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入学之初的回忆

2008-12-05 |

王惠章(1965建筑)

往事如烟,同学相识43年整,分手也有38,感受良多又不知从何说起?不知何故,入学之初的几件小事仍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难忘的旅程

不时听到京沪线提速的消息,看到父母护送儿女进大学的热闹景象,每每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感叹世事变化之快?时值初秋,屈指算来自己进清华求学已有整整43个年头了,当时赴京的旅途仍历历在目?

19599月初的一个傍晚,一群清华大学的新生聚集在上海北站(老火车站)的广场上,校方委派的建筑系学兄把建五班的上海同学编在一起,怀着对首都天安门?对清华园的向往,新生们登上列车,伴随汽笛声声,挥手向送行的亲人告别?这是为北上的新生专门安排的京沪列车,是在正常列车运营外的加插班次?因此,开停的时间及停站位置全无规律,开开停停,大站不停,停荒村?别说食品,饮水也难保证,没有卧铺只有硬座,且座无虚席,学生们只能挤坐在一起似睡非睡地熬夜,也有不少男生蜷缩身子,钻到座椅底下,呼然入梦?摇摇晃晃的车厢内传来时续时断的车轮声,浦口和南京间长达2个多小时的列车摆渡,烈日烘烤下的车厢内很闷热;中途停站拥下车去洗脸;夜半荒路野外大炼钢铁的小土群映红的天空……一幕幕令人难以忘却?凭着风华正茂和无限热情,一群从未离开过父母?离开过家的学生,克服旅途的困境,终于在第4天的凌晨抵达了终点——前门火车站?全程整整56个小时?今昔对比真是天壤之别了,印象深的还有几点:当年男同学极少有父母来车站送行的,女同学多半由母亲和兄妹来送行?学校组织接送,高年级同学临时搬到新生宿舍来做向导,随时将消息和注意事项用粉笔写在纸黑板上,向我们通告,使初离家门的青年学生感到了清华大家庭的温暖?旅途上饮食无序,所带干粮多为蛋糕?面包?饼干之类,餐餐如此,觉得甜而腻味?谢兴达?何惟增与我是向明中学同学,谢兴达将母亲做的薄饼与我们分享,虽然说不上精美,但淡淡的咸味和清香至今使我回味,并因此记住了常州家乡饼的称谓?当年来送我的是还读小学的表弟,他指着一个女同学悄悄地说她好像太阳公公”(童话中拟人的太阳)?我注意了一下这位同学,红红圆圆的脸庞,健康饱满,充满朝气,不时同相识不相识的人打招呼,还未离开上海已经满口国语,这在上海同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她的心已经飞到了北京?来校后我才知道,她就是蒋钟,然而就这样一个健康热情的同学竟早早离我们而去了,怎不令人感慨?

北京话和上海话

56小时的旅途劳顿,许久才恢复过来,来校时住东区10号楼,京张铁路就近通过,夜半被火车声惊醒,仿佛仍在列车上?北京同学则幸运得多,来校办齐手续,就可回家只等开学了,令外地学生好生羡慕?王景慧听完我们叙述旅途经过,深表同情,说了一句地道的北京话真够呛?真是精辟?简练,把我们的经历和感受说了个透?经过几年大学生活,领受了凛冽北风和沙暴,更觉得从生活中提炼的真够呛确实是扎根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北京话“特棒”?“特绝”?“真逗”?“真帅”等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就连上海话木拖鞋(现在已绝迹)北京话叫趿拉板也十分形象?对一事物赞美的上海话“嗲”“灵”等太软弱也不响亮?把“非常说成邪气真有点邪乎了?上海人对长者和晚辈不分“您”和“你”“多大”和“几岁”,常被取笑?而将“看病”说成“看医生”更是受到质疑,“与医生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去看他?”俄文课上,比较两人身高,说成你比他长”,引得哄堂大笑?在八达岭劳动时,张允冲表演节目摹仿施清生布置工作一排挖土,二排挑土,三排刺()包子!”以此取笑上海人读音不准,实际上当时施清生还是按上海习惯将包子说成馒头的?如今的上海中学生较之我们当年的普通话水平高多了,大概不会有这么多的趣话吧?这同广播?电影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是分不开的?然而交际的频繁也使有些上海话如不搭界,斩客,寿头,惬意等也广为传播,看医生这样的用语在电视电影里也随处可见,北京人也许也已见怪不怪了?

上海人都是爷叔

陈尚义是年龄最小的同学之一,入学时稚气未脱,初见比他年长的同学尚留一份谦恭,但骨子里的调皮谁也能一眼看透?他假意了解上海风土人情,在比较北京?广州?上海的风俗习惯后,似乎顺便问及上海的脏话,我知道他的用意,就说上海人骂人叫爷叔”(叔叔)?果然不久后,先是同寝室的上海同学,继而男生宿舍的上海同学都被他遍了,甚至在走廊里喊叫上海人统统是爷叔当他发现被骂的人往往大笑时,才知道上当了?

陈尚义上第一堂体育课体能测试时,十分投入,肩负杠铃深蹲做了20余下,自我感觉良好?接下来是素描课,在小板凳上端坐到下课,当他想站起身来时却扑通倒地,几次想站,几次倒下,更甭想走路了,我与汪统成左右各架他一支胳膊,连拖带拉到食堂去吃饭?食堂员工都围上来问是哪里抓到的误认为是抓住了作案的游民?重提两件小事,不是想揭短,只是觉得能生动地反映他的个性,博大家一笑?不知陈君是否记得,有无异议?

* 作者1959年入清华建筑系,毕业后分配至六机部第九设计院(现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九设计院)工作至今?

相关新闻

  • 062023.06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成立与教学改革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52023.05

    王德晓:做与时代同频的进化者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62021.06

    回首六十载 难忘母校恩

    2021年,清华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我们1961届毕业生也正好毕业60周年。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的专题会议上,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国知识分子在历经多年政治运动后迎来了“早春二月”,当年夏季的高校招生考试大概是那些年中“出身成分审查”最宽松的一次,我也幸运地通过考试被录取到清华大学电机系,从而受益一生。

  • 162015.12

    虞淙:清华校友歌(歌曲)

    虞淙的歌、周元柔的文

  • 252012.12

    化学系、校友总会看望百岁老学长林风

    2012年12月24日下午,化学系党委书记尉志武、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崔剑一行5人,赴石化研究院宿舍看望了百岁老学长林风(1935入学,化学研)。

  • 092016.12

    丁锡祉:毕生精力献科教

    丁锡祉是我国冰缘地貌学创始人,现代地貌学、沼泽学的领导者。他为我国地理学发展、人才培养及推动山地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 162023.10

    “一二·一”烈士潘琰的湖北联中情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今云南师范大学)东北隅的“一二·一”运动烈士陵园中,安葬着1945年12月1日殉难的四位烈士——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一二·一”惨案发生后,激起社会各界对军政当局的强烈抗议和对死难烈士的沉痛悼念。12月6日,昆明《时代评论》将第六期辟为悼念“一二·一”烈士专刊,登载了西南联大教授赵廼抟悼潘琰、李鲁连同学的挽联,陈友松教授《悼潘李二同学》,袁家骅的《梦与谎——献给十二月一日遇害的...

  • 132012.07
  • 272009.05
  • 20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