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热情、智慧、勤奋、执着——一位清华校友眼中的李慧芬

2009-06-05 |

丁文魁(1964自控)

我和慧芬认识是1958年秋天,我从哈尔滨的一个郊县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学习,慧芬也从北京考入清华就读于建筑系。当时,清华大学校报《新清华》挑选了一些文笔好的同学做学生记者,我和慧芬都在其中。国庆节刚过,我们就得到了一张用厚厚的白纸印的“采访证”,证上分别写着我们的名字和证号,用它可以在校内各处采访。从那时开始,我们这些不同系别的同学,就做起校报《新清华》的学生记者来,成了《新清华》的报人。在一次会上,我认识了慧芬。高高的个子,清秀的脸庞,梳着两只不算太长的小辫子,说起话来一口京腔,一看就是个开朗、热情、智慧、精干的姑娘,这就是我对慧芬的第一印象。

19608月体育报导组送李慧芬,中为李慧芬、右为作者

起初我们主要是负责自己系里的报导,从此,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建筑系的一些活动场所,出现在同学们中间,一些关于建筑系的报导也常在《新清华》上见诸于报端。当时《新清华》学生记者组办公联络的地点在明斋二楼,我住二号楼,慧芬住新斋,离明斋都很近,课余时间我们也常去明斋,相互交流情况,看看稿子。

到了1959年,《新清华》按报导内容分别成立了几个学生记者组,我和慧芬都在体育组,这样我们就更加熟悉了。我们这个组先后有土2的杨玉成、无3的秦晓鹏、自3的钟玉琢、物4的戚成云、无6的赵玉琴等。到了体育报导组后,她便活跃在同学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活跃在体育竞赛场上,采访、组织稿件、做现场报导。清华一向重视同学们的体质,那时,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深入人心,体育锻炼蔚然成风。慧芬和体育报导组的同仁们采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锻炼忙》(1960.1.1)、《运动场上的春天》(1960.3.2)、《春光无限好,运动场上真热闹》(1960.3.2)、《全校田径、国防运动会胜利闭幕》(1960.4.30)、《高校第六届田径运动会闭幕,我校获团体总分第一》(1960.5.27)、《高校游泳比赛我校大捷,获团体总分第一》(1960.6.27)、《全校游泳活动大开展》(1960.7.10)等,起到了推动锻炼的好作用。

校运会和高校运动会历来为清华人关注,慧芬几乎参加了那几年的每一次报导工作,为清华记录下了一连串的光荣:1959年第七届校田径运动会打破28项校纪录,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60年第八届校田径运动会和国防体育运动会打破22项高校或校纪录,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再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记得196052122日,第六届高校运动会在北京航空学院举行,清华获得了总分第一,我们第一次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报导。我们男生抱着笨重的大磁带录音机去各比赛场地,她也跑来跑去为赛事录音解说,精心采访,一丝不苟。运动会一结束就上了广播、见了报。当看到同学们凝神地听广播、兴趣盎然地读报时,心里就感到特别高兴。

清华十分重视全面发展,参加学生社团的同学,首先应该学习好。建筑系是清华录取分最高的系之一,课程繁重,而慧芬的功课则是拔尖的。看到她穿梭在教室和运动场之间那不知疲倦的身影,我感到有许多该向她学习的东西。

慧芬朴实、热情,有时带我们外地来的同学去北京市里玩,还去她在朝阳门外新声电影院旁边的家,她家住的是矮的平房。我很惊讶,住这样房子的“平民”能考上清华的建筑系。

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就在慧芬专心攻读建筑的时候,1960年夏,为加强军事院校建设,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全国各著名高校选调一批优秀学生到该校学习,清华各系也都在同学中挑选,当时挑选是秘密进行的,只说参军。8月底,公布了结果,慧芬就在其中。当建筑师是慧芬的梦,而且她已经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整整拼搏了两年。夏日荷花池旁的绿荫,严冬清华学堂前的雪人,清华那美丽而幽静的校园,温暖的班集体,不可多得的名师,还有《新清华》的同仁,都使她难以割舍。825,慧芬把“参军”的消息告诉了我们《新清华》体育通讯组的同学们,大家都为她惋惜,她却淡淡地一笑说:“这是祖国的需要。”于是我们抓紧时间在二校门、大礼堂、图书馆前,在那些留下慧芬足迹的地方拍下了一张张照片。我们不知道她去哪里,也没有送别。但她给我们每个人都送了一份纪念品,送给我的是一本印有北京风景的明信片,在首页上写了一行娟秀的小字:“记住我们一起为《新清华》工作的日子。李慧芬”。回忆起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日子,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为了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紧密配合学校的工作,我们从不同的班级来到一个集体,共同战斗,共同成长。我们在各方面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督促,也有过中肯的批评,真挚的同学友谊促进了我们的进步。《新清华》那段经历以及老报人给我的教诲使我终生难忘,我想慧芬也会终生难忘。慧芬带着对清华深深的眷恋,踏上了新的征途。

后来,慧芬来信了,我们才知道她去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由于我是哈尔滨人,每次放假回家,只要她在学校,我都去看她,也常约已分配在哈尔滨工作的《新清华》学生记者们一起聊聊。我们有时谈起学习,问她适应吗,她总说可以,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她从建筑转学无线电工程的艰辛,是她的勤奋和执着,依靠那两年在清华打下的功底,又成了哈军工的佼佼者。

1964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在天津的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但慧芬分配到哪里我却不知道了,再加上随后的“文革”,我们便失去了联系。

1974年夏的一天,我因有事去天津市委党校找我们单位的一位学员,我们正在屋里说话,突然慧芬出现在门口,原来,她也正在党校学习,从另一个屋听出了我的声音。一别十年多,还能听出声音来,真不容易。我得知慧芬毕业后留校任教,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1970年到天津渤海无线电厂工作。1974年被提拔为天津市第二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开始步入领导岗位。她忙碌的身影又经常出现在天津电子行业中。后来,她又先后在天津市无线电联合公司、天津市经济委员会任领导职务。

19885月,慧芬出任天津市副市长,分管工业、科技、交通、邮电、口岸、安全等工作。她的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忙了。在我们看来,省市级领导是共和国的高官,她也许没时间同我们联系了,然而慧芬并没有忘记昔日的清华学友们,经常同我们联系,有时打电话,有时请我们去市政府叙叙旧,一点架子也没有。

有一次,慧芬打电话约我,还有她清华建筑系的同学们去她家玩,我说我有啤酒要带上吗?她也不客气地说那你就带来。她家里非常简朴,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摆设,但却十分整洁。打开冰箱,没有大包小包,只有为我们来玩现买来的吃的东西。此时,我对慧芬又多了几分敬重。那天慧芬还亲自下厨为我们做饭,大家相聚得十分开心。

1990年夏天,慧芬到我们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视察。她详细地听取了关于我院科研和民品开发情况的汇报,仔细地参观了我们科研设备的试验场所。对我院的科研工作非常赞赏,对我院雄厚的实力给予高度评价。她当时说,等我儿子大学毕业后,让他报考你们的研究生。我以为这是句玩笑话,但第二年她儿子真的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我院的研究生,并在学习期间为我院民品开发了一种新产品。后来谈起这件事,她说,我真的很看重军工单位的人员素质和技术实力,我了解他们为国家那种默默的奉献精神。

1995年,慧芬出任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又担任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她去北京工作后,我们接触少了些,但还经常有电话。在我同慧芬四十多年断断续续的接触中,我感到,她热情、智慧、勤奋、执着,是一个永远不知疲倦、奋发向上的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