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扬州籍历史学家汪籛

2011-03-18 |

汪籛,历史学家,曾为陈寅恪先生的弟子和助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被“四人帮”迫害致死的早逝英才。

汪籛1916年出生于扬州一个铁路公务员的家庭。1930年考入省立扬州中学,是一位高材生。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他读的是历史系,但高考的数学成绩是100,至今在清华传为美谈。据他自己说,这是就读于扬州中学打下的数学基础。1938,汪籛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因学业优异,被推荐留在西南联大跟随陈寅恪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为照顾他的生活,当时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专门批给他每月三十元的津贴补助,这是很少有的待遇。

一年后,汪籛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三十一岁时(1947),毅然辞掉了外地的教职,回到北平,自愿在陈寅恪身边协助著述。半年后为北京大学所聘用。其时陈寅恪的原聘任助教徐高阮,因故未能按时来清华,陈写信给北大历史系主任郑天挺,请求支援,“暂请北大研究助教王永兴君代理,至徐君就职为止。”不久,郑天挺又派北大教师汪籛来帮助工作,后清华大学又派陈庆华来任助手。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汪籛吃住在陈寅恪家中,协助陈寅恪完成名著《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在此书的“作者附记”中说:“此稿得以写成,实赖汪籛、王永兴、程曦三君之助。”可见汪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汪籛在协助陈寅恪著述的同时,领受到了陈先生治史方法的真传,奠定了今后他在隋唐史研究领域富有独创性、得到了公认地位的基础。如此直到1949,陈寅恪去广州为止。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在“文革”后出版的《汪籛隋唐史论稿》的序言中说:“我觉得他往往提出一些令人必须思考却对我来说恰恰是没有思考,或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常常是习见之书、熟知之事,从未察觉其间有什么问题,经他一提,便瞠目不知所对。”并指出:“汪籛同志是陈寅恪先生的高足弟子和助手,在掌握、运用资料方面,毫无疑问,他继承了陈先生的优良学风。”确实是知者之言。

汪籛是位严谨的学者,但不是一个不问世事的人。解放前就参加过党领导的进步革命运动,解放后更积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问题。19502,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派往北京马克思列宁学院(中央高级党校前身)第二部带职学习。在当时,他被视为又红又专的党内青年专家。

汪籛在隋唐史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成就,是学界所公认的。他30多岁被评为副教授,47岁被教育部批准晋升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此时(1963年左右),正是他最具学术光彩的时期,他的为数不多但具开拓性的学术论文大多发表在这一时期。他还到他的母校——中央党校作了一次关于唐太宗的学术报告,这是解放以来最全面详细评价唐太宗一生功过的长篇学术报告。

“文革”以后,汪籛恢复名誉,他的学术成就重新得到确认。198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学界盼望已久的《汪籛隋唐史论稿》。汪籛和乃师陈寅恪一样,不肯轻易发表文章,解放后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无暇多写文章,相当数量的文稿札记又在“文革”中被抄毁,所以这本书的篇幅并不大,不能全面反映汪籛在这一领域谨严精彩的研究成果,但是,正如唐长孺所说:“但对这个断代史的研究仍然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汪籛的研究生不少已成为某一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乃至权威,如汪籛不早逝,其成就又当如何呢? (朱福烓)

转自 扬州晚报 20113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