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风物之 西区体育馆

2008-10-01 |

西区体育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西北部,西大操场的西侧,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和大礼堂)之一,也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个体育馆。
西区体育馆分为前馆和后馆两部分。前馆建于1916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泰来洋行施工,有“中国第一建筑师”之称的庄俊(1910年游美学务处第二批游美生)配合设计监造。前馆建筑材料的主料和内部的器械设备都来自美国,外表采用西方古典形式,馆前还有陶立克式花岗岩柱廊;后馆建于19311932年,建筑设施与前馆巧妙相接,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前后馆总建筑面积共4000多平方米。前馆建成后,被命名为“罗斯福纪念馆”,馆外柱廊内还曾嵌有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头像和纪念碑文,解放后被作为国耻残迹彻底清除。前馆建成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曾是国内最先进的健身房,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此外还有暖气、热气干燥设备;特别是附设的室内游泳池,实行池水水源消毒,十分清洁卫生。所有这些设施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在美国大学中也不多见,清华人曾长期引以为豪。
清华素有重视体育的传统,西区体育馆在清华体育运动史上更有着独特的地位。1919年体育馆落成之后,学校即开始正规的体育课教学,此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一直是清华师生室内体育活动和比赛的重要场所。早期清华,体育不及格者不能毕业留学,大文豪闻一多和梁实秋都曾在这个室内游泳池里遇到过难题。他们·­­倒海,使出浑身的力气,努力向彼岸靠近。
作为清华体育运动发展的摇篮,西区体育馆曾不断汇聚我国体育界的精英,如我国体育先驱马约翰、曹霖生、郝更生以及李剑秋、夏翔等都曾在此长期执教,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体魄健全的人才,其中不乏体育运动的佼佼者。1921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清华学生孙立人、邓健飞所在的中国篮球队获得冠军,作为主力队员的孙立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1933年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上,清华运动员罗庆隆、张龄佳、彭永馨分别获得800、铁饼、标枪第一名。
解放后清华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理念,更是深入清华学子的心中。至1958年底,全校学生基本上通过了“劳卫制”一级,成为最早通过全市和全国“劳卫制”锻炼标准的高校之一,并在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据统计,从1953年到1965年,在北京市举办的21项体育比赛中,清华获得16项冠军、5项亚军,并有11人获得体育运动健将称号。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除了归功于清华具有重视体育的传统以外,作为第一代体育运动设施主体建筑的西区体育馆的确是功不可没。
抗战期间,体育馆遭到日军的严重破坏,前馆被作为马厩,后馆被改成大伙房,馆内特制地板全部被毁坏,运动器械都被拆毁弃之室外。1946年清华复校后,因财力不足只对体育馆进行了简单的修整,勉强可用;直到解放以后经­过大力修复,体育馆才恢复原­貌,成为全校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建国后,当时中南海仅有的一个露天游泳池不适合秋冬使用。195410月开始,毛泽东主席不定期地“秘密”来到清华体育馆游泳,直到后来中南海修了室内游泳池为止。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温馨的回忆》一文中曾说,“清华读过书的人,Ë­也不会忘记两馆,一个是体育馆,一个就是图书馆”。
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春秋寒暑,如今,西区体育馆显得有些陈旧简朴,已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但它见证了清华历史的沧桑,见证了清华体育运动的发展变化,永远留在一代代清华人的心中。

(本刊记者刘旭红整理)

(《清华人》2008-5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