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纪念邓小平关于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重要讲话25周年 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2008-12-08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1955机械)

1978623邓小平同志指出:“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加”,“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的精神,我作为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的领队,一行50人于19781226启程,途经巴黎、在纽约入境、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当时的情景虽然已过25年,仍然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197812月清华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留影

后排左起: 彭吉虎、郑衍衡、张楚汉、赵南明、李衍达

前排左起: 曹小平、崔国文、柳百成、张育曼

1978年秋我接到机械系的通知,要我直接去见系主任潘际銮院士,参加英语面试。原来中美已就派遣留学人员达成了协议,教育部正在选拔派遣出国留学人员。我顺利地通过潘际銮院士全部用英语对话的面试,接着又通过了在主楼后厅学校组织的英语考试,最后又过了教育部组织的相当于TOEFL类型的英语考试关,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文革”期间,到处刮起了一股读书无用论之风,而我仍然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因此,在“文革”下放劳动期间,我白天在铸造车间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却如饥似渴、全神贯注地把图书馆珍藏的几十本美国铸造学会会刊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而且作了十几本读书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50名赴美访问学者的名单,清华大学共有9人——李衍达(59自控)、张楚汉(57水利)、赵南明(62工物)、郑衍衡(57自控)、张育曼(59工物)、曹小平(59工物)、彭吉虎(60无线电)、崔国文(70工化)及柳百成入选。

精心选拔 连过数关

经过教育部的短期集训后,我们正在作短期休整,并计划1979年初赴美。突然接到了紧急赴美的通知,原来1216公布了“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将于197911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教育部要我们在1978年末赶赴美国,参加1979年初有关中美建交的一系列重要活动。

19781226上午国务院方毅副总理、教育部李琦副部长及参加中美派遣留学人员谈判的周培源教授等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我们50名学者,并合影留念。当晚周培源同志与美国驻华联络处伍德科克主任亲自到北京机场为我们送行。

当我们到达巴黎机场等待转机飞往纽约时,中国驻法大使馆人员告诉我们,在纽约机场将有数十名记者要求采访我们。为此,在巴黎到纽约的飞行途中我召集了几位领队一起起草了一份在纽约机场的讲话。讲话稿最后一段是这样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仅是为学习美国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果然到达纽约机场时我们被数十名记者团团围住,闪光灯把接待大厅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当晚到达华盛顿机场时我们又受到我国驻美联络处韩叙副主任及美国国际交流总署瑞哈德主任的正式欢迎。当时联络处的官员告诉我们:“你们到达纽约的消息已经立即在美国全国电视新闻中播出”。外电评说:这一事件“令人信服地表明中国的政治自信心”。

在华盛顿期间,我们一行50人亲眼见证了中美两国建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并一直沉浸在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感人情景之中。19791月我们庄严地参加了中国驻美大使馆揭牌及升旗仪式,看着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大使馆门前冉冉升起,不仅热血沸腾,为祖国的强盛而感到自豪。

1月下旬,我们前去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参加欢迎邓小平夫妇到达华盛顿访问美国,我们参加了在白宫玫瑰园卡特总统正式欢迎邓小平同志的隆重仪式,我们参加了卡特夫人为邓小平夫人举行的正式招待会,我还参加了肯尼迪艺术中心卡特夫妇为邓小平夫妇举行的盛大文娱晚会。最后,我们参加了中国大使馆为邓小平同志访美举行的正式招待会,会后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我们,还和我们合影留念。这些活动都通过美国所有的电视及新闻媒体向全世界播送,我们在清华的家人也通过电视看到我们的形象。

在华盛顿期间,当我们步行走在街上时,也不时地有美国人向我们招手示意,甚至把汽车停下来要用车送我们。我深深地体会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的确是源远流长。

中美建交 增进友谊

到达华盛顿后,我们分别在乔治城大学及美国大学进行了短期的英语强化训练。结束后我们就各奔东西、分赴美国各地开始了紧张的进修学习两年。

我是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看到了他们材料学科领域最先进的材料分析仪器,如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俄歇谱仪、电子显微探针等。我就抓紧学习,亲自动手掌握它们的操作技能,用于探索铸铁结晶凝固的微观世界,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其中一篇获美国铸造学会1982年最佳论文奖,并被世界各国学者多次引用。回国后,我继续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

在威斯康星大学进修时,我住在一个美国人的家里。我看到他家里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在摆弄电脑,我为计算机在生活乃至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感到震惊,意识到计算机正在改变人类社会。我想能否把计算机应用于传统铸造学科的研究呢?当时在美国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心一定要掌握这门新技术,我学习计算机语言,与美国大学生一起上课、上机、编程,也和美国大学生一样,提一包食物、一杯饮料,每晚七八点钟就到学校计算机中心上机,直至凌晨三四点才回去睡觉。

当我作为第一批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尽量多学习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为祖国的建设服务。1979年初,我应邀与美国中学生座谈,有人问我“你对美国观感如何?愿不愿意留在美国?” 我当时就对他们用英文唱起了世界民歌 Home Sweet Home(家,甜蜜的家)” 的最后一句 Home sweet home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 我表示一定要回去建设好我自己的国家。我的歌声赢得了美国中学生长时间的掌声。

1981年初回国后,国际学术界正在开始兴起铸件凝固过程计算机模拟仿真研究的热潮。我立即组织力量,开辟了铸造凝固过程宏观及微观模拟仿真研究新领域。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我领导的课题组在国际铸造学术界已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批赴美进修的清华教师在完成两年的进修任务后都按期回国,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其中李衍达教授、张楚汉教授和我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今天的这些成就是与当年乃至现在仍然坚持的奋力拼搏的精神分不开的。只有靠脚踏实地、勤奋拚搏,才能够取得成绩、取得成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