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冯念真:难忘1977——缅怀南翔校长

2011-02-21 |

冯念真(1968力学)

这是蒋南翔校长给我的信,记录了“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时期值得留存的一段历史。

1977年春,乍暖还寒,人们刚从打倒“四人帮”的极度兴奋中静下心来开始对国家的命运前途作理性思考。在大快人心的果断行动之后,国家又将何去何从。正在我们对前景翘首企盼之时,传来蒋南翔同志复出到天津市委任职的消息。蒋校长到天津来了,真是喜出望外,同学们奔走相告,在塘沽区的清华校友不约而同来到新河船厂老郑李仕家中,一起分享得知这一消息的喜悦。郑学忠和李仕是清华无7同窗,是我们这批“文革”期间分到天津塘沽的清华同学中最早成家的。单位分给他们一套一居室的宿舍。在当时,这套简易的楼房简直就是我们心中的乌托邦。两位主人京沪风格的大气机敏让他们的温馨小屋成了我们这些远离家乡在塘沽举目无亲的同学寻求共同语言的聊斋。一有机会就聚到这里,海阔天空地神聊。集散各类新闻小道,为单身朋友穿针引线,对疑难问题出谋划策,还可以品尝女主人李仕的拿手湘菜。在物资匮乏的七十年代,同学间这种从精神到物质的慷慨友情是多么难能可贵。曾记得一次在周总理逝世的压抑岁月,一位从天津市区来的同学受校友的真情感染禁不住失声痛哭。清华校友间这种惺惺相惜的同窗情谊正是当年在蒋校长团结100%的气魄带动下形成的宽松和谐校风的延续。在“文革”前的清华园,蒋校长在学生中享有崇高威望。他对国家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忠诚和对清华大学呕心沥血高瞻远瞩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文革”期间他身处逆境,遭受残酷迫害,始终坚守信仰不作违心检讨。他的铮铮铁骨更为人们传颂。在崇尚忠良的家乡宜兴,他就是当代的三闾大夫屈原。十年沉寂音信全无,现在大难后复出的第一站就来到天津,对我们真是从天而降的喜讯。一如亲人到来的欢欣,同学们都想立即去看望久别的老校长。

由我执笔先给校长去信联系,信中汇报了我们的工作情况。平心而论,我们当时的处境在同代人中算是不错的。多数同学所在的交通部新河船厂是部属大企业,工科出身在这里总有用武之地。虽然不尽对口,胜任工作不成问题,不少已成为业务岗位的佼佼者。我就常听到老郑的徒弟对师傅五体投地的赞扬。而我所在的塘沽工业局属集体企业,更加业务挂帅。我们是第一批分来的大学生,颇受重视。流体力学背景的我参加了从汽车会战到电子会战的几大工业实战,而且因为我的清华资历,局领导一厢情愿地重用我担任几大跨界项目的总设计师。这在学校真是不可想象的事。感谢清华给我们的是“猎枪”而不是“面包”,让我们有触类旁通的理解能力。期间我又曾多次回母校汽车系,无线电系求教,在同事和工人师傅的通力协作下,最终开出自行设计的塘沽第一辆汽车,造出第一台数控线切割机床。我也因此被提升为技术科长。我将这一切都如实向校长汇报。信发出不久就收到校长49日的第一封回信,约我们去天津见面。终于能见到校长了,兴奋中带着几分忐忑,历经十年磨难,蒋校长你还好吧。

当年天津校友海外归来在宜兴国家森林公园蒋南翔塑像旁

416号去天津睦南道市委招待所看望校长的有郑学忠、李仕、金福龙、朱允诚、王绍祺、陈镛、高冠学和我。校长老多了,平易亲切的面容依旧,对年青人明显流露的关爱一如继往。只字未提“文革”往事,一番亲切的家常之后话题还是转到了教育。看得出来校长对目前地方政务的任职不是很适应,他内心深深牵挂的仍然是教育。只身来到天津,他常常独自一人去学校了解教育第一线的情况。我们的来访让他非常高兴。他希望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畅所欲言,对今后的教育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话语中充满了对青年一代的信任和殷切的期望。回来后,汇集众多同学希望改变现状的意愿和自己的体会又执笔给校长去信。信中特别提及我们班的刘超群同学,以他超常的智商当时仍在江西一小学戴帽学校教书,确实是资源浪费。鉴于当时人才流动的困难,觉得只有通过考试才有可能让他们脱颖而出,希望能恢复研究生招考。考虑到很多同学未能完成学业,恐怕不够考研水平,建议大学开设“回炉班”,给他们提供补习机会,先完成大学学业,进而继续深造或重新就业。此信发出后很快收到校长回信,这正是他最关心的当务之急。其时,他正在筹划尽快恢复高考的议程。我们又如约到天津,向校长详细汇报对恢复研考的初步设想,校长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想法,表示要将我们的建议纳入他上书中央的议题。过不多久,蒋校长就回北京筹备全国科学大会,理所当然地重返科教战线。应全国几十所高等学校负责同志的要求,由邓小平同志提名再次担任教育部长。当时教育领域的许多重要决策,如恢复高考,研考,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等等都在他主持下一一实施。国家迎来了教育事业的又一春天。

20106月,与回国讲学的刘超群学友(后排右2)在母校小聚

七十年代清华的“回炉班”、研究生班让许多曾被埋没的英才找回了自己的价值,为国家作出了更多贡献。我们班的刘超群同学在读完清华研究生后又赴美继续深造,成为世界流体力学一流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影响着流体力学的发展方向,他现在又在充满自信地致力于改写流体力学经典教程的顶尖目标。他每年回国讲学,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回报祖国。20106月,我们与回母校讲学的超群学友小聚,听他在专业领域的侃侃讲演,对我已如同读天书般深奥莫测。此刻,我相信远在天庭的蒋校长一定在专注地倾听他的演讲。将自己毕生心血倾注祖国教育事业,对清华学生寄予厚望的老校长,看当今和谐盛世清华人在各个领域的树建,该是多么地欣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