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忆念金兰盟弟汪籛

2011-03-18 |

○李为扬(1938经济)

  顷读32日《扬州晚报》老扬州版载《扬州籍历史学家汪籛》一文,读后触动了我的忆念神经。关于汪籛的生平,已有专家评述,现在我做的只是一些补遗的工作耳!

先述“义结金兰”的故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平清华园里由朱自清、余冠英两教授倡议,将“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考进清华的同学组成“扬中校友会”,让他们的感情凝聚起来。1934年冬的一个阳光和煦的星期天,五个扬中毕业的清华学生来到北海公园内白塔基座处,拿出预备好的装饰精美的《金兰谱》,点燃香烛,互相行礼如仪,换帖宣誓,义结金兰。五人中,张澜庆1915年生,年最长,属兔。其余均19l6年生,属龙。按月份排大小,吴征镒行二,李为扬行三,汪籛行四,(老五因早天折,免复纪)。年少的激情是真挚而纯洁的,五人结拜后,先赴东来顺餐馆聚餐,餐后又到广和楼听戏,从此彼此的感情更加亲密了。其间,我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准备投入抗日阵营,遂参加29军宋哲元部冯治安骑兵连驰骋战场达两年之久,均利用黎明晨课前时间进行艰苦操练。

1966年春,汪籛摄于北京家中

  现在再单独回溯一下汪籛当时的家庭简况:汪籛,字述彭,1916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有一个快乐的家庭,有双亲,有姐姐,他最小。他出生时,母亲已42岁,故他乳名叫“四二子”。他没有读小学,完全接受家庭教育。1928年考入江都初级县中(今市一中地址),1931年考入(大汪边)省立扬中高中部,和我同班。1934年毕业,考进北平清华大学,本届共录取三百多名,编为“第十级”,他是入学录取总分第二名“榜眼”,誉满清华园。后来他又自称是“扬州学派汪中”之裔孙。课余他爱好听京戏。在求学三年中,共看了80场。平时自己也学着哼几句,吊嗓子,摆个架子。日常不修边幅,一件大褂子穿许久,有名士风度。用餐时爱吃,食量大,特别爱吃肥肉。文娱活动时,有时玩篮球,互相角力。个性尤喜打抱不平,并以助人为乐。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南迁云南,我们四人都随校迁徙。1938年夏,我在云南毕业,拿清华最后一届文凭。被后勤部遴选派往大后方四川办理抗战军粮。行前,吴征镒在昆明东月楼酒馆盛宴为我饯行,从此劳燕分飞,天各一方。我赴川后,他们则在昆明襄助云南名流李根源的第五个儿子李希泌创办了一所“私立五华中学”。张澜庆、吴征镒、汪籛、王瑶、朱自清等都在该校任教。有一次演话剧,汪籛和五华中学一女生杜王秀演新婚夫妇,王瑶任全剧导演。因此后来却玉成了王瑶和杜王秀的美满婚姻。若干年后,王瑶成了著名的文学史家,杜王秀成了《红楼梦》研究专家,吴征镒成了世界闻名的植物学家。岁月再流转,张澜庆成了地质学家,却英年早逝。汪籛则在“文革”开始时的19666月,因“吴晗案”含冤自裁,夫人李盐亦罹抑郁症。至此“五兄弟”只剩吴老和我两人尚浮沉于红尘之中。迄今每逢春节,(昆明)吴老、(英国)杜王秀和我仍互致贺卡,延续着浓情厚谊。前年,汪籛的独子汪安特地由北京来扬州拜望我,敬赠我一张他父亲“文革”前夕的珍照,永留纪念。有鉴古月今尘,遂借刊于本文之侧,以飨读者。

转自 扬州晚报 201131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