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槃*(1937机械)
我没有上过小学,幼年在家庭中,与表兄弟们一起读书。在读到历史和有能力自己看报纸时,开始了解到中国是一个弱国。其基本原因,是外国人“船坚炮利”,我们打不过他们。国际上有强权、无公理。家中带我们游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看到“公理战胜”纪念碑,知道中国是对德战争的战胜国,但德国“租”去的青岛仍在日本人手中。多年交涉,才得以收回。我的舅父当时在北洋政府交通部工作,曾参加收回胶济铁路,回来后有时和我们谈起。限于年岁,我们也只是似懂非懂地听着,总的印象是“外国人不讲理”。当时中国的领导人都是怕对外作战的。孙中山在讲演中曾经提到,如果某某国家以武力进攻中国,我们就只能抵抗很短一段时间,关键的问题,在于和平奋斗,建设中国。在我的头脑中,“振兴工业,科学救国”的想法开始萌芽。在初中读书时,正值国民党北伐,张作霖退出关外。我看到一些国民党的宣传品,感到中国从此建设在望。但日本人出兵济南,造成“五·三惨案”,又激发了我的抗日思想,对国民党的软弱,觉得不可理解。
2006年校庆聚会时,梁守槃学长(左)和同级学友刘曾复在一起。
由于父亲职业的关系,我转学到上海读高中。1931年开学不久,爆发了“九·一八”事件,半年以后,又有上海的“一·二八”事件。当时抗日情绪在同学中弥漫,恨不得早日开战。但学校的一些老师,则劝我们要慎重考虑,因为中国军力不够,并以孙中山的一些讲演,作为根据,要求大家努力学习,以便学成报国。我思想中的“工程救国”念头,更明确了。淞沪战争中,日本空军横行无忌,十九路军备受欺压,我又把“工程救国”的圈子划小,成为“航空救国”。
1933年,我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当时交通大学属于铁道部,名气很大,但毕业的出路,以铁路部门为主,我对铁路工作没有兴趣,所以决定到清华大学报到。先报名入机械工程系,1935年又分到航空工程组。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校歌中也多次重复“自强”。当时的清华学生都知道,这个学校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建立的。在清光绪末年,美国政府退还中国对美的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办学之用。它对美国国会的解释是:商品随着文化进入市场,远比随着军旗进入更有效。退还赔款用于办学,可以在商业上得到更多的利益。早期的清华留学生,有的还被一些美国人恶意地问“你是不是‘赔款学校’资送来美的?”因此,很多同学的思想状况是:一方面承认美国科学技术工业先进,值得学习;另一方面,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科学救国,洗刷“赔款学校”的耻辱。在三、四年级读专业课时,教授们经常提到,中国工业水平不够,课本上讲到的一些仪表设备,只能从外国进口,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填补空白。
1937年我大学毕业,正值抗日战争开始。我在国民党空军受短期培训后,分配在航空会研究室任绘图员。当时中国不能自己生产军用机,所用的飞机主要是美国货。而美国则以“不偏袒中日任何一方”为借口,提倡“现款自运”,这显然有利于日本侵略者,更使我感到,必须发展航空工业,才能建立中国的国防。
1938年我去美国就读研究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之外,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学校的研究工作走在工厂的前面。实验室中性能先进的仪表,主要由教授们自己设计制造,而不是从工厂购买。后来这类仪表成为商品在工厂中生产,是以学校的产品作为蓝本的。尔后我在工作中也以此为榜样,不请工业设计单位代为设计试验室,而通过自行设计关键部分和不能在市上买到的东西,再加市上已有的产品,综合装配,完成各项试验设备。
1940年,由于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我不愿长期流落在外国,回国到西南联大任教。1942年我又转到国民党空军的发动机制造厂,参加美式航空发动机的仿制工作,学习了一些生产知识。同时也发现,国民党当局没有真正发展航空工业的意愿。1944年,在仿制工作告一段落时,我们一些设计人员,向厂方提出建议,自行设计一个小型的航空发动机,作为教练机之用。在当时条件下这本是可行的,但国民党空军的答复是,你们设计的不可能比美国产品好,不准上马。我当时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前途,感到非常黯淡。在日本投降后,我到浙江大学任教,与航空系中的一些同事,共同建立了发动机试验设备,同时写了一些教科书,填补当时的空白,并作了一些研究工作。
国民党1945年以后的行政措施,连抗战以前的假仁假义的面具都不要了。为了攫取个人经济利益,无所不用其极,终于导致了1948年的全面迅速崩溃。在溃败前夕,他们曾要求浙江大学迁往台湾,遭到了绝大多数教授的拒绝。1949年5月,浙江终于迎来了解放。浙江省委派林乎加同志接管浙江大学时,我被吸收参加接管工作,开始受到党的教育。
建国以来的一系列工业建设,使我清楚地看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够走上繁荣富强之路。1952年,我奉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接触到前苏联专家。四年之间,我和一些中国同志,共同完成了航空发动机试验室的建设,并著作和翻译了一些课本,完成教学准备工作。1956年又奉调来京,参加国防工业建设,以至于今。
(原载《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
*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