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求学不仅是读书——我在清华园

2008-11-22 |

吴 方(1949

一口气读了杨贤江[1]革命前辈的十多篇关于青年学习和修养的文章,其感觉,真像是佛门弟子所说,有如醍醐灌顶。比如说,在一篇《求学与做事》中有这样的话:“把求学限定是读书,把求学与做事绝对的划分,这都是错误的。学生是求学的,学生是读书的,但不能说求学即读书,读书即求学。”

吴方学长近影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对先辈们的话恰好是个印证。我在昆明上过一年西南联大,在北京上过两年清华,在校时虽然不敢耽误必修及选修的课程,但确实用了大量时间来做事,经常参加学生的社团公益活动和当时的民主活动。三年期间,我参加了四次罢课,三次上街游行,而且都是积极分子。在别人眼里,我似乎荒废了学业,但我从这些活动中,的确学到许多别处不容易学到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学到了民主精神,实践了民主活动,锻炼了做实际工作的本领。举例来说,清华的学生食堂,学校除了提供设备以外,具体领导是不管的,完全是由学生民主选举的膳委会来管理。这膳委会是有职、有权、有责的。学生吃好、吃坏,决定于膳委会工作的好坏。1947年,我被大家选出来当了一届总膳委。这项工作可不像我现在担任的某些会长、副会长之类的社会职务,可以什么事不干或只干很少一点事情。那时我必须兢兢业业地把这项工作干好。我记得清清楚楚,上任的第二天就去买粮食。那时物价飞涨,一天一个价。如果不及时把粮食买到手,就将造成巨大损失。我这个人也真楞,买粮食是我一个人,借辆自行车,怀里揣着支票,到海淀粮栈去买的。那时海淀有好几家粮栈。我也学着货比三家,讨价还价。这种事过去我从来没有干过。但是逼上梁山,不干不行。在我当总膳委期间,有时还趁炊事员吃饭的时候,去和他们聊天,了解实际情况,以便改进工作。现在香港的著名诗人何达(即清华社会系的何孝达)当年曾在著名的民主刊物《观察》上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学生是怎样吃饭的?》[2]赞美清华食堂的民主制度。他认为政治上的民主若能做到像清华的食堂一样,就很理想了。的确,从我当了一届总膳委的体会来看,真是如此:

第一, 食堂的领导成员是真正民主选举产生的。事先没有任何人做任何布置或活动。

第二, 膳委会成员在职期间,一心一意为大家办事,不谋私利。实际上纯粹是无偿劳动。

第三, 有财权,但不可能贪污;有物权,但不可能多吃多占,更谈不到有任何特权。

第四, 受吃饭的同学直接监督,透明度极高,大家可随时查帐,有不满意的地方可随时把小字报贴到食堂门口,有的意见,还异常刺耳。如“希勿以同学的生命为儿戏。”“这种菜简直是喂猪的。”“膳委不负责任,既愚而诈。”等等。膳委必须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改进工作。查一查这刺耳的小字报是谁贴的,作为膳委成员谁也不敢这么想。

第五,届满卸任,仍是普通一学生、一膳友。对职位无任何留恋。

如果民主政府能做到这几点,群众不就念阿弥陀佛了吗?

我在办伙食的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民主精神。

1947年学生自治会改选。我被所在的社团(民主学习社)推出来当理事候选人。我所在社会系的几个同班同学也来了劲,自动组成了宣传队,十分卖力地为我作竞选宣传。事实上我并没有求他们帮助,也未曾经给过他们任何好处。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因为我在上大一时曾在生活书店正式出版过一本《到农村去》的书,因此在学校里有一定的知名度吧。他们在校园里到处贴海报,敲锣打鼓,并把我编成歌来唱。《清华周刊》为我用二号字标题发表了消息:“清华学生自治会竞选理事,吴锡光(我在校用名)呼声最高。”投票结果,我的票数为全校第二名,当选了理事。

理事会分工,由四名理事组成学艺部,我为部长,学艺部主要负责学生课余的文化活动。主要干的是两件事。

一是请校外的学者、名流来校里作报告。我记得我请过季羡林先生。他那时只有三十多岁,刚回国不久。会议由我主持。这是我第一次当主持人,普通话还讲不好,真是南腔北调。我还请过著名的民主人士张东荪。是我到燕京大学他的家里,陪他步行,经成府路走到清华园的。我也请过另一位知名人士。中文系高年级的同学还挑眼说:“他有什么资格到清华来讲话?”这实际上是批评我,我才知道清华请人来讲演,还真得好好掂掂这个人的份量。

二是编辑出版《清华周刊》。这是一份像晚报一样大的小报。刊登学校的新闻和学生的作品,每周一期,由学生自办自销,学校根本不管。出刊时,在大食堂门口一摆,吃完饭的同学走出食堂,便围上来看或买。

我当了学艺部长,就是兼任《清华周刊》的总编辑。天哪,办报的事,我哪干过?但是,既然逼上梁山,只得一样一样从头学起。第一件事是组阁。我请出了九个学校中较有名气的笔杆子,组成了编辑部,前面提到的香港诗人何达,那时就是我们文艺部的编辑。现在《人民日报》的名记者陈柏生,那时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还有一位特约的军事评论员林方其,后来成了《工人日报》的记者。他的军事评论,分析相当准确,是很叫座的文章,我经常逼着他写。

每周要在我的宿舍召开一次编辑会议,安排下一期的文章。10个人总是到得很齐。当时干这种工作,没有任何报酬,写文章也不给稿费,但是大家都能积极热情地工作。

那时,我白天要上课(功课我是从不敢耽误的),还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处理稿件只能在晚上干。学校规定,晚上十点熄灯,我总是事先到小卖部买两根蜡烛,两个烧饼,几支香烟,熄灯以后,点上蜡烛接着干。往往要干到下半夜两点,饿了啃烧饼,困了抽烟。

我参加工作以后,干过的行当比较杂,换过的单位也相当多,从县、市到省,到中央国家机关都干过,但还能比较快地适应工作。当过大大小小的头目,大家反映我作风比较民主,能尊重与我意见不一致的干部,比较有容人之量。成家以后,成了家庭的主要成员,别人也反映我们家比较民主,尊重妇女,尊重孩子。我想这些作风都是从联大和清华的没有字句的书中学来的。

[1]杨贤江,我在清华的老同学杨川之(现名徐昉)的父亲(1895193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2]《观察》19485月第4卷第11期。

(选自吴方著《浮生十记》)

相关新闻

  • 042024.01

    丁宝玉:谱写创投蓝图的“领路人”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12019.08

    教师代表李路明在清华大学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清华人的使命感

    教师代表、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在清华大学2019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图/石加东)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亲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对研究生新同学表示衷心...

  • 172012.08

    陈吉宁在清华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如何让大学生活更有意义——在清华大学201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校长 陈吉宁(2012年8月16日)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你们带着激动与期待、怀着憧憬与梦想走进了清华园。

  • 142016.03

    毛智慧:清华,我的精神家园

    1990年,我17岁那年,从青海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此后,我在清华园完成了本科、双学位和硕士学位,度过七年难忘的时光。

  • 092023.03

    王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王浩在清华大学体育部成立11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 162014.05
  • 192009.10

    布衣鸿儒 季羡林

    □ 本刊记者 陈晨 7月11日,98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尽管由于身体原因,季羡林已经在医院度过几年的时间,但他的离开,还是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尽管生前不愿接受“国学大师”的称号,但“国学大师季羡林辞世”还是成为当天各媒体的头条。季羡林曾谢绝“大师”的称号,但谢绝不了世人对他的敬重。季羡林先...

  • 112018.07

    田小飞校友在2018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保持追求纯粹的精神,养兼济社会的情怀,练就从容淡定的心态。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 16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