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我的业余歌唱生涯

2010-04-16 |

吴亭莉(1965建筑)

蒋英的再传弟子

1959年,我考上了清华建筑系,心想:这大学阶段一定要集中精力好好学习,像唱歌这类耽误学习、分心的事不要沾边了。所以大一时清华文艺社团招收新团员时我没有报名。那一年正好赶上新中国十年大庆,新生都要去天安门广场狂欢。国庆节前班上组织学唱群众歌曲,我站在人堆儿里跟着哼哼,没想到旁边站着的关滨荣听见我的声音后,说我的声音好,非要拉我去参加合唱队,我怕影响学习,没有同意。

出人意料的是,大一下学期,学校调整宿舍时把我的床位从班上调到文艺社团了。我向来是比较听话的,只能服从组织安排,当然前提是我对唱歌还是喜欢的。于是我便努力地适应“两个集体”的特殊的大学生活环境。大学六年里有五年半我都是集中住在文艺社团里,白天回班里上课,每天下午四点半回文艺社团练歌、活动。

刚到合唱队时,我不大会唱歌,也没有什么显山露水之处。每次活动时由我联系排练地点,演出时帮助搭搭台,属于后勤组成员。后来有一次文艺社团副团长秦中一偶然听见我唱歌,说我声音好,让女高音独唱演员、在中央音乐学院业余部学习的张五球辅导我。记得张五球为我选了一首《茶山新歌》,辅导了两次,后来因为她在毕业班太忙,队里又安排了肖运鸿辅导我。肖运鸿当时在清华已经是很有名气的男高音独唱演员,也在音乐学院业余部跟蒋英教授(留美音乐家、钱学森夫人)学习。差不多每天下午四点半,肖运鸿都要给我上课,态度十分认真。他把从蒋英教授那里学来的知识再转授予我,所以我可以算做是蒋英教授的再传弟子。就这样每天坚持练习腹式呼吸、发声、咬字、处理歌曲等,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近两年的时间,我在美声唱法方面有了很大的长进,音域变宽,音量也变大了,练声时可以唱到高音C。可以这么说,我的唱歌功底就是在清华文艺社团奠定的。

在清华第一次登台独唱

在清华第一次上台独唱是在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舞蹈队要在大礼堂办个舞蹈专场演出,想请合唱队客串两个节目,队里就派我去插个独唱,唱的歌就是《茶山新歌》和《桔子熟了》。钢琴伴奏是陈期。那次演出穿的服装我记得是一身暗红色的薄呢西装套裙,忘记是谁从北大一位华侨同学那里借来的。那次上台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台上吓得两腿发软,真有点站不住了,急忙往后靠在钢琴上才算稳住神儿。好在那两首歌我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在台上完全是下意识地稀里糊涂地唱完交差。没想到,这次独唱观众反映很好,一炮打红,从此我便在清华开始上台独唱了。那首《桔子熟了》比较受欢迎,每次都作为返场曲目唱了好几年。

记得那几年我唱过的歌还有:《姑娘我生来爱唱歌》、《八月十五月儿明》、《珊瑚颂》、《玛丽诺之歌》、《洪湖水浪打浪》、《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等。我还在女声小合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里担任领唱,在大合唱《放下三梆鼓,扛起红缨枪》里担任领唱,和当时清华合唱队里另一位很有名气的男高音、“偶像级的人物”张剑一起领唱大合唱《祖国颂》。当然,那时都是唱别人唱过的歌,什么好听唱什么,《八月十五月儿明》是郭兰英唱的,我在唱这首歌时开始加点表演动作。这首歌比较受欢迎,我唱的次数较多。校广播台为我唱的《珊瑚颂》录了音,作为《每周一歌》播放。当我在电波里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声音,觉得很新鲜,很高兴!

清华文艺社团是个特殊的集体。它是从清华大学优秀的学生中筛选出一批品学兼优、素质较全面的学生组成的,其中不乏精英人才,突出的比如钢琴队队长陈陈,她的高考成绩数理化门门100分,大学六年每科成绩都是5分。这都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个集体里,打破了各系、各专业、各年级间的界限,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同学们互相取长补短,掌握了较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些能力在后来的工作中都使我们受益匪浅。

输掉四十斤柿子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失去理智的年代里,我在清华读研究生。可能由于知名度高一点,“文革”初期,我也受到点冲击,莫名其妙地被贴了一墙大字报。虽然被工作组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边缘”,但我仍觉得很委屈,认为都是唱歌惹的祸,所以下决心以后不再唱歌了。我们建五班有一个研究生叫陆强,和我打赌说我以后肯定会再唱歌,赌的是40斤柿子。记不清当时怎么会打这么滑稽的赌。事实上,我以后的确继续唱歌了。“文革”中间,清华一部分文艺社团团员成立了“风雷激战团”,唱毛主席诗词。我当时在学校没什么事,与其看打派仗还不如唱唱歌,于是便参加了毛主席诗词的演出。我当时唱的是《送瘟神》和《沁园春•雪》两首。张剑也参加了,唱的是《长征》。演出很受欢迎,还到校外去唱,最风光的一次是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大管弦乐队伴奏,效果非常好。

调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后,知道我会唱的人更多了,所以我一直未间断过唱歌,嗓子机能也一直没退化。有一次,我们院参加市里比赛唱《祖国颂》,由我担任女声领唱,这个节目得了一等奖。比赛期间,有人递条子给评委,“揭发”我是专业演员,违例。我院工会主席连忙解释说,吴亭莉是地地道道的“业余”。

还有一次值得纪念的是我参加了清华校庆90周年的文艺演出,在西大操场临时搭建的大型舞台上演出《清华颂》,我是四名领唱之一,唱的是“忘不了……”那一段,虽然刚一上台由于紧张表情有点僵,但我的底气还很足,博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次演出也很有意义。

不管陆强是否还留着我那张打赌凭据,40年前那次40斤柿子的赌,我认输了。

清华艺友合唱团

1997年,一部分当年清华文艺社团的老团员们成立了“清华艺友合唱团”,包括了原来合唱队、军乐队、舞蹈队、话剧队、弦乐队的部分队员,还有体育代表队的队员。大家经过了三十年岁月的洗礼,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心血和精力,年纪大了,很愿意再聚在一起唱唱歌、叙叙旧。年轻时在清华文艺社团结下的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反而变得更加深厚、浓郁。

在艺友合唱团的十年中,虽然年纪大了,声音也苍老了许多,但我在对歌曲的理解、对音乐的感悟力方面有了明显的长进,学会了如何表现音乐,享受音乐。我除了唱合唱外,还经常担任领唱、重唱。我领唱的歌曲有《茉莉花》、《我爱你中国》、《阳关三叠》、《春天的故事》、《六盘山》等,我们有个女声四重唱——《蓝色多瑙河》,词曲难度较大,让我唱花腔部分。虽然我从没练过花腔女高音,但“业余”人胆大,硬是唱下来了。每次演出都很受欢迎,是我们合唱团的保留曲目。这几年我最喜欢唱的歌是《我爱你中国》,旋律美,气魄大,词和曲配得非常贴切,唱的时候能抒发出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满腔热爱。唱这首歌能充分发挥出我的嗓音优势,越到高音声音越好越亮,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唱这首歌,也算是我的一个保留曲目。

我很高兴我的业余歌唱生涯在艺友合唱团又得以延续和提升。当然这个阶段我仍是“业余”唱歌,主要的时间仍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返聘做审图咨询工作。

命运与机遇

命运像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力量在安排着每个人的人生。我应该感谢命运给我安排的生活模式——主业搞建筑设计,业余时间唱歌和演出。

碰巧,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中我接到了剧场设计这样的任务。正因为我是“业余演员”,对舞台比较熟悉,对剧场比较有感情,所以对剧场设计也格外有兴趣,乐于投入全部心血。从第一个剧场设计——中国京剧院方案开始,陆续接了几个剧场和音乐厅,积累了剧场设计方面的一些经验。落成的几个剧场虽然反映还好,但声音效果总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现在我还在辅导几个国内外剧场的设计,很希望今后能建成几个音质很理想的好剧场。我相信:机遇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只要有理想,勤奋努力,随时做着准备,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机遇,在奉献于社会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音乐和歌声相伴,我的人生丰富而多彩,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相关新闻

  • 282016.03

    清华园——充满音乐与歌声的校园

    每当耳边响起音乐声时,我就自然会想起我们的清华校园,想起那些音乐老师,想起那幢朴素的平房——音乐教研室,还有那充满校园的歌声以及那源远流长似乎永不停息....

  • 092020.10

    肖运鸿:歌声中的回忆

    我1958年进清华电机系,1964年本科毕业,后考取研究生,时逢“文革”,直到1968年研究生毕业分配离开清华园,整整十年。入学后,班上的床铺还未睡热,不到一个月就到了文工团集中。人说“十年寒窗苦”,而我在清华文...

  • 052011.05

    清华百年华诞 乔州校友同欢

    “百年奋斗,百年荣光,百年自强不息,百年华夏栋梁,百年厚德载物,百年桃李芬芳,美国乔州清华校友祝母校生日快乐,再创辉煌!”2011年4月16日,离母校的校庆日4月24日还有8天,在这样发自肺腑的齐声朗诵中,乔治亚...

  • 042014.03
  • 252008.04
  • 262018.12

    萧蘧和萧公权兄弟:清华合璧,异国飘零

    那些年,清华园中有一对兄弟,他们的生命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都生于1897年,都在出生后离开当地,都就读于教会学校,然后都考入清华、进入密苏里大学,而且....

  • 022011.08
  • 312015.08
  • 112019.11

    施能民:与祖国的前行共同脉动——我的“园丁”生涯

    “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我据此自豪!

  • 082023.08

    李炳炎:我的炭黑生涯

    1951年暑假期间,我们浙江大学化工系三年级的同学到抚顺石油一厂实习,这个工厂是日本人在侵占东北时期建设的以油母页岩为原料的石油工厂。在当时是一个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也是我国最大的炼油厂,工艺和设备都是我们学过的主要内容。而且石油是我国紧缺的物资,极有发展前途。因此在填写毕业后的工作志愿时,毫不犹豫的就写上实习时该厂所属上级抚顺矿务局。可是1952年9月到了抚顺才知道由于煤油分家,石油一厂已不属于抚顺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