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只为发展祖国原子能事业的需要

2009-06-05 |

——工物系建系五十周年的回忆

桂伟燮(1955工物)

五十年来,工物系为我国核科学与技术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大批优秀人才的培养所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建系初期的回忆

工物系是在1956年春季学期开学以后成立的。工物系初期活动的地点选在西区化学馆的三四层。1958年东区工物系馆建成后才移居新楼。在我记忆中,最初建系时全体教工总共仅有二十余人。建系开始就组成了由何东昌、滕藤、余兴坤、吕应中等人为核心成员的领导班子,为全系的布局和发展,诸如专业设置,行政架构,人员配备,实验室建设等等制定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滕藤兼任系党总支书记,余兴坤统管日常各项行政,相当于常务副系主任。

工物系重点在于发展原子能,所设的专业涵盖核物理和核化学两个领域,当时都被认定为保密范畴,有关专业都采用数字代号。最初确定的专业有五个:110为核化学类专业,210为核物理类专业,220为同位素分离专业,230为核材料专业,240为核反应堆专业。核物理类专业之下设四个专门化:210-1为核电子学,210-2为核物理,210-3为加速器,210-4为核防护。由滕藤分工主管110核化学专业这一片,朱永为业务带头人,蒋维钧、李以圭是最早由外校调来的骨干教师;由吕应中主管240核反应堆专业,胡大璞为主要骨干;其余相关专业或专门化的业务带头人均已被确定:刘广钧为220专业教研室主任,余兴坤也归属这个专业,李一陶是该教研室最早到来的骨干教师;许纯儒为210-1核电子学教研室主任,石广长是归属于该教研室的教师兼任专家翻译;齐卉荃为210-2核物理教研室主任;刘泉为210-3加速器教研室主任,陈世猷是党支部书记兼加速器实验室主任;刁会昌为210-4核辐射防护教研室主任;230专业早期的骨干是潘肖鹏和张宏涛等人;那时候,多数专业均先归余兴坤统管和联系,他为工物系的创立和专业建设,做了大量切实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可算得上是一位务实的好领导。

1956年夏秋至1957年间,又先后从外校和本校分配来一批应届毕业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工物系建设增添了生力军。230的张宏涛和范毓殿,240的邱大雄和林家桂,210-2的叶立润、陈瓞延和陈泽民,210-1的王经瑾、张万铸和范天民,210-3的胡玉民、宗汉强、施积成等均属于这一批。他们在诸如反应堆加速器以及核物理及其他相应专业实验室的基地建设和专业发展有重要贡献。为了将这个新建的系从起步阶段就打下较好的基础,学校除了一开始就注意在校内物色和选拔较为优秀的教师干部作为建系骨干外,也十分重视国内优秀专家和留学回国人才的聘用。汪家鼎、何增禄、张礼、李恒德等都是在建系初期陆续到位的。中科院院士谢家麟是国际著名的一流加速器专家,也作为兼聘教授被邀请到工物系亲自授课。此外,还先后按需要聘请过系顾问一级和专业及实验室一级的苏联专家多名。与此同时,系领导还特别重视在职新教师对新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根据需要,安排他们在校内或外校听课学习,选派了一些专业骨干教师出国进修。

工物系是一个理工结合的系,从一开始校系领导就十分重视这个新系的实验室建设。兼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蒋南翔校长在去苏联访问考察时,就下决心花几十万人民币订购了两套电子感应加速器,分别配置给北大和清华两个加速器实验室。为了全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需要,系领导从一开始就很有远见地决定要建立一个具足够水平的金加工车间,定名为807厂。从校外调来一批八级工,能工巧匠,他们与专业教师相结合,为新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和科技攻关,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王宝昌、霍步云等都是属于我们建系初就挑选来的元老级师傅。

我和同窗学友贾继洵都是工物系建系时一起从电机系调来的青年教师。1956年应祖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服从调动我来到了工物系加速器教研组。贾继洵先被安排师从真空技术专家何增禄老教授,先当助教,进而准备继何教授开出真空技术课程。他还应要求住进何教授家,在生活上对老教授给予必要的照顾。我则被要求在进修的基础上,继苏联专家之后开出加速器专业课,不久,为了加强全系教学行政的需要,贾继洵和我又同时被调作系主任的教学秘书。

工物系建系开始,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都是先从校内其他系相应年级的学生中选拔的,学制为五年制。最高年级为物八班,只招一个班;低一年的为物九班,分物九一、物九二两个班,后又从哈工大合过来一个已定为加速器专业的物九三班。这两届学生的专业暂定只限反应堆,核物理和加速器。从物零级开始才增设其他相应专业的班。

汪家鼎、张礼、李恒德等几位专家到任后,系的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和充实,全系各方面的工作逐步正规化。汪任副系主任,主管核化学各专业;张任教学副系主任,兼统领210整个大专业。李任230专业教研室主任。这就进一步健全了系的领导班子。

1958年新系馆建成后,全系搬进东区新系馆,核化学专业从工物系中分出,发展成独立的一个系,汪家鼎教授任系主任,滕藤为系党委书记。系馆门口挂出了工程物理系和工程化学系两块牌子。工物系本身也有了新的发展,肩负着建设一个工程量不小、规模很大的称之为200号的反应堆基地的任务,以后,就由这个基地逐步发展成核能研究所。因而,系主任何东昌就不仅要主管校内的工物系本部,同时还要兼顾领导远在昌平的200号。吕应中被选定为200号的技术总指挥,负责对工程全面的实际领导和指挥。我系230核材料专业以及工化系核放射专业,也都指派了相应的得力干将,共同参与这项重要的工程。校内工物系,由余兴坤任党委书记,张礼和李恒德教授任副系主任,张主管教学,李主管科研。全系行政设系办公室,由王魁元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教学行政设系教务科,我被任命为教务科长。这一阶段,全系的专业实验室建设有较快的发展,为了适应这样迅速发展的需要,系里决心加强对807厂的领导,决定调贾继洵担任807厂厂长。我和贾继洵二人,作为双肩挑干部,仍然兼任着教研室分派的课程教学任务。

19581960年间,工物系物八、物九最高的两届学生先后毕业,本系各专业以及学校基础物理教研室都得以尽可能地补充了一大批新生力量。为工物系本身及今后学校再度成立理科物理系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张礼教授的统领下,增设了210-5理论核物理专门化,留苏归国的熊家炯和物九优秀毕业生张玫是最早的骨干主力。那时候,以我所在的加速器教研室为例,兵强马壮,人员配备较为齐全。顾本广原担任过物八班的班长,理论基础好,动手本领强,是一个很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擅长于超高电压技术的有王克礼,对高真空技术已训练有素的有贾继洵、田嘉禾、王坨,对微波报有独到专长的有胡玉民,丁志恩专长于核防护技术,来自无线电系的宗汉强善长电离子发射技术,施积成则在电子学线路和控制技术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加速器实验室中,除了有由苏联引进的加速能量达25MeV电子感应加速器外,靠自己力量建造起来的还有:高压达250KeV的高压整流倍压加速器,能量为10MeV的小型电子感应加速器,能量可达25MeV的微波电子回旋加速器。此时加速器的队伍已锻练成为一支实力雄厚的、战斗力很强的科技攻关队伍。加速器实验室也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具有良好条件的加速器实验和研究的基地。

大约也就在这一时期,学校的其他专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无线电电子工程系有了新的发展,新成立的系有自动控制系,电子计算机系,精密仪器系,数学力学系等。这些系或其所属的某些专业被归入保密的机要系或机要专业,其中相应的一些专业研究的项目都是与国防科技尖端有关。如雷达,陀螺导航,程序控制等等。面临各系如此迅速发展的需要,学校加强了对全校各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领导,调高景德同志任科研处长,何东昌同志兼任教务处长。也就在此前后,贾继洵被调到学校科研处;我被调到教务处,并兼职第一科——校保密科。记得何东昌同志曾对我说过:不要丢掉你自己的专业。由此我在工物系加速器教研室兼任一门主要的专业课,同时还在教务处的鼓励下,保持着和学校基层的密切联系,兼任了工物系的班主任工作。在何东昌兼任教务处长期间,我在教务处内兼任教学研究科副科长。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务处积极贯彻蒋校长竭力提倡的:因材施教,加强基础课,贯彻少而精,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等基本精神。蒋校长特别强调要抓好对百里挑一的优秀生的培养,还亲自过问全校范围内千里挑一和万里挑一的所谓“千字号”和“万字号”学生的因人而异的个别培养。工物系加速器专业原67届学生王聚文就属于这类多年一遇的优秀生,他在校时就跳了一级归入66届,仍保持着全班第一的学习成绩。他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表现出有较强的动手本领和创造性。“文革”后1978年重返清华再读研究班时出国深造,现在是美国斯坦福国家电子直线加速器实验室的主要骨干,多年来,通过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为我校直线加速器的科技攻关和专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年动乱时期

1966年“文革”以后,工物系和学校一起受到全面的冲击和破坏。到了1974年,加速器教研室的教工们,实在不能安心老是在运动中浪费自己的青春,下决心尽可能地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创造条件推动开展研发用于治癌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工作;与此同时,提请当时的领导,批准我们招收专为培训医用加速器技术人才的工农兵学员班。这样,也就得以暂时躲过了要解散加速器教研室这一劫。何文良老师在负责组织和安排这类培训班的工作中,起到了骨干作用。我们得到了当时北京市主管科技的白杰夫副市长和市科委领导的大力支持,联合北京市肿瘤研究所,会同了以北京整流器厂为核心的数十家具有各种专长的工厂研究单位,以清华大学加速器实验室为基地,展开了一场以加速器专业教师和技术员为主要技术骨干的,全市性的科技攻关大会战。大家以周总理“一定要攻克癌症”的指示为统一的目标和动力,把“急癌症病患者所急”作为共同的心愿,一心一意,团结奋战,热火朝天。当时,工物系其他专业的许多教师也都纷纷请缨参加,如张玫、赵南明、蔡纬、陈学俊、张静、文胜男等都作出过积极的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会战一年出成果,两年出样机在医院里投入运行,三年治疗癌症成功的基础上鉴定通过,开始重组北京市医疗器械研究所投入批量生产。2004 6月,在庆祝北京市医用直线加速器会战胜利三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白介夫同志讲话指出,他过去抓过不少攻关项目,没有一项像医用加速器会战那样坚持到底并发扬光大,至今已建造出不下二百台医用加速器投入了实际的应用,大大造福于人民。生产医用直线加速器的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的不少技术骨干,都是由清华工物系培养和选送的。第一任的总工顾本广,是在会战结束该研究所刚成立的时候由工物系调过去的。现任的总工赵洪斌,是在1985年工物系加速器专业毕业的优秀生,在校时他担任过班长。

新的起点

“文革”结束后,1977年开始拨乱反正,工物系重整,余兴坤任党委书记,许纯如任系主任。他俩多次找我,动员我重返系里协助抓教学整顿,强调说:“文革中,许多基本教学档案资料都已丢失,但都存在你的脑海里。系里教学拨乱反正非你不可。”在他们一再鼓动和说服之后,我接受了重返系里担负教学行政工作。张礼是副系主任,我任教务科长,在他出国进修和讲学期间代理他的工作。1978年暑期,工物系招收“文革”后第一届全国统考生,当年正面临全国科技要大发展,有关高能的工程要上马。报考工物系的考生空前踊跃,加速器专业原计划招收30名,但实际上竟不得不录取了48名,他们都是按第一志愿录取,全班的平均考分在清华名列第一。经高教部批准,其中选10名当年就送出国深造。留下来的38名编入工物85班,由林郁正老师任班主任。这个班总体都很优秀,毕业后也一个个有出色的表现。如赵振堂为本校培养的博士生,高能所研究员,现被选派到上海主持具有国际水准的高能工程——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李德润毕业后曾留校工作四年,理论计算、实验动手、上堂讲课无不表现出色,现为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力骨干;同班的优秀生刘国治,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技单位,现为重要技术骨干。在这一段时间里,全系文革后留校的一大批曾被称为新工人的0字班和00班两批同属70届的新教师,得以重新补修了必要的基础和专业课;全系开办了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班,大多数的新教师还都获得了硕士学位。为了适应最新科学发展的需要,校系的领导还颇有远见地在工物系,选拔十几名理论基础较扎实的优秀新教师,由熊家炯挂帅开办了固体研究班,进一步加以培训深造。就是由这个班培养出了多名院士、博士等优秀人才。

1981年余兴坤调任自控系党委书记,许纯如任工物系党委书记,张礼任系主任,刘泉为主管科技的副主任,我被任命为教学副主任。

1982年工物系核物理专业与基础物理教研室合并,清华恢复物理系,张礼任系主任,刘泉调任理学院副院长。工物系由李恒德教授任系主任,梁尤能和我为副主任。1984年初我受国家科委派赴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任科技顾问。1985年加速器教研室也被并入物理系,我于1986年暑期回校后也就在物理系报了到。加速器教研室的教工们在物理系十年,工作积极努力,为物理系作出了不少贡献,加速器教研室的童德春、伏亮、朱赤等都分别担任过物理系的副系主任。1988年核材料专业从工物系分出,学校单独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李恒德教授任系主任。

1995年间,由于专业理工结合的特点,以及为了与工物系应用核物理和核电子教研室,在专业上更好地配合,在相同的科技攻关项目“海关集装箱的检测装置”上,能更加密切地合作,加速器教研室的全班人马终于重返了工程物理系。

工物系人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为荣,以艰苦奋斗、勇于攀登为荣,五十年来为祖国培育了大批人才,与时俱进地为祖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创造过许多奇迹。工物系桃李满天下,这是工物系的光荣。作为一名曾在工物系教师岗位上耕耘过五十年的教师,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深深地体会到,这是我作为工物系人的骄傲!

2006.7.1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