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崇岱:毕业50年给九班同学大团圆

2009-08-20 |

张崇岱(1959土木)

200942426日,我们给九班42位同学及13位家属在清华园欢度毕业50年大庆。自1989年给九开始聚会,当时有20多位同学庆祝毕业30年,此后年年小聚,五年中聚,十年大聚,1999年毕业40年纪念聚会就有30多人了。今年许多多年未见的同学都从各地赶来,聚会人数之多空前。清华校庆是清华人团聚的喜庆日子,历届同窗友情此时得以充分发酵!

2009424下午,给九大团圆热烈地开始了。

我们首先赴当年走动频繁、如今已是校园中历史悠久的一角——二校门、清华学堂、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等处浏览观瞻。这批清华早期建筑已被国家列为“中华文明遗迹” ,环境典雅,建筑时代特征明显。

我们在大礼堂前集体留影。

校园浏览结束之后,环境系为我们在系馆准备了很好的会议室,主席团同学宣布聚会开始并报告筹备经过,同学们拿到了给九集体的作品:为庆祝毕业50年出版的影集“半个世纪的情怀(19592009)——清华大学给九届毕业五十周年纪念” ,都十分欣喜,立即翻阅起来,脸上洋溢着自豪的表情。一帧帧照片唤起了一连串美好的温馨回忆,我止不住浮想联篇。

我们是1954年入学的,“上下水道”专业的学生,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清华学习苏联模式,办一个社会主义的工科大学,专业名称在1954年改为“给水排水”,专业领域扩大为工业与城市供水与排水,结束了附属专业的地位。

面对这一个新兴的专业,学校拼命给我们填充课程,我曾统计,五年半共学了近50门课,据说是全校各专业之冠,同时实习也最多。

测量课和随后的1955年夏的昌平测量实习,一群天真活泼的青年呈在眼前,与“平原游击队”电影摄制组不期而遇,并开了一次联欢会,我们的节目不逊于演员。1956年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专业认识实习,我们登上了冷却塔,钻进了热力沟,知道了给水排水专业是工厂的动脉和静脉,可惜了,也许当时这是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保密而禁止照相,影集未留下痕迹,如果能找到人民画报摄我国第一辆汽车出厂的画面,那拥挤的人群中就有我们。1957年夏去了兰州炼油厂进行专业施工实习,那西固区规模宏大的工厂群震撼了我们,巨大的黄河边斗槽式进水渠和10个直径百米的沉淀池展示了给排水专业的步伐。1958年夏去了上海进行专业工厂实习,在古老的杨树浦自来水厂慢滤池边,我们也垒起反射炉炼钢几天,当时上海的自来水厂技术设备先进,有如展示自来水的一部发展史;上海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国内仅有的,曹阳新邨污水处理厂出水流入稻田深度处理,之后流至鱼塘养鱼。

我们上了“机械零件”课,在校机械厂进行了一周金工实际操作,参加锉螺丝帽和钣金工做油壶,兴趣盎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课上完了,也拿起地质锤去周口店等地山中采取早去晚归形式;我们还上了素描课,在建筑系清华学堂走廊观察各种类型素描画,其中包括人体,也许是一次性的启蒙吧,自此以后,班内便有暗地恋爱的同学;“工程水文学”是黄万里教授讲的,他的口才和板书都相当好。他说他在家乡修了一座桥,题名万里桥,并把题字写上了黑板,简直就是书法艺术;他的“花丛小语”散文已成经典;他因三门峡水库与苏联专家就泥沙问题意见相左,后在政治上落马,历史证明,黄的意见是对的。

我们的近50门课程并不是散乱无章,被精心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序排列,例如“水泵及水泵站”课,是在水力学和机械零件课之后上的,在这里我们怀念教我们水泵课的梅祖彦先生,他严谨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受益颇多。

专业课的教材是引用苏联教材,根据我们后来的几十年从业经验,那些是很不错的教材,而我们有幸聆听陶葆楷、顾夏声、许保玖等教授的讲授,内容比教材更丰富,关键部份都得到了理论上合理阐述,这对我们同学在改革开放后赴国外考察很有助益。

影集中第一张集体照就是19591224我们与系主任陶葆楷先生在大礼堂前的合影。先生曾经任清华工学院院长,1948年利用休假去美国、台湾考察,带回来一套给排水实验仪器,让我们在专业实验中受益匪浅。看着这张照片,不由想起了那一年的往事。我们七月底即拿到毕业证书,然后学校决定补三门课延迟离校,那几个月我们快活极了,男生搬入新斋,女生搬入善斋,三人一室,内有书架,学校还发补助费,仿佛念了几个月的研究生。

当年我们亲身经历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经历天安门前铺设自来水水管的劳动,去了徐水为人民公社修楼房,最主要的是我们在天津和太原完成了真刀真枪设计,绘了可提供施工的图纸。我和邬象牟设计的榆次黄龙江暗渠工程当年就施工了。…… ……

一桩桩,一幕幕,说不尽,道不完。珍贵的影集,待带回去慢慢看!

425是参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的日子,它们是2008年中国年的标志性建筑,我们心情愉快地上路了,从学校至鸟巢的大巴上,我猛然想起每年国庆时,在五十年代的我们,半夜二时走至清华园火车站,乘货车到西直门或德胜门火车站,在马路上席地而坐等到十时参加天安门游行的情景,心里不由自主地笑了。

北京太大,大巴停车处至鸟巢有几公里,对于我们这些与孔子寿命相等的人来说,有点力不从心,到达鸟巢时,都在观众席休息,幻想着奥运开幕的锣鼓阵,鸟巢设在高地,利于排水,我们还寻找到了雨天用的落水口。我对水立方特别欣赏,如果正在举办郭晶晶参加的跳水赛,我们这批老人一定无落脚之地了。

参观国家大剧院已是下午了,由于建筑的蛋壳顶的高度不得超过人民大会堂,所以入口设在地下室由台阶连接,我们在1959年参加的国家大剧院设计是中国式的;听说中国与洋式在建设时争论激烈,最终洋式成功,在从地安门到天坛一条北京主轴之旁,有一、二洋式建筑也可以表达中国人开放的心怀吧。

晚餐是校长请客,宴请据说有800多名毕业50年的校友参加,在原北区大食堂地址新建大楼举行,校长我未看到,看到杨振宁夫妇出现使场面热闹了一阵。在二楼实施自助餐,显得十分拥挤,一群群老翁、老妪围在菜摊前……。条件如此,我突然感到一丝凄凉:这些不就是中国实现初步工业化的栋梁吗?他们为苏联专家撤走后的156项工程和自建工程献出了全部青春!转念一想,能有机会前来相聚比什么都难得!

426是聚会最后一天,上午在环境系系馆开报告会,会议请来了王继明、李国鼎、钱易教授,还请来我们一年级时班主任赵似男和胡显承教授,环境系主任余刚教授介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目前现状,并发了图文并茂的介绍手册。清晰地理出一条发展的红线,即上下水道——给水排水(1954)——环境工程(1984)——环境科学与工程(1994),即戏称“抽水马桶”专业蜕变为保护地球的国家的一级重点学科。这一条红线是时代前进的需要,清华给排水毕业生率先投入,并屡有建树,包括我们给九班的学友,在此暂略。

报告会后是参观系馆,这是意大利人设计的六层楼,外形像一条短裤,即中庭是一个开放式的天井,房屋由保温而可回收材料拼成,有太阳能装置,有中水设施等,对外声称是节能楼。回想我们入学时参观的给排水实验室,在土木系小楼的一角,后在图书馆东南建了一个当时很先进的给排水馆,我们满意极了,当然与现系馆无法比。在系馆大型阳台,我们散坐在已有的藤椅上,汲着攀援植物发出的芬芳,年华似水,尽管我们还有同学为超过“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还在工作,而大多数同学都进入老年生活,心境放松,怡然自得。

午餐由环境系在甲所宴请,此次非自助餐,是中国式圆桌而坐的团结餐。

下午在近春园宾馆二楼会议室,同学们围着会议桌开座谈会,联欢会。大家也知道这是离别会,几天的交流使同窗友谊更进一步。大家有了这样的共识:遍及祖国大地有我们设计建造的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著作中有我们的专著;在成名成家的环境科学家和企业家中有我们的学生…..,此生足矣。那些先我们而去的同学,曾给我们集体带来欢乐,却默默而退,我们由衷怀念。

清华百年校庆快来了,我们是在急剧变化的岁月中为清华工科大学作了应有贡献,会永铭于历史中的。

2009年端午节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