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紫峰(1977级计算机)
从1978年3月入校,我在清华大学从本科到硕士读了7年书,因此,提起在清华园的日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

侯紫峰,联想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兼企业技术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能进入清华大学对我来说有非常大的偶然性。说起来许多人都不能相信,我1977年高考的第一志愿并不是清华大学。第一志愿我报了郑州大学;第二志愿是清华大学。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志愿。为何如此,确实有我的苦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中学加在一起只上了四年,还是断断续续的。高中毕业后,先在河南省固始县当了两年多农民,又回郑州在一个机械厂当了两年多车工。高中毕业五年后才好不容易迎来“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心底的想法就是只要能上大学就行,但又不敢第一志愿报清华,只能将清华大学屈居第二了。
想想那时真是无知者无畏。好在1977年12月的高考成绩可能还不错(现在也不知是多少分)。经过大约一个月的煎熬,突然一天,高招办通知去一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高招办,一位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接见了我,问了些什么问题现在都记不得了,反正是好像有了点希望。之后,又是多天等待的煎熬,终于等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时的喜悦心情真是无法描述。
1978年3月初去清华大学报到,新生接待处在第一教室楼附近。办完报到手续后,有人帮着引领到清华大学九号楼301房间。这个房间是个套间,我选择了外间一个靠窗户的下铺。这时有个身穿军装的帅小伙进来和我搭腔,一问才知道,他也是我们计7班的新生,也住在这个房间。他非常乐于助人,除了帮助我搬搬东西,还介绍了不少关于学校、电子系以及班级的情况。这位解放军帅小伙就是后来担任我们计7班第一任班长的赵琪华同学。晚上吃了饭,又结识了几个同学,记得其中有杨元元。
同学们邀着一起到校园里转了转。清华的大礼堂给我的印象很深,建筑风格独特,雄浑、壮观、大气;礼堂前面那时还没有什么绿草,只是觉得很大,有空间感;草坪两边的教学楼很有气势,虽然不高,但对我们这些初进清华的人来说,感觉亦真亦幻,不由感叹:“这就是著名的最高学府呀!”
我们的宿舍是一个大家庭。九号楼301房间位于三楼东南角,是一个套间。按照那时的要求,这样的套间可以住12个人,但我的记忆中开始没有完全住满。住在外间的有五位。进门处下铺是朱征,上铺是赵琪华。再往里我住下铺,丁光耀住上铺。对面是潘毅,好像是下铺。住在里间的有六位。进套间门对面的是曹兴平和王建潮,东南角是李亚民和吴德利,他们对面是周迪和马琦。以后,把当时入校的走读班(都是北京同学)拆分了,从计(计算机)7、控(控制)7和无(无线电)7班分别抽出一些同学,又成立了一个程(程序)7班。这样整个年级就形成了四个班——计7、控7、无7和程7。当时我们宿舍中赵琪华和周迪搬了出去,又进来了江卫星、徐浩和李家英。
宿舍人多,每天你来我往,当然也热闹。那时兴出早操,每天到时间,老马(马琦)一招呼,大家也就不得已出去活动活动。马琦是我们宿舍年纪最大的,是我们的老大哥,他阅历也丰富,经常给大家讲一些奇闻轶事。老马的体育很好,在两个长杠子中间横着很多短杠子的体育器械上,能够用双臂荡来荡去,像长臂猿一样,很是令人佩服。赵琪华是军人出身,自然有些军人风度,对人和蔼也很乐于助人。老赵乒乓球打得很好,是专业级水平。老赵那时英语学得很来劲,每天在床上孜孜不倦地读着课外读物。
吴德利与我的年龄相仿,来自北京郊区。德利很聪明,喜欢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为家在北京,一到周末就骑车回家,他家在北京东南角,学校在西北角,每次来回倒是一次极好的身体锻炼。朱征的勤奋是人所共知的,我和他的床挨着,经常见他拿着英语书念念有词。朱征爱开玩笑,但是人品很正,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曹兴平有多年没有消息了,他来自银川,勤奋好学。那时我经常在图书馆门前见到他,他总是手里拿着英语单词条走来走去地背。后来我读研究生时碰上他,他在语言学院参加出国前的培训,出国之后就杳无音信了。王建潮是我们班的数学奇才,我们都在学大学工科数学,他觉得不够劲,还跟着物理系学习理科的数学课程,后来发展到跟着研究生班学数学,当然我们有数学问题会向他请教。王建潮后来成为我在中科院计算所的同级博士研究生同学。
李亚民是我们班的学习尖子,各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而且并不费劲。那时我们好不容易上了大学,都想多学一些,而且觉得数学课挺有意思,所以老师虽然布置作业通常只布置单数题或者是偶数题,一部分同学还是把所有的题都做了。在我们宿舍李亚民和我就是这样做数学题的。因此碰到的问题也多,我经常和李亚民切磋,我自然是向他学的更多。
周迪是个聪明的小伙子,成绩很好,待人比较诚恳,也不怕别人开玩笑。因此,大家都喜欢和他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活跃活跃气氛。潘毅来自江苏吴江,说话有点口音,是大家公认的带有江南特色的聪明人。潘毅上进心很强,凡事都力争做好,只是体育方面有点有劲使不上的感觉。现在潘毅在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也是有名的教授了,与国内各高校也有广泛的学术联系。丁光耀是我们班年纪最小的,所以大家也很照顾他。小丁学习努力,虽然平时话语不多,心里还是很好强的。近年在非确定性符号串匹配的研究上很有心得。
我和大家的关系都比较好。只是在自习方面与大多数同学不一样,不喜欢出去找自习教室自习,而是喜欢待在宿舍里自习。这就少了四处奔波找教室的辛苦。李亚民也喜欢在宿舍自习。这样通常我在外间,他在里间,有问题还能讨论讨论,也是自得其乐。至于江卫星、徐浩和李家英,由于他们来得晚,我又很快去了静斋去和班里的外国留学生同住,所以接触较少。徐浩人品很好,后来分配到北京计算机三厂,大学毕业后也见过几面。李家英是乐于助人的人,后来当过一任班长。江卫星有一段住在我的上铺,接触稍微多一些。江卫星也是非常聪明的人,他还喜欢滑冰,有自购的冰鞋,冬天就自己去滑冰,让我们这些没有冰鞋的人很羡慕。江卫星还有一绝,也许是经常锻炼的缘故,冬天他睡觉经常把脚放在被子外边。对于我这样冬天恨不得晚上把脚部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人,真是难以想象。我们的宿舍人数虽然多,但相处得很和睦。真是怀念这个温馨、热闹的大家庭。
2008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