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初入清华园的零星回忆

2009-06-03 |

侯紫峰(1977级计算机)

19783月入校,我在清华大学从本科到硕士读了7年书,因此,提起在清华园的日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

侯紫峰,联想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兼企业技术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能进入清华大学对我来说有非常大的偶然性。说起来许多人都不能相信,我1977年高考的第一志愿并不是清华大学。第一志愿我报了郑州大学;第二志愿是清华大学。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志愿。为何如此,确实有我的苦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中学加在一起只上了四年,还是断断续续的。高中毕业后,先在河南省固始县当了两年多农民,又回郑州在一个机械厂当了两年多车工。高中毕业五年后才好不容易迎来“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心底的想法就是只要能上大学就行,但又不敢第一志愿报清华,只能将清华大学屈居第二了。

想想那时真是无知者无畏。好在197712月的高考成绩可能还不错(现在也不知是多少分)。经过大约一个月的煎熬,突然一天,高招办通知去一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高招办,一位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接见了我,问了些什么问题现在都记不得了,反正是好像有了点希望。之后,又是多天等待的煎熬,终于等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时的喜悦心情真是无法描述。

19783月初去清华大学报到,新生接待处在第一教室楼附近。办完报到手续后,有人帮着引领到清华大学九号楼301房间。这个房间是个套间,我选择了外间一个靠窗户的下铺。这时有个身穿军装的帅小伙进来和我搭腔,一问才知道,他也是我们计7班的新生,也住在这个房间。他非常乐于助人,除了帮助我搬搬东西,还介绍了不少关于学校、电子系以及班级的情况。这位解放军帅小伙就是后来担任我们计7班第一任班长的赵琪华同学。晚上吃了饭,又结识了几个同学,记得其中有杨元元。

同学们邀着一起到校园里转了转。清华的大礼堂给我的印象很深,建筑风格独特,雄浑、壮观、大气;礼堂前面那时还没有什么绿草,只是觉得很大,有空间感;草坪两边的教学楼很有气势,虽然不高,但对我们这些初进清华的人来说,感觉亦真亦幻,不由感叹:“这就是著名的最高学府呀!”

我们的宿舍是一个大家庭。九号楼301房间位于三楼东南角,是一个套间。按照那时的要求,这样的套间可以住12个人,但我的记忆中开始没有完全住满。住在外间的有五位。进门处下铺是朱征,上铺是赵琪华。再往里我住下铺,丁光耀住上铺。对面是潘毅,好像是下铺。住在里间的有六位。进套间门对面的是曹兴平和王建潮,东南角是李亚民和吴德利,他们对面是周迪和马琦。以后,把当时入校的走读班(都是北京同学)拆分了,从计(计算机)7、控(控制)7和无(无线电)7班分别抽出一些同学,又成立了一个程(程序)7班。这样整个年级就形成了四个班——计7、控7、无7和程7。当时我们宿舍中赵琪华和周迪搬了出去,又进来了江卫星、徐浩和李家英。

宿舍人多,每天你来我往,当然也热闹。那时兴出早操,每天到时间,老马(马琦)一招呼,大家也就不得已出去活动活动。马琦是我们宿舍年纪最大的,是我们的老大哥,他阅历也丰富,经常给大家讲一些奇闻轶事。老马的体育很好,在两个长杠子中间横着很多短杠子的体育器械上,能够用双臂荡来荡去,像长臂猿一样,很是令人佩服。赵琪华是军人出身,自然有些军人风度,对人和蔼也很乐于助人。老赵乒乓球打得很好,是专业级水平。老赵那时英语学得很来劲,每天在床上孜孜不倦地读着课外读物。

吴德利与我的年龄相仿,来自北京郊区。德利很聪明,喜欢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为家在北京,一到周末就骑车回家,他家在北京东南角,学校在西北角,每次来回倒是一次极好的身体锻炼。朱征的勤奋是人所共知的,我和他的床挨着,经常见他拿着英语书念念有词。朱征爱开玩笑,但是人品很正,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曹兴平有多年没有消息了,他来自银川,勤奋好学。那时我经常在图书馆门前见到他,他总是手里拿着英语单词条走来走去地背。后来我读研究生时碰上他,他在语言学院参加出国前的培训,出国之后就杳无音信了。王建潮是我们班的数学奇才,我们都在学大学工科数学,他觉得不够劲,还跟着物理系学习理科的数学课程,后来发展到跟着研究生班学数学,当然我们有数学问题会向他请教。王建潮后来成为我在中科院计算所的同级博士研究生同学。

李亚民是我们班的学习尖子,各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而且并不费劲。那时我们好不容易上了大学,都想多学一些,而且觉得数学课挺有意思,所以老师虽然布置作业通常只布置单数题或者是偶数题,一部分同学还是把所有的题都做了。在我们宿舍李亚民和我就是这样做数学题的。因此碰到的问题也多,我经常和李亚民切磋,我自然是向他学的更多。

周迪是个聪明的小伙子,成绩很好,待人比较诚恳,也不怕别人开玩笑。因此,大家都喜欢和他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活跃活跃气氛。潘毅来自江苏吴江,说话有点口音,是大家公认的带有江南特色的聪明人。潘毅上进心很强,凡事都力争做好,只是体育方面有点有劲使不上的感觉。现在潘毅在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也是有名的教授了,与国内各高校也有广泛的学术联系。丁光耀是我们班年纪最小的,所以大家也很照顾他。小丁学习努力,虽然平时话语不多,心里还是很好强的。近年在非确定性符号串匹配的研究上很有心得。

我和大家的关系都比较好。只是在自习方面与大多数同学不一样,不喜欢出去找自习教室自习,而是喜欢待在宿舍里自习。这就少了四处奔波找教室的辛苦。李亚民也喜欢在宿舍自习。这样通常我在外间,他在里间,有问题还能讨论讨论,也是自得其乐。至于江卫星、徐浩和李家英,由于他们来得晚,我又很快去了静斋去和班里的外国留学生同住,所以接触较少。徐浩人品很好,后来分配到北京计算机三厂,大学毕业后也见过几面。李家英是乐于助人的人,后来当过一任班长。江卫星有一段住在我的上铺,接触稍微多一些。江卫星也是非常聪明的人,他还喜欢滑冰,有自购的冰鞋,冬天就自己去滑冰,让我们这些没有冰鞋的人很羡慕。江卫星还有一绝,也许是经常锻炼的缘故,冬天他睡觉经常把脚放在被子外边。对于我这样冬天恨不得晚上把脚部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人,真是难以想象。我们的宿舍人数虽然多,但相处得很和睦。真是怀念这个温馨、热闹的大家庭。

2008131

相关新闻

  • 152023.05

    清华校河的变迁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92017.03

    魏庆芃:关于清华食堂的零星记忆

    民以食为天,清华的食堂作为一个小小的侧面,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和学校建设的发展。在CPI一路狂飙的今天,清华的食堂仍然保持着很低的价格和相当高的健康、卫生....

  • 262018.12

    萧蘧和萧公权兄弟:清华合璧,异国飘零

    那些年,清华园中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生命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都生于1897年,都在出生后离开当地,都就读于教会学校,然后都考入清华、进入密苏里大学,而且....

  • 212010.06
  • 132009.04
  • 092024.01

    田芊:回到那一年——初入清华园的回忆

    那一年,1964年我踏入了清华园,是我的一生中新的起点。1970年毕业留校,从此一直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清华。当年入清华时的情景,至今虽然许多已淡忘,但仍有不少点滴记忆犹新。此时,我真想回到那一年,1964年。

  • 262016.03

    清华园重聚

    清华园重聚(环21)

  • 072016.06

    回归清华园

    1946年10月10日,静寂荒凉的清华园,一下子热闹起来。自从1937年秋离开秀美的清华园,师生们再度聚首于此,举办复校开学典礼。

  • 042018.06

    王亦锥:清华园 新水颂——六载共同窗 入校六十年感怀

    燕京清华 校河流淌 园林深处 新水华光 革命摇篮 学者圣地 最高学府 翰林殿堂 我班同学 全国各省 城镇青年 乡村子弟 六十年前 就读于斯 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