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董新保:清华电机系——我一生事业的起点

2012-08-20 |

董新保(1953电机)

我在清华电机系学习工作了八个年头,虽然1959年就调离了电机系,但始终没有离开清华,和电机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庆祝电机系建系80周年,这是清华电机系和我自己的重大节日。

一、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记得我们班在毕业40周年时,向母系赠送了一块黑色大理石牌,镶在老电机馆东门旁墙上,牌上刻着的“育我成才,永志不忘”八个字集中反映了我班同学的共同心声。人们在大学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更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决定性时期。中学时期,多数人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性生活,进了大学才真正开始进入成年时期,意味着离开家庭、进入社会,接受外界影响、独立思考、判断是非,这就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我1952年从北大工学院经院系调整进入清华电机系学习,虽然我在清华电机系只学习了一年,但毕业后留系任教至1959年,前后经历了八个年头,和毕业即离校的同学相比已经不算短了。这段年月属于青年时期,学习热情高,如饥似渴地涉猎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学习、判断、取舍、建树,使我从一个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还比较朦胧的状态,逐步过渡到比较明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境界。清华电机系的八年,在我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比较明确的思想,成为我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

1、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在电机系做教师的几年间,我积极参加学校为青年教师组织的理论学习,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著作,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再加上对国内外形势的学习与探讨,使我逐步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明确了拥护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参加党团活动中,加深了对党团性质的认识,经过党团组织的教育和自己的争取,我在1953年加入共青团,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当然,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认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与追求,并非一次完成,而是要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不断提升。

2、爱国主义是中国公民的首要职责。中学时期也有历史课,但受年龄所限,对历史事件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脑子里只留下一些故事。在大学学习和任教期间,以不同形式再次学习了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对中国古代的辉煌、近现代的屈辱与苦难,有了更具体深刻的认识,开始激发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中华民族的荣辱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历史责任,我也就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为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责无旁贷。

3、刻苦学习,终身学习,学而不厌。清华是一所名校,电机系又是一个老系,系里从章名涛教授以下,有许多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教授,我听过他们讲课,受到他们的熏陶,也听到过他们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我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些老师无一不是在刻苦钻研、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着巨大的榜样作用。章名涛先生严谨治学、敢于坚持学术真理的品格,他关于“为学”、“为人”的名言;钟士模先生对教学工作的全神投入,许多老师对青年教师的关心与谆谆教导,使我逐步树立起刻苦学习、终身学习、学而不厌的理念,我也多次对我的学生提出“永远不要停止学习”的忠告。现在我已进入老年,但“活到老、学到老”仍然是我不懈的追求,我仍然在学习、研究、写作不止,对于我多年从事的关于经济学理论与实际问题,我仍然十分关注。

4、诚信处世,正直为人。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有很大的开放度,和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多有接触,学生和教师也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带来不同地域的风俗、个性、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产生不同的意见与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党团、工会、行政等组织一再提醒大家,要善于团结同事与同学,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友好相处。在长期的沟通与磨合中,逐渐养成我处理人际关系时以诚待人、以信待人、与人为善、忠厚正直的品格,这样我也能得到同事同学的友情与信任,关键时刻相互帮助,大大增加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5、尊重知识,热爱教学工作。53年毕业时留系工作,是电机系把我引上毕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生道路,在清华,经常能听到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报告,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有党的路线政策,有国内外政经形势,以及思想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的讲演。这些报告理论深刻精辟,见解透彻独到,不仅使我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懂得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青年人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打下追求知识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希望。这段时期我还受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以及我国先贤关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精辟论点,认识到作为教师的崇高身份和重大责任,使我爱上了教师岗位,终生不移。

以上各点,虽然说不上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完整体系,但毕竟是属于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理念,指导着我一生的思想与行动。

二、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生

53年毕业分配,当时在同学中对待毕业分配的期望与今天不同,很少考虑个人名利,我当时填报毕业志愿时填的是去我国东北、西北地区从事生产建设工作,那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十分需要青年技术人员,当时脑子里想的就是那么简单,结果组织上却要我留校任教,从此走上了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道路。

53年留系后,分配在基本电工教研组任教,开始担任教学辅导工作,后来讲课,并长期担任学生班主任,这几年,使我受到一名教师的基本锻炼,大大加强了和学生的接触和感情,较好地完成教学与学生工作任务,初步适应了教师工作。

1959年,我奉调到清华马列主义教研室,根本改变了业务方向,我虽然对电机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毕竟是我考大学时做出的选择,愿意为之贡献毕生精力的志愿,但作为共产党员,应该愉快的服从组织的召唤,服从祖国需要是当时年轻人的共同准则。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十多年,具体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这对我是一个新的考验与锻炼,我只好用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来弥补理论基础之不足,总的来说,还算较好的完成了任务,我担任了教研室副主任(实际上全面负责教研室工作)、党总支书记。

1978年奉校党委、刘达校长之命,负责筹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并担任清华经济管理工程系主任五年。文革前,经院系调整,清华成为单一的工科大学,虽然还有一点理科的因素,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已彻底取消,这对办好一所高水平大学十分不利,但这是客观现实,在这个问题上清华师生没有发言权。改革开放以后,清华提出把学校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恢复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方向,否则无从前进。经济管理是清华大学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个文科类型的专业,带有一定的开创性,也存在很大困难。经管系于1959年招收研究生,1980年招收本科生,1981年举办在职干部研究班,总的来说都还比较顺利,教学质量也还可以,建系初期的三年跨出了三大步,涵盖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干部培训等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为清华经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清华经管学院的筹建是经管系的一项重要任务,1978年建系伊始,我们就起草过未来发展为经管学院的规划,刘达校长也明确提出“先建系、后建院”的发展蓝图,为经管系的发展明确了方向。经管系为此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收集资料、走访领导、外出调研、积极扩大教师队伍,经过争取,克服种种困难,1983年国家计委发文教育部,同意清华大学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并拨款400万元作为建院补助,19845月清华经管学院正式成立,在我们的建议下,校党委决定聘请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任学院第一任院长,为学院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成立后,我担任学院经济系主任6年。

2001年,我应聘担任北京市民办大学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院长,这是一所具有颁发毕业证书资格、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的高等职业学院。我在该校任职5年,负责主持学院的教育与全面管理工作,全时上班,工作繁重,这也使我经历了全面主持一所万人大学的实践锻炼。在我任职的5年期间,学校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学生人数从7000人增加到12000人,校园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一所有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实验室、标准大操场、室内游泳池、以及相应配套服务设施的完整校园,这在北京市民办高校中是少有的。2005年底,经过市教委组织的专家、领导评估小组的严格检查与考核,次年年初,市教委正式作出决定,给于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评估合格的结论(教育评估是教育部统一规定,全国所有高校必须参加,评估工作一般要经过一年准备,这是每所大学都要过的一关,不得不重视的),这无疑是对我任职5年的最好总结。

我已年届八旬,已经离开具体工作岗位,但我的思想、感情仍然关注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教书与办学,是清华电机系把我引上这条终身不悔的道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