百年清华

回忆西南联大的读书生活

2008-09-04 |

朱益宏(1949经济)

我于1942年从桂林考上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一年级。那是我在广西大学读完一年书以后的事。所以要进西南联大,一是它闻名全国,我向往已久;二是老同学刘克光(1946年土木)学长的推介,我便下了决心。

朱益宏学长

一、上路

1942年暑期我从报纸上得悉自己已被录取后,便匆匆上路。那时从桂林到昆明没有公营班车,路况又坏,很不安全,迫于无奈,只得找社会上私人汽车。当时适逢施一新(1946机械)学长也考上西南联大,他在柳州有熟人,我们从桂林坐火车到柳州,候车七八天,才从柳州出发。车上人多,还装有一些货物,十分拥挤,我无可奈何,只好上了车篷顶上坐下来,风吹雨打,很不安全。果然,汽车走到一段弯道,一连撞上几个水泥路墩,我坐在车顶上,看得一清二楚,并准备跳车,幸好没有出问题。晚上安抵黔桂两省交界的六寨小镇。我的行李放在车顶上,一觉醒来,始知道下了一夜大雨,把我从衡阳买来的大新皮箱浇得里外全湿。后来经过火烤晾晒,勉强变干。到了贵阳,交通问题又是一个难题,通过熟人找了一辆从贵阳到云南的国民党政府运矿砂的货车,从贵阳到沾益转乘火车,一路跋涉,总算到了目的地——昆明。

二、入学

到昆明的第一个晚上,我们住在车站附近的小旅店里,次日找到了地处昆明大西门外的西南联大,心里十分高兴。进了西南联大,我们两个人摸不着头脑,到处望望,看到校园里种了很多花柳菜,校门内有一间国民党三青团开的小吃铺,由于政治目的十分明显,自然就门可罗雀了。后来我们又看到了一座图书馆,但又找不到门路,便站在图书馆前看报。忽然刘克光学长从图书馆里出来,我们好一阵惊喜,总算是找到了救星。原来校园里有一栋草房叫斋务股的,那是专门收发信件的地方,刘克光学长已在斋务股房门前贴了一张条子,告诉我们如何找他。但是我们没有找到斋务股,只好在校园里瞎转。

我们找到了学校后,便从旅店里搬回来行李,到校部办理注册手续。记得那时注册只需交10元国民党政府法币便可入学。由于当时我们已是迟到了,急忙办好了手续便开始上课了。

三、上课

入学第一学期,我选读了物理、微积分、英语、语文和冯友兰教授主讲的哲学。

大一英语的教师是一位香港大学的学生。上课时全部讲英语,我勉强听得懂。语老师是彭丽天先生,他是我中学时的老师,我们几个老乡便都选了他的课。当时用的教科书是学校自编的讲义。第一课是由闻一多教授上的,以后就由老师上了。由于彭老师的普通话讲得不好,声音又小,我们几个有时便在下面聊天,这就受到了老师的当众批评。回想起来很对不起老师,就是现在都还应该向他道歉。冯友兰教授的课是大树底下露天上的,用的课本是他自己著的,课本里所有用“的”字的地方,他都用“底”字。

当时大一物理用的课本是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教授的中文普通物理。当时每月一次考试,用一节课时间,三道题。第一次考试,

我三道题全答对了,只是因为

我没有开出来,扣了一分,得到99分。第二次考试也是三道题,我只做对了两道,得66分,好险,差点儿就不及格了。微积分是赵访熊教授教的,用英文课本,觉得很深,两次月考,一次大考,我第一次没有考好,但一次比一次考得好,最后平均下来也是90多分。由于物理和微积分我都考得比较好,使我在这个学期获得了两项奖学金,其中一次是檀香山华侨奖学金,不过奖金才10元国民党政府法币。

四、校长的关怀

有一年的一天,梅贻琦校长来到图书馆前一个不足二平方米的土堆上,向周围几百名同学讲话。他以长者的身份关心同学们的健康,他说:生命之于人只有一次,大家要保重身体,爱护自己。校长的关怀,十分感人,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五、午炮

昆明当时有个原始的记时方法,就是每天中午12点,在市里较高的园区公园里放一炮,以便大家对时。由于当时市区不大,大家都能听得到。这虽是一种原始的对时方法,但也解决了大家的实际问题。

六、休学

由于学习生活紧张,不好的住宿条件,较差的膳食以及缺少锻炼,不到一学期,我便得了肺结核病。我以有病之身,坚持读完两个学期,便休学回老家养病了。从昆明回老家广东,交通又是一个难题。幸好陈国基(1946土木)学长也回家度假,我便同他一起回到柳州住在柳江河上的木排上,第二天便乘火车经衡阳到韶关,然后转乘汽车回到老家。这一回,可就跟西南联大无缘了,因为日本侵略者打通了粤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南段),把老家分割开了,这样我就无法再去昆明了。19468月回到北京转入经济系。

七、怀念

出于对母校西南联大的怀念,我参加工作后,曾两次路过昆明,特意去参观旧校址。但学校原址已改为云南师范学院,只剩下西北角一栋铁皮房顶的房子,我当时上大一英语的地方,东南角还有几株经常有松鼠跳来跳去的柏树。触景生情,倍增怀念之情!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082015.01

    一所仅存8年的大学——西南联大的力量(华商报孙强)

    这是一所已经解体消逝了66年的大学,但她始终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一部分人是曾在这所大学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日子,如今垂垂老矣,却念念不忘;另一....

  • 032007.05

    1947级校友毕业60年再返校

    【新闻中心讯 学生记者 王水涣】4月29日上午,清华大学96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毕业60年校友返校”在工字厅举行,来自祖国各条战线的1947级老校友四十余人参加了聚会。

  • 082007.05

    1947级校友毕业60年再返校

    1947级校友毕业60年再返校  4月29日上午,清华大学96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毕业60年校友返校”在工字厅举行,来自祖国各条战线的1947级老校友四十余人参加了聚会。

  • 212015.08
  • 292014.07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远征军

    1944年国民政府发动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战胜利前夕为了军事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史学界围绕运动缘起、政策制定、编制概况、作用意....

  • 292014.07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远征军

    1944年国民政府发动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抗战胜利前夕为了军事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史学界围绕运动缘起、政策制定、编制概况、作用意....

  • 102017.07

    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人走了,历史远去,但诗还在。那些有意味的故事,就像珠子穿在这诗歌的红线上。由诗,可以重新听到心灵的歌唱,历史的叹息,使人感受到文学的深远之美。由文学所....

  • 132009.02
  • 082018.04

    钱穆与联大为何没能“走到最后”

    钱穆与西南联大的关系并没有持续整个全面抗战八年,在抗战胜利之后,钱穆没有随校复员回归北平,而是结束了他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履历,走了一条淡出和疏离学术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