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恩 师

2009-06-09 |

冯士筰*(1962)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先生这首《再别康桥》的诗篇,仿佛描述了我的恩师赫崇本先生淡泊无私的一生。

赫崇本先生(右)与冯士摄于80年代初。

本世纪八十年代第五个年头的七月十四日,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来的时候,赫崇本①先生这颗中国海洋界的启明星却悄悄地殒落了。

赫先生轻轻地走了,他走的是那样安祥,那样平静;似乎临终也不愿意给大家增添更多的麻烦,不愿意留给亲人和朋友们更多的悲伤和哀愁……

赫先生却把他老人家全部的精神遗产留给了后人,留给了中国海洋界的学子,留给了他的朋友和学生们。

我第一次见到赫先生是在我开始教书生涯后的第一个新年到先生家拜年的时候。在此之前,先生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后来才知道,把我和我大学同班三个同学在1962年毕业时由清华力学系一块要来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执教,就是赫先生在发展中国海洋教育和科学事业这盘棋上,下的一个棋子。赫先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俨然是一位庄重的慈眉善目的老学者。现在掐指算来,赫先生当时也就是五十四五岁,看起来可显得有些老态龙钟了。这可能正表明了先生半生风霜和操劳留下的岁月遗痕。像很多大学问家那样,赫先生话语不多,总保持一种沉思的目光,仿佛在目光中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哀愁。是不是先生那时已经预感到了,当时社会上暂时的平静,只不过预示着一场更大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今天,三十五个春秋过去了,回首当年,往事如烟……

人生一世,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际遇几位良师益友了。不仅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毕业以后,还能受教于像赫先生这样的恩师,对我来说,实为生来最大的幸事。赫先生为中国海洋教育事业和海洋科学事业的创立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赫先生不仅以其事业上建立的功勋,更以其人格的力量感召着海洋界的学子和世人。一个曾发生在先生与笔者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一直埋在笔者的心底,相信说出来会对我们大家都有所启迪。

我开始真正结识和了解赫先生是在1968年跨入1969年的隆冬岁月。当时的“革命”造反派,为了彻底清理“阶级队伍”,赫先生和我双双被“扫”入了准“牛棚”,美其名曰“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为了把这些“牛鬼蛇神”置于贫下中农直接监督改造之下,赫先生和我随“牛”队被发配到文登县的一个小小渔村。包括赫先生和我在内的六条“牛”同挤在一座废弃的破旧磨坊中。屋中除了一盘残缺的石磨外,还有一个也是残缺的土炕,这就是我们的“牛棚”。每天凌晨,顶着凛冽的寒风,怀中揣着两把冰凉的地瓜干,挣扎到海滩上去劳动改造,直至下午“残阳如血”的时候方始收工。晚饭还是煮地瓜干,不过是热乎乎香喷喷的,但是,想吃可不敢多吃,因为有“罪”。有时也吃不下去,因为晚饭后往往要开批斗会,我们要站在土台上弯腰低头,接受贫下中渔和“革命”师生的批斗,请问食能下咽乎?散会后,若不太晚,还必须伏在石磨上在小油灯下写“检查交待”。时不时在睡前还要“聆听”“革命”造反派“专案组”的一番吆喝和教训。直到午夜已过,万籁俱寂,估计“革命”造反派和“专案组”在经过了一天批斗的劳累之后,已安然入睡时,我们这六条“牛”才敢挤在残缺的冷炕上各自去寻自己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个时代,除了沉默,似乎就只能是沉默了。但沉默也不容易。磨坊中,虽有火炕,但不让生火,因为睡在炕上的是几条“牛”,还是“有罪的牛”;再加上那年冬天分外寒冷,三天两头风雪交加,大有“卷我屋上三重茅”之势!当时赫先生已年愈花甲,又体弱多病。一天劳累下来已是腰酸背疼,还要顶着“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和“苏修特务”两顶帽子,被批斗,写交待,检查自己莫须有的罪名,受尽精神上的煎熬;古人曰:“士可杀而不可辱”,真是情何以堪!

沉默的是康桥,在斑斓的星辉里放歌才是真正的奋进。在开始流放一个月之后,赫先生以其独特的方式开始“放歌”了。

一天夜晚,当我尽量舒展开自己的躯体,躺在床上,挤在赫先生身旁,打算去寻求自己的“黄粱美梦”的时候,赫先生突然凑到我的耳朵上悄悄地说:“我相信这种情况不会永远不改变,国家会有用我们的那一天。”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循规蹈矩的赫先生怎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我稍加镇定,问赫先生:“您老的意思是?”可能是对我的态度暧昧或悟性太差不满,赫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我的意思是,毛主席和党的政策一贯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我们国家还要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只要低头认罪,争取早日解放回到人民队伍中去,就可以继续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贡献。”接着又叹了一口气,补充说:“老冯,你要相信毛主席和党。也许我赶不上了,望你好自为之!”我突然感到热泪盈眶,因为我终于明白地猜到了先生嘱托的内涵!此后,隔三岔五,赫先生总要在午夜以后,躺在炕上,挤在我旁边,不管多么身心俱疲,还要悄悄地给我讲述世界和中国的海洋科学发展史,就更证明了我的猜测是完全是正确的。这是托孤,是信任,是期待,是鞭策;先生热爱海洋,如同一个母亲在历经患难之时仍然不忘宝爱自己襁褓中的婴儿;先生热爱祖国和人民,如同一个儿子在受尽委曲之日仍然不忘孝敬他的苦难的父母!这是数九寒天,在朔风呼啸的一个小渔村的漆黑的夜晚,先生站在前方海洋的碧波上,给我们点亮的一盏导航的明灯!

呜呼!“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是多么坚定的党性,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啊!

赫先生为人一世,仿佛是为他人而生,为众人而活;直至先生飞升天国的时候,也不带走一片云彩来陪伴他那高尚而孤独的魂灵……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赫崇本(1908—1985),辽宁凤城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1949春,为报效中华,毅然回国,历任原山东大学(后改为山东海洋学院)教授,系主任,教务长,副院长,我国著名海洋教育家,中国海洋科学奠基人之一。

*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大学教授,原副校长。

相关新闻

  • 182015.12
  • 012008.08
  • 152021.09

    桃李芬芳,师恩难忘——教师节软件学院校友代表返校拜访老师

    2021年9月10日上午,庆祝第37个教师节之际,清华大学校友总会软件学院分会组织了“桃李芬芳,师恩难忘”主题活动。47位校友线上线下参与了此次送祝福活动, 16位校友代表返校,为学院40多位老师献上节日问候。

  • 122022.10

    “师恩难忘——2021年度陈小悦奖学金颁奖仪式”举行

    2022年9月22日,清华经管学院“师恩难忘——2021年度陈小悦奖学金颁奖仪式”举行。陈小悦教授夫人郭凤梅,女儿陈萌,陈小悦教授的学生陈武朝、方元、郭阅、黄莺、孙力强、姚凤岐、张峥嵘、朱红、朱金浦,陈小悦教授好友徐瑜青,以及学院副院长何平、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刘庆、党委学生工作组组长孔奕淳、学生工作事务办公室主任郭朝晖等参加活动。活动由学院合作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王敏主持。何平致辞首先,何平代表学院向陈小悦...

  • 032010.11
  • 042023.07

    春华秋实,感念师恩 | 王彤彦校友捐赠设立化学系春晖项目

    2023年6月6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举办春晖项目捐赠仪式,该项目旨在感谢师恩,丰富和改善退休老教师的生活。清华大学1989级校友王彤彦及家人,化学系党委书记梁琼麟,系党委副书记乔娟,系校友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尉志武、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劲松等受邀出席。系校友分会秘书长段炼主持仪式。王彤彦发言王彤彦回忆了在清华求学的时光。他表示,离开学校越久,越能发现清华留给自己的影响,最明显就是“行胜于言”的校风,还...

  • 282022.01

    师恩难忘之顾秉林

    2022年1月23日,新年初雪后的周日下午,清华园里一片安静祥和。在科学馆3楼的办公室,顾秉林老师热情接待了前来拜访的6名1987级同学。科学馆是当年现代应用物理系的系馆,本系和外系的同学,大多在这里上过5.5个学分的“普通物理实验”课。30多年后再次回来,当年情景恍如昨日,亲切而动人心弦。

  • 282020.10

    王佩英:教诲如春风 师恩深似海

    1974年9月,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44名同学汇聚到一起,成为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班级名称:计41班。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教学工作以班为单位组织,来自校基础课以及系里专业课的多位老师组成了...

  • 262012.06
  • 242016.11

    师恩如山长相忆 ——纪念程应镠先生百年诞辰

    世事如苍狗白云,变幻无穷,亦转瞬随风飘逝,而师生情谊如青山绿水之常存,岂唯薪火相传,为吾五千年中华文化命脉之所系,亦为天地间一段传道解惑因缘而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