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怀念母亲纪云秀

2010-12-14 |

姚大卫

母亲纪云秀,字守渊。1911815日出生于山西阳高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父母早逝由叔父带大。由于她勤奋好学,1923年由北平市第一女子中学以全班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先后考取了在当时也是一流的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和南开大学。北大报的是政治系,清华报的是西洋文学系。最后决定进入清华大学英语系就读。

纪云秀学长参加西安校友校庆聚会时在休息室

母亲的一生都是在清华优良传统、优良校风和学风的激励下生活和工作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作为清华校训,也成为母亲毕生奋斗的精神力量。母亲于2007526日夜,静静地离开了我们,全家人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我们深深地怀念她,回首着她的一些往事。

清华情结

进入清华,水木风情,校魂学风感染着她,教授们的大师风范激励着她勤奋地学习。19321936年,当时吴宓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研究院主任,是我母亲的英语老师。1936年外语系毕业论文,母亲的题目是外国小说《痴情的爱》的译文,吴宓教授的批语如下:“此剧中Christine以一贫女而恋爱一登徒子,自无幸果。剧中主角Christine痴于情,Mizi富虚荣心,TheodoreFritz虽同为纨绔子弟,但TheodoreFritz富于理智,态度冷静。此剧场面紧张,趣味生动。译笔甚能表达剧中之情态,对话流利。”批语用毛笔小楷书写,隽秀工整,黔有朱文“吴宓”方印。吴宓是一位非常严谨尽责的老师,特别热爱自己所教育的学生,总是孜孜不倦的培养学生子。在清华读书的4年里,由于母亲的勤奋学习,与吴宓教授来往甚为密切,恩师教诲,受益终身。

毕业后的几十年里,师生一直互通书信。有时吴宓教授的来信,是在母亲的去信上用墨笔楷书,有眉批,也有夹批,字迹细密清秀,有感而复。字里行间透露出吴宓的性情及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

1961年秋,吴宓老师回陕西探亲,一天,他来到陕西师范大学母亲家中,衣一袭深色长袍,与阔别多年的学子相见,畅叙不已。师大中文系得知,还特请吴宓老师讲了《荷马史诗》,听者无不佩服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2000414日,母亲收到吴宓老师的女公子吴学昭先生的来信。吴学昭先生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任职于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父亲去世后,是吴宓文稿的整理人。她在信中写道“我正在整理父亲于1949年以后的日记,由于日记叙及您与父亲的通讯及19619月父亲回陕受到您和姚抡元先生的盛情款待等等,我想为您们各做一则注释,请您告知您们的出生年、籍贯、学习和工作的简单经历……希望得到您们的支持。”“《吴宓日记》1910──1948年十册已经出版,解放后的日记尚在整理中,可能2002年面世。”母亲及时回信并函告了吴学昭先生同时想要了解的郭琦先生(师大校长)、马师儒先生和高元白先生的信息。

20041219日晚8时,吴学昭先生在一位教授陪同下来看望母亲,母亲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吴学昭是吴宓老师的三女儿,又是蒋南翔老校长的夫人,我们谈了许许多多历史性话题,非常亲热。”

2001年,时年90岁的母亲,在女儿的陪同下,到北京参加了母校90周年庆典。母亲常说,我与清华同庚。清华园洋溢着热烈喜庆气氛。回到母校见到了阔别多年的36届的老学友,校友们相互交流近况,寻问其它校友消息,谈论时事新闻,有说不完的话,还作了全过程录像。

一直到2006年,西安清华校友会的活动,母亲大都参加了。2003年的校友聚会,康克军副校长到会并发表讲话,作为高龄校友,母亲也就坐主席台上。虽然年事已高,已离开清华多年,但她更珍惜在清华学习的经历和氛围,言语间流露着对清华深深的眷恋之情。清华校友总会发起的年度捐款,她总是积极参与。

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毕业以后,由于社会的动乱,母亲教了十几年中学英语。解放后,1956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师大图书馆是西北地区高校中馆藏量最大的图书馆,藏书达210多万册,与世界上29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经常性的书刊资料交换关系。母亲在图书馆搞外文书、刊、资料等的分类编目工作,这是一项新的工作,业务并不对口。当时西安矿业学院聘请母亲去讲课,但她还是选择留在师大。她在自传中写着“认识到介绍国外科技情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性,所以很快就爱上了这一工作。”由于母亲多年受清华踏实肯干、脚踏实地作风的影响,她以惊人的毅力与勤奋,开始钻研有关图书馆学方面的理论。又由于有清华扎实的英语根底,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进步很快,成绩显着。到1978年底为止,由馆内的综合登记统计数字显示,经母亲手分编的各种外文资料总数达160373册,其中西文书、刊99902册;俄文书、刊49306册;特种刊物11165册(包括英、德、法、俄、西、波、越、荷等语种。)

1962年,母亲将馆内4万多张美国特种刊物的显微阅读卡片,按刊号进行了细排。它属于高精尖的珍贵资料,后来全部移交中国科学院。科学院评价“全国只有四套,而以陕西师范大学这套最为完整。”

1979年,图书馆向五个国家(英、美、法、德、日)的颇有声望的三十几所大学图书馆主动发函,建议与他们建立关系,互通有无,进行文化交流。这项工作由母亲和时任馆长王克军承担,收到良好效果。为图书馆今天与国外不少大学图书馆、出版机构以及有名的书商等展开广泛而频繁的往来奠定了基础。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图书馆、国际书刊交流公司等。他们经常向师大图书馆寄送他们的出版情报、书刊目录。尤其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师大图书馆外文馆藏方面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

1980年图书馆与美国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建立了每年馈赠师大图书馆15万美元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关系以来,双方一切往来书信函件,主要由母亲翻译(英译汉、汉译英),总共约有5万多字。母亲认真负责得到一致好评。

母亲早在清华英语系学习期间,同时就学了4年法语。解放后(19511952年)又学了两年俄语。到图书馆后,由于工作需要又自学了德语、日语,越南留学生在校时还自学了越语。

由于母亲的刻苦好学以及帮助别人热情耐心,深受读者的敬重和爱戴。当时师大物理系周衍勋教授“全总摄影”科研项目、地理系聂树仁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医学地理科研项目、罗枢运教授(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常任理事)、方正教授(陕西省植物学会常任理事)自然地理方面的问题和应振华教授天文学方面的问题、中文系马家骏教授(陕西省外国文学会副会长、全国苏联文学研究会理事)的苏联文学研究以及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等等认识和不认识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都来找母亲讨论和研究解决外文资料中的疑难问题。物理系仲永安教授说:“一次在文献资料中看到有几个词从好几本字典中都查不到,后来还是跑去问纪先生,记得她从荷兰文几个字典中帮我找到了。”师大聂树人教授这样评价母亲“她外文水平高,翻译能力强,知识面广,图书资料娴熟,是在图书资料上提高我校教学科研质量的唯一难得的人才。”

多年来,来师大的外籍教授、专家和访问学者临别时都要与母亲合影留念,回国后写信热情赞扬和感谢。美国最大的出版社之一,还以他们出版公司出版的大字典《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相赠。澳大利亚教师Joy Bailey,现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至今仍在来信中回忆赞扬多年来与母亲深厚的友谊。

母亲认为,既然自己工作在图书馆,就应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利用自己所长,让外文图书资料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要用外语这个工具介绍国外多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所以,她尽力利用工余时间阅读文、理及各科的外文书刊。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作了笔译,还翻译了大量文章。

从她的译文内容可见,正如她对自己所要求的那样是多学科的。译文内容除图书馆专业以外,还配合各系科的专业搞翻译。有历史、有地理、有人文、有医学、有农业,有古代的、有现代的。如《美国图书馆》、《斯大林的遗产》、《拉丁美洲的古代先民》、《昂贵的电子化农业》、《马克思主义》、《世界眼库专业的创始人──斯里兰卡的席尔瓦医生》、《书与图书馆的历史》、《动物学纪录》、《斯大林主义及未来》、《国际学位论文文摘》等30余篇译著。其中,《今日拉丁美洲》、《普希金的非洲祖先》等都获得较高评价。如后一篇文章的鉴定意见中马家骏教授有如下评论;“从论文的翻译,可见译者的鉴别力是强的”“我国研究及苏联文学研究,多从俄文翻译材料、多从文学家著述翻译材料,而译者从英文、从历史学家的文章译出此文,补充了关于普希金外曾祖在埃塞俄比亚期间及其家庭活动这一项中国和苏联研究的空白。”“译文正确、流畅,显示出有较高的水准。因为这项材料的专业性很强,翻译难度较大,需有一定文学、历史知识和外语水平,才能译得好”。科学普及出版社对《拉丁美洲的地理》(约10万多字)译文评价:“该书内容是探讨当今一些迫切的世界性问题,诸如社会、人口统计、经济、政治等,都是一些研究性问题,是一本专著。”

此外母亲还撰写了论文《中国古代翻译史话》。在另一篇《现代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开创人──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吴宓》论文中,回忆了吴宓老师至今还留下的深刻印象:他讲课条理分明,吐字清晰、准确,扎扎实实,从不强不知以为知,更不娇柔做作和模棱两可。今天,逝者已矣,但吴宓的事业和精神永远长存。

由于当时师大图书馆与国际间业务交往范围越来越广,次数越来越频繁,而馆内一些年轻同志在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比较薄弱,母亲大胆培养,严格要求他们,办英语培训班等提高他们。她说:“我虽然年纪较大,但身体尚好,我愿意也能够以我有生之年,为我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革命事业,再出一把力。”母亲于19873月才光荣退休。时年76岁。

生命不息 运动不止

母亲的身体锻炼始于进入清华上大学以后,由于身体不好学习吃力,后每天早晨提前一小时起床,沿荷花池跑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她尝到了甜头。身体好学习也轻松了。清华的四年,已养成锻炼的习惯,奠定了一生热爱体育的基础。

陕西师范大学的东门斜对着西安市植物园,无论天热天冷,她每天早上都要到植物园去活动。一直走到园内最深处的树林里,再做两套“华佗五禽戏”。每天活动约一个半到两个小时。醒来以后到出门之前,她还要先在床上从头到脚全身按摩一遍。

“华佗五禽戏”是我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是东汉名医华佗模仿鸟兽动作,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编写的一套保健体操。它简单易学,老少皆宜。母亲认为它非常好,故又把它译成英文。19841021日译完,刊登在中国体育英文版1985年第二期(《CHINA SPORTS NO2 FEBRUARY 1985)。深受广大爱好者欢迎。

纪云秀学长在晨练

母亲还是师大开展门球运动最早的运动员之一,90多岁的老人经常活跃在门球场上,多年来,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人们说,纪老太不仅不拉全队的后腿,还要为记分牌上增加可贵的几分。

2004年,母亲被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陕西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和陕西省妇女联合会评为陕西省“健康老人”,同年又被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第六届全国“健康老人”。

母亲不仅几十年自己坚持身体锻炼,还对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校友传授健康、长寿之道,赢得大家尊敬。2005514日,西安清华校友会在庆祝母校94周年大会上,王宝基会长宣读了母亲给大家的信,信中说:“你们都是母校培养出来的科技精英,在伟大祖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中,肩负着骨干重任。……但是有一点不能忘记,那就是在工作中或工作之余,挤出一定时间锻炼身体。强健的身体才是一个人的真正资本。没有好身体,一切都是空谈!”

母亲在《将锻炼融入生活》一文(载《清华周刊》2003.4)中写道:“天天运动,天天健康,天天受益”,“我爱锻炼,只要生命不息,我就锻炼不止!”我们怀念她,也希望所有的人永远健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83月于西安

*作者为纪云秀长子,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教授级高工。

相关新闻

  • 212016.11

    吴晗遗札摭谈

    现存的这通吴晗遗札,当时或未提供作展品,故幸存至今,成为他俩那段鲜为人知交谊的唯一证物。

  • 062022.01

    复兴之路有梅香——纪念中国桥梁泰斗梅旸春逝世55周年

    2017年5月12日,是梅旸春先生逝世55周年纪念日,值此特别之际,《桥梁》杂志特刊登朱海涛先生的纪念文章,同时,本刊记者还与梅旸春先生的子女取得联系,有幸得到了其儿女们饱含深情、感人至深的怀念父亲的文章。双文并刊,以期为读者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丰满的桥梁泰斗梅旸春。此外,因年代久远,梅总旧照难寻、许多历史考证困难,文章得到了梅旸春之女梅汝瑶女士、摄影师任发德先生、唐寰澄之子唐浩先生的大力帮助...

  • 062017.01

    英年早逝的史家丁则良

    丁则良实在是纯正天真而容不得半点虚假的人,惟其如此,他可以放弃已有小成的宋史而新起炉灶改治苏俄史,他敢于指正吕振羽的史著,他敢于批评东北人大存在的问题....

  • 152014.12
  • 152014.11
  • 212022.03

    木秀于林——纪念我的舅父古念良逝世31周年

    古念良用他的一生,致力研究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找经济强盛的路向和方法,为富民强国献策。本文通过他从童年、求学、投身抗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贡献与遭遇及人生最后辉煌的整个历程,通过他本人及亲友的忆述、他对笔者的启蒙、他生活的点滴、他文章的精华等等,尽可能让他的后人及世人全面了解他的品格、学识和贡献。通过古念良的文章,展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贯主张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力量;他的文章用经济数据说明毛泽东、周恩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实行经济开放政策。

  • 262014.12
  • 102022.01

    怀念诗坛的世纪之树——郑敏

    1月3日清晨,当郑敏先生的女弟子章燕告知郑敏先生仙逝的消息,我瞬时惊呆了。郑敏尽管已是百岁老人,但在我印象中她只是年老,而没有大病,以她的身体状态,肯定能再挺几年。然而不幸的消息还是传来了,我陷入了深深的哀思之中。郑敏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一个奇迹。从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在冯至先生的引领下写出第一首诗,直到21世纪初,她从事诗歌写作70余年,真可谓中国诗坛一株历经风霜雨雪依然丰茂挺立的世纪之树。在上世纪90...

  • 152009.06
  • 27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