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1968水利)
2006年2月,我告别了38年的工作生涯,光荣退休。回首38年,我全过程参加了一个常规电站和两个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参加了一个国外核电站的调试工作。其间虽然有过遗憾,有过曲折,但始终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此生虽然平凡,却不平庸。
1963年9月,17岁的我怀着工程师的憧憬跨入了美丽的清华园——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在这魂牵梦萦的科学殿堂,我接受了德智体全面严格的培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学到了科学的辩证思想,对我的人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68年12月毕业,我和23名同学分配到东北一水电工地,后来我就留在了这长白山余脉的地下电厂工作。
在东北头两年我在工地一线班组劳动锻炼,绝大多数工人师傅是纯朴而友好的。但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政治氛围都欠佳,我有过迷茫,有过苦闷,却没有沉沦,心中有一个信念:“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因此没有放弃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还利用各种机会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待时机。1971年底,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被安排到新建的电厂从事技术工作。
我在这个处于崇山峻岭、生活条件极度艰苦的地方,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到1985年。在东北的18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东北电力系统小有名气的电气调速专家,兄弟电厂也曾邀请我去帮助会诊设备的技术难题。我还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撰写和翻译了多篇专业论文,多次参加电力部和东北电管局的学术会议并获奖。
天道酬勤,机缘巧合,我于1985年底作为电力部的技术骨干调到核工业部,参加核电建设。然而一种水电情结常怀心间,虽然还是搞电,但已不在一个部,管理风格、人事关系是全新的。对电力部门的老领导、老同学、老同事,我始终怀有一种亲切的眷恋,像出嫁的女儿依恋娘家一样的感情,难以割舍。
走出长白山,来到杭州湾,顿时给人海阔天空的感觉。在秦山核电厂,我参加了生产准备和电气的中间交工验收、故障处理、设备整治、规程编制,参加并网前后的主要电气试验,为中国核电事业零的突破尽了自己一分力量。
1994年—1998年,我以专家身份参加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的前期调试准备和现场调试工作,为重点援外工程付出了自己的辛劳。1999年初,我调入中国-加拿大合作建设的秦山三核。为这个大型重水堆核电站的建成和安全运行,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1992年,在秦山核电站建设中,我荣立二等功;2003年,在秦山三期核电站工程1998—2003建设中,荣立一等功;2005年11月被公司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中国核工业报》曾以“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为题对我进行了报道。
我工作生涯的后20年,一直从事核电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工作,每当我看到厚重的反应堆厂房和高耸的500千伏超高压输电塔,想到核能变成强大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入华东电网,送往上海、杭州……,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时光飞逝,转眼已步入花甲之年。退休了,可以放松身心,做些自己喜欢而以前没有时间做的事。近年来,我买了上百本好书,加上原有的藏书,需要细细阅读,有书为伴不寂寞。几十年的风雨历程,酸甜苦辣,加以梳理、总结,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写出来,就成为年轻人可以借鉴的经验,使他们在人生路上多些智慧和明达,少些曲折和迷茫。《人民网》强国论坛有许多高素质的网友写的高水平文章,我将在这个新的天地以文会友;我还经常光顾清华校友网这个温馨的精神家园,常常使我流连忘返。退休了,有时间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异国风光,并探亲访友,两年来,我和老伴已去海南、黄山、九华山、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旅游、探亲访友。
我较好地完成了从繁忙工作到悠闲退休生活的过渡,几乎没有什么寂寞、空虚与失落,很快的在新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目标、新的乐趣、新的归宿。人老了,能够活在安详里,就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原载《杭州清华》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