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深切忆念 真挚感激

2008-09-26 |

张孝泉(1966动力)

2006年是燃6校友毕业40周年,又是燃气轮机专业成立50年华诞。回顾在清华园内的学习生活情景,母校师长的辛勤培育,清华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严谨勤奋的科学学风,一直在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燃6先后产生了4位国家和省部级干部,1位工程院院士,11位企事业单位的总经理(厂长)和总工,十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位博士。

62班同学于二校门前。 贝学盛、陈德全、陈新华、董建国、段荣满、

干力男、郭企贤、姜云宝、蒋以任、李荫荣、刘德修、潘西、沈锡灿、孙昌基、

王蜀平、王悦然、杨铭、于文虎、朱钦、姚尔昶、张孝泉(前排左3)。

燃气轮机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不仅能认真贯彻清华的传统和文化,而且还能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落实到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中去,使之蕴含在每位的举止言谈之中,体现在各种活动之中。

伫足回首,从下面的片断回忆和体会中,可以找出燃6校友对母校的依恋之情,心中深藏着永不消失的清华精神;可以看到他们在人生旅途中,永不知疲倦地奋斗和探索创新着。

一、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学会多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燃气轮机教研组的老师,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扎实地学好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学会灵活用这些知识去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得流体力学的期末考试,老师出了三次考题,第一次纯基础知识,全班成绩都很好。吴仲华老师知道后,要求再出题考一次实际经常发生的流体力学方面的题目,结果全班成绩很不理想。最后,吴仲华老师亲自指导出题,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实际应用,而且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题的考卷。经过这样的考试,不仅要求你有清晰的物理概念,而且能够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去加深理解,提供可行的思路和理念。考的分数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习的水平。

正因为这种知识教学加方法教学,燃6校友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创新地做出成绩,成为本行业本部门的技术业务骨干。于文虎校友运用学到的基础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消除汽轮机轴系振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由于轴系振动影响大型机组无法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被选为工程院院士。还有多位校友,由于在技术岗位上业绩突出,被评审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成为专业技术的带头人。

二、学习期间多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结合实际全面培养和提高素质。

我们1960年入学以后,母校就提出“政治业务双肩挑”,培养“红色工程师”,组织我们到河北徐水县参加农村劳动。专业课期间,又到上海汽轮机厂实习,到南京汽轮机厂做毕业设计,毕业前夕又组织到平谷县参加“四清”。入学时是国家困难时期,毕业时又遇上“十年动乱时期”,这样的非常经历,非常锻炼人,锻炼了我们一身的本领,不仅在业务上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在政治上、思想品德上更上了一层楼。在大学6年的学习期间,许多校友积极参加学校社会活动,担任校学生会主席、系学生会主席、低年级政治辅导员,在团委、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班委会热心为大家服务。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经受各种社会活动的锻炼,为我们毕业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荣凯校友在校时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打下了坚实的功底。毕业后从基层干起,从厅长、副部长、全国人大副秘书长直至目前担任省长的重任。孙昌基校友在校曾担任政治辅导员,毕业后历任厂长、副部长、副行长,为国家做出贡献。

三、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我国能源、动力事业发展的主流中去。

我们所学的燃气轮机专业及其系统在我国能源、动力事业中有很强的研究基础和优势,研究领域宽,研究内容全面、起点高。毕业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后,深深体会到在校学习的专业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有广阔的舞台和用武之地,是非常重要的。

6校友大多数都在能源、动力事业中的大中型电站设备制造厂、电厂、电力设计系统工作,所以能有条件造就一大批技术骨干,成为国家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总经理(厂长)和总工。姜云宝校友提前一年毕业后,一直在电力系统工作,他自强不息勤奋地工作,精通电厂生产过程,工作业绩突出,被选拔担任总理秘书、全国人大副秘书长。蒋以任校友,毕业后分配在上海柴油机厂,凭他踏实的工作,过硬的专业知识,从车间技术员一直到担任上海市副市长、政协主席,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畏艰苦,奋发向上。

艰苦变动的环境,能锻炼人,什么事都要人去做。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对人的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燃气轮机教研组的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对人的品德培养,教育我们要办实事,说实话,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严格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尤其是在“国家困难的艰苦时期”和“动乱年代”更要全面地辩证地认识事物看待人。

毕业前夕,我们燃6正面临“文化大革命”,校友都能冷静地分析形势,不说“过头话”,不做“违心事”,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看法,几乎看不到“动乱”带来的“负面”影响。

亲爱的母校,我们可以无愧地说:燃6校友没有辜负母校的培育,我们在各自岗位上,都用清华精神写下了自己光辉的一页。

相关新闻

  • 182011.03
  • 292020.02

    梅贻宝:忆念五哥

    我们一家兄弟五人,月涵居长,贻宝居末。因为“大排行”的关系,月涵的弟妹们都称他为“五哥”。五哥是我们大家庭的柱石,更是大家庭现代化的枢纽。

  • 192024.02

    追求科学 坚持真理——深切追念周同庆教授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72009.05
  • 212022.02

    深切缅怀宗孔德先生

    宗孔德先生千古宗孔德先生生平宗孔德先生祖籍河北邢台,于1920年10月22日出生于邢台沙河县北掌村,1926年至1928年在原籍读私塾和小学,1929年至1939年分别在北京第二十七小学和市立四中读小学、初中和高中,1937年至1938年期间因日本侵华被迫回原籍逃难,1940年考入西南联大电机系学习,于1944年毕业。宗先生大学毕业后随即参军,加入到抗日队伍的行列。他1946年退伍后任云南大理中学高中物理教员,1947年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助教...

  • 052009.06
  • 192010.11
  • 132009.07

    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对季羡林先生辞世表深切哀悼

    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对季羡林先生辞世表深切哀悼

  • 082011.04

    深切缅怀吴晗学长活动在义乌举行

    扫墓仪式现场 前排左2起李晓、闻立雕、张友仁、韩景阳 吴晗、袁震夫妇之墓4月5日,深切缅怀吴晗活动在吴晗先生的故乡浙江义乌举行。

  • 042020.12

    深切缅怀李冠兴院士

    李冠兴是我国著名的核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新型特种材料研发及应用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核材料与工艺技术、粉末冶金、金属材料、高级陶瓷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在生产堆、研究堆和核电站燃料元件与相关组件及铀材料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1966 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材料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他选择扎根一线,在原二机部二〇二厂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勤恳耕耘。他推翻了苏联专家的结论,为军用生产堆元件成品率的大幅提高和降低堆内事故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二〇二厂陷入困境的时候,他四处奔走,争取支持,筹建了核工业唯一建在工厂里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研发基地,争取到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