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魂牵梦萦的清华电机系

2008-12-05 |

钢(1991博电机)

我是电机系电博七班的学生。19879月入学,19914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到清华电机系攻读博士学位,是许多电气工程领域学子的梦想。而对我来说,则经历了一个从不敢想,到敢想,到实现的过程。我是文革后第一批参加高考,从一个下乡知识青年成为东北电力学院77级的本科生。本科毕业后直接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毕业后,成为东北电力学院的一名教师,遂产生了进一步深造的愿望。

穆钢学长

1986年的两件事促使我确定了报考清博士研究生的决心。一件事是19865月东北电管局在赤峰召开了一个科技项目研讨会,我在会上见到了王仲鸿老师,向他表达了去清华读博士的愿望,受到了老师的热情鼓励。同年10月,在海城召开全国大电网调度会议,我在会上又见到了韩英铎老师和当时还是研究生的闵勇老师,老师又一次对我报考的愿望给予了肯定和支持,至此才基本定下了报考清博士生的决心。我考上清博士生后,两位老师给予我许多严格的指导和悉心的关怀,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我的硕士同班同学王余(电博四)、赵海天(电博六)已先考入清华电机系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的成功也给予我很大的鼓舞。

我的导师是黄眉教授,先生早年赴德国留学,回国后在电机系工作,曾担任系主任。先生为人极为谦和,通常每学期要先生汇报一次研究工作,先生总是认真仔细地听,然后指出在下一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先生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工作要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的副导师是王仲鸿教授,韩英铎教授也参与了全部指导工作。两位老师对我的研究工作抓得很紧。从读博士开始,导师就安排我参加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通过实践的锻炼,提高了工作能力,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第二年开始,进入选题阶段,导师给了我几个研究方向,希望我从中确定研究课题。这一阶段,导师要求我每周汇报一次研究的进展情况,两位老师听完汇报,就布置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这一段密集的讨论,使我有机会学习了两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认真的治学作风。这些不仅对我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对我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问题,通过讨论,我老师提交了三份综述报告,综述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和暂态稳定控制方面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暂态稳定定量评价作为研究课题。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价暂态稳定性的轨迹分析方法。在撰写博士论文前,我老师交了5份研究工作报告,汇报了基本的研究成果,这些报告不仅可以使老师了解我的工作状况,为最后形成博士论文奠定了基础,自己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博士论文答辩后,师和韩老师想方设法帮助我联系读博士后的有关事宜,希望我能继续进行一段研究工作。后终因东北电力学院急需我回去工作而未能实现,但我仍然非常感激两位老师对我的器重和关爱。

博士毕业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东北电力学院工作,虽然从事研究工作的条件远比不上清华,但我在做好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开展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省中级纵向科研项目。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一项,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

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2001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教授,被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生导师。

现在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数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吉林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与控制》编委。吉林省九届人大代表。

1991年毕业回东北电力学院工作后,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全院师生员工的支持和鼓励。在电力系先后担任了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的职务。19961月任副院长,20003月起任院长。

随着工作任务的变化,可以自己支配用于从事科研的时间越来越少。为了不脱离科学研究的前沿,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研工作。我每个星期六都要与课题组的老师和研究生一起举行研讨会,研究解决科研中的问题,确定下一周的工作任务。通过这种讨论,我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各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讨论,也培养了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提高了归纳梳理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由于我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加上硕士生们自己的努力和从事实际科研课题的锻炼,以及课题组讨论的激励和磨练,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学业和工作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们中已有2人考入清华电机系攻读博士学位,还有多人考入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