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治祥:我念清华幸运遇到一个好校长

2012-02-29 |

——怀念蒋南翔校长

王治祥(1964动力)

一所大学办的怎么样,校长很关键。清华大学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外也很有名气,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历届校长。他们的教育思想、治校理念和远见卓识,为清华的发展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清华的改革和升华注入了丰富的营养。他们为清华的建树和贡献功不可没,必将名垂史册。我读清华时,幸运地遇到了蒋南翔校长执掌清华(当时他还兼任高教部长),6年熏陶,如沐春风。时光荏苒,50多年过去了,自己虽然已经青春不再,但对母校的怀念、对老校长的敬仰丝毫未减,反而越来越浓。

19588月从家乡武汉考入清华,19646月毕业留校(当时清华是本科六年制)。我在清华念书时的校长就是蒋南翔同志。大学六年,我在南翔校长领导下的清华大学整体氛围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下学习、锻练,使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年成长成为了一个可以为社会做一点事情的大学生。我常常想,假如自己没有在蒋南翔校长领导下的清华大学念了6年书,我的人生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虽然一辈子只是做了一个教书匠,但是我非常满足,因为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职业。

几十年来,无论在母校工作,还是调回武汉,我始终怀念清华大学,怀念南翔校长。其实,与其说我怀念清华大学,不如说我更怀念蒋南翔校长。因为,没有南翔校长,也谈不上有当年那样让我怀念的清华大学。虽然我无权对一个当代的教育大家作全面的评价,但是我可以从我的亲身感受中说一些零碎体会与大家分享。

尊师是南翔校长办校的核心和灵魂。蒋南翔校长特别尊重教师,尤其是特别尊重哪些老教授。他经常提到清华的108将(指当时清华的108位教授副教授),认为要办好清华大学,离不开108位教授副教授(大意)。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蒋南翔校长在学校的各级负责岗位上对这些教授、副教授委以重任,各职能部处、各系系主任、副系主任、教研组主任几乎清一色都由这些教授、副教授担任,重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几乎主要都由这些教授、副教授讲授。在当时物质条件不充裕的条件下,在生活上也尽量给这些教授、副教授一些照顾,甚至在学校理发店理发也是优先的。我们动力系的系主任、副系主任先后就是由著名的庄前鼎、李辑祥、董树屏、宋镜瀛教授担任的,各教研组主任也是由著名的吴仲华、宋镜瀛、方崇智、董树屏、王补宣教授担任的。我们专业就听过了周华章教授的概率论和场论、王补宣教授的热工学、董树屏教授的发电锅炉、童诗白教授的电子学、方崇智教授的控制理论等很多老教授的课。他们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自由奔放的思想,使同学们品尝尽了大学听课的滋味和乐趣,终生受益。他们在学生中很有威望,同学们都很崇拜他们,都知道他们的大名和学术成就,也都亲切地尊敬地称呼他们为先生,而从不叫老师。学生们不仅熟悉本系、本专业的知名教授、副教授,就是外专业、外系的教授、副教授,也是耳熟能详,因为梁思成、钱伟长、张子高、张任、张光斗、章名涛、常迵、高景德、钟士模、吕应中等等教授都是他们的永远的偶像。同学们认为,我们上清华就是冲着这些教授、副教授来的,否则上大学干什么?甚至从校外走进南校门也要向左看齐,因为左边照澜院、新林院的四合院和小洋房住着的就是学生们心中向往的、崇拜的教授、副教授们。这都是在蒋南翔校长和他的领导团队尊重教师、尊重老教授的熏陶感染下产生的严重后果。毕业后多少年,除了永远记得蒋校长外,就是这些老教授的音容笑貌、人格魅力、学术成就永远萦绕于脑际,是学生们在大学期间获得的最宝贵财富。

各按步伐,共同前进,是南翔校长教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学生的入学基础一般比较好,但也有差别。蒋南翔校长提出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因材施教的措施。现在回忆起来,这些因材施教的措施也是很特别的。正是这些很特别的举措,使清华大学的因材施教没有流于形式,而是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其中,我知道的有一项举措是每个系将本系的优秀本科学生从培养的前途和目标方面分成三个梯级层次,三个层次的优秀学生分别由校、系和专业的正级领导亲自负责具体的指导,引导这些优秀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和前进。也就是说,一般优秀学生一定由专业教研组组长(一般也是有成就的教授)负责具体指导,更优秀的学生一定由系主任负责指导,他人不能代劳。最优秀的学生则由蒋南翔校长亲自指导。例如,动力系的李文昌、金国栋、彭容三位同学就由蒋南翔校长亲自指导,陆延昌、徐大平、邹述文、陆智明等一批各专业的优秀学生由系主任李辑祥教授负责具体指导,热工测量及自动控制专业的王林江、张继培、安方忠等几名优秀学生则由专业教研组组长方崇智教授负责具体指导。当时蒋南翔既是清华大学的校长,同时又是国家高教部的部长,日理万机哪忙得过来指导清华大学的几个优秀学生?

蒋南翔校长的办法是,每次从高教部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召集全校的几个最优秀的学生见个面、开个座谈会。其实,蒋南翔校长一句话也不用说,就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指导这几个优秀学生以及全校学生的效果。一个刚跨进成人门槛、刚与社会交往的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能被一校之长召见,所受到的激励和教育,都在不言之中了。那些德高望重的教授们以系主任或教研组组长的身份指导优秀学生,不也可以收到类似的指导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的效果吗?

选拔优秀生,培养尖子人才,是南翔校长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蒋南翔校长关于培养优秀学生的既定决策下,清华大学关于优秀学生的筛选标准极富特色。我在担任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中感觉到,那几年,清华大学筛选优秀学生的标准是,首先看成绩,其次看这个成绩是靠死读书拼出来的、还是灵活学习创造出来的,再次看动手能力行不行,还要看学习毅力强不强,最后还要看人格品德好不好。简单形象地说,当时清华大学优秀学生的筛选标准是,分数要高、脑瓜要灵、手要巧、屁股要坐得住、脚跟要站得牢。这5个条件是并行的,缺一不可。5个条件越全面,就越优秀。其中学习成绩是滚动的,刚入学,只能看高考成绩,各学期结束,主要看新成绩和持续的总成绩,过去的成绩只能作参考,加权系数越来越小,甚至被遗忘。而且考试分数再高,还要看是怎么得来的,如果只是靠加大时间成本拼出来的,也是不被看好的。记得当时有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五年来门门功课都是5分(当时实行5分制),全系上下都对其另眼相看,自己也认为是未来的居里夫人,经过反复考虑,认为这位同学脑瓜不够灵活,最后还是没有被列入最优秀学生名单。人格品德最不易评定,但当时也很明确:不要求思想品德,只要求人格品德。因为思想品德提法比较模糊,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不一定是错误的思想,而人格品德是可以公认的。当时也明确,世上完人是没有的,人格品德不能要求过高,但却要设定一个底线。我的感觉,当时清华人流传的底线是不要太自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应该有团队精神。记得当时有一个学生,成绩很好,脑瓜很灵活,手也巧,屁股也还坐得住,就是在宿舍喝开水时从来都是喝其他同学从锅炉房打来的开水,自己从来不去锅炉房打开水,而且从来没有不好意思的表现,这种情况被当时认为是太自私的一个实例。这个同学尽管成绩很优秀,又灵又巧又坐得住,也不被看成是最优秀学生。因为这5个条件是一体的,走向社会后,清华大学的优秀学生是站得住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南翔校长教育思想的核心。蒋南翔校长始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在清华念书的时候,清华的文艺体育社团活动相当活跃,学校组织了庞大的校文工团和校体育代表队,光校文工团就有八九百人,校体育代表队更加庞大。学校有专门的音乐室,专门聘请音乐专家周乃森先生执教。各个系都有庞大的思想政治宣传队伍,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出版各具特色的宣传黑板报栏,每期规模都十分庞大(十多板),内容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活跃,版面也很精彩。众多的文艺体育社团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使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文艺体育社团活动。我们全班30个人几乎都参加有自己的文艺体育社团组织。我没有音乐体育天赋,但有一点文字绘画基础,一入学就参加了宣传黑板报栏活动。当时还没有素质教育的说法,只是提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实际上通过参加文艺体育社团活动,同学们都得到了良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我感觉到清华大学当时在蒋南翔校长的领导下,同学们都非常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同学们普遍认为,在大学期间一个学生既要把业务学习搞好,又要积极承担适当的社会工作或参加适当的文艺体育社团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不可偏颇。因此,清华同学的学习激情普遍是很高的,但是读死书的很少,绝大部分同学都有选择地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者文艺体育社团活动,很多同学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都能积累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展示自己的工作才能,或者是在文艺体育领域充分展露自己的文艺体育天赋、增长自己的文艺体育才干。业务学习和社会文艺体育社团活动同时兼顾、双管齐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要得到思想业务双丰收。不像现在有些学生,天天喊素质教育,却要么只读书,不问天下事,文艺体育社团活动一概不参加;要么只热衷人际活动(谈不上社会工作和文艺体育社团活动),荒废学业。当时清华学生中学习上的佼佼者,常常是社会工作和文艺体育社团活动的佼佼者。反过来,社会工作和文艺体育社团活动的佼佼者,也是学习上的佼佼者。胡锦涛总书记当时就是清华大学舞蹈队的队长,学习也相当优秀。另一位也当过舞蹈队队长的动力系陈清泰,学习也相当优秀,后来曾担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我所知道的还有电机系的姚若萍,她不仅跳高跳得好,学习成绩也很好;建筑系吴亭莉的独唱几近专业水平,学习成绩也是佼佼者。动力系的杨继绳是汽65班团支部书记,汽车专业知识学得很好,后来却成了知名的新华社资深记者。我所在的小小的量4班,张继培是当时北京市百米记录创造者,郭九洲是全国射击运动健将、清华大学射击队队长,王林江是清华大学军乐队队长,他们同时都是我们班学习最优秀者之一。毕业后,他们三人都在专业技术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张继培长期担任上海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所长,郭九洲长期担任西北电力管理局副局长,王林江长期担任内蒙古工学院自动化系系主任。如果没有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蒋南翔校长,我们班同学的人生经历是不会这样多彩的。蒋南翔校长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大胆地创造性地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为同学们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了更为良好的环境条件。例如,学校甚至在校文工团和校体育代表队中建立独立的党团组织,在校内建立专门的校文工团食堂的和校体育代表队食堂,以利于同学们更健康地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在全国的高等学校中肯定是绝无仅有的。

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指导思想,是南翔校长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在教学上,蒋南翔校长对于教学全过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都有很多独特的教学思想,指导全校教师,使全校学生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例如,蒋校长始终强调大学生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提出了干粮与猎枪的观点,要求学校不是只交给学生干粮,一定要交给学生猎枪。学生走出校门干粮会吃光,有了猎枪将来就可以自打猎物不断充实干粮,就可以紧跟社会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知识更新,不断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了。和干粮与猎枪相关,蒋南翔校长还提出了宝塔形知识结构的思想,将课程分为宝塔底的基础课、宝塔身的技术基础课、宝塔尖的专业课。基础要扎实、技术基础要先进、专业课要解决实际问题。蒋南翔校长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的教学,使同学们在毕业后能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师备课的具体工作中,蒋南翔校长又提出了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准备一桶水。在蒋南翔校长这些教学思想的要求和影响下,清华的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都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尽力搜集相关资料、广泛涉猎各个不同专业的知识,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为学生准备一桶水。讲课时,反复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既交给学生干粮,又送给学生猎枪。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使清华学生不仅在校期间受益匪浅,毕业工作后更能适应各种工作的需要。清华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能胜任本专业工作并能取得骄人成绩,就是转行从事一些非所学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甚至相当大的成就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从事这些跨学科、跨领域工作的时候,往往也不会一筹莫展下不了手,往往也能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甚至能融合各种专业知识、以比纯专业出身的人有更大的优势取得成绩。我所认识的汽车专业的杨继绳同学转行搞新闻后来成了新华社的资深记者,学热力发电锅炉专业的陈荣秋转行搞企业管理成了国内知名的管理学专家,还有大家都知道的学工程物理(即核物理)专业的胡芝凤成了京剧表演艺术家当了苏州京剧团团长,这些转行取得相当大成就的清华学生决不是个别例外或凤毛麟角。大学毕业后从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清华毕业的学生,则能直接传承蒋南翔的教育思想,直接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其发扬光大。有位清华毕业的大学教授凭借自己在清华打下的深厚基础和用清华给的猎枪不断累积的知识,对自己提出了讲课必须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要求。有位清华毕业的大学教授在新的社会进步条件下,将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赋予一杯水与十桶水的关系,即如果当代大学生需要一杯水,为了给不同口味不同需求的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已经不能只为学生准备一桶传统的自来水了,而是要为学生准备十桶或更多桶成分口味各异的各种可乐果汁奶茶纯净水矿泉水热水冷水温水糖水盐水等等才行。还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大学教授,不论讲什么课,总是继承清华重视基础教学的传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讲授更有独到之处,例如,对任何一个新的概念,他总是力求从物理角度、数学解析角度、几何图形角度、学科理论角度、工程实用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说明,使同学们对一个新概念有一个多维空间多层面的认识。即使对一个看似很普通的概念,常常也会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使同学们对一个新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讲到放大器的增益时,这位教授就列举了传感器中的放大倍数和放大系数、控制理论中的传递函数和比例系数、PID控制器中的比例带、检流计中的灵敏度、动圈仪表中的仪表常数、自动电位差计中的不灵敏区等等既类似又不同的一些概念,让同学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深刻理解增益的特殊含义,又加深对其他类似概念的理解。这些毕业生直接秉承蒋南翔教学思想理念的教学方法,都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对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蒋南翔校长肯定和总结了水利系学生结合建设密云水库进行毕业设计取得良好效果的经验,用学生的话提出了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要求,改变了过去用假拟题目做毕业设计的状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真正受到生产实际的锻练。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要求下,和全校所有毕业班的同学一样,非常幸运,我所在的量4班全体30个同学都是到生产科研单位结合生产科研需要进行毕业设计的。有的到北京高井电厂进行锅炉热工测量与控制系统的设计,有的到鞍山钢铁公司进行炼铁炉改进铁水高温测量系统,有的到抚顺炼油厂和锦西炼油厂进行分馏塔或酮苯脱蜡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有的到上海和平仪表厂设计气动仪表,有的到清华200号进行反应堆热工控制系统的安装设计,有的留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和研究生一起进行壁面温度测量和高温检定炉的实验研究。在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得到了生产实际的锻练,有的甚至和毕业以后的工作联系了起来,为走上工作岗位提前进行了一次实战演习。像王志宣同学,毕业设计在清华200号,毕业留在200号,成了200号在仪表控制方面的负责人和技术大拿。又像马志勇同学,毕业设计在化工厂,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我国最早引进国外先进装置的一个大型国有化工企业,长期担任该企业的仪表总工程师,并成了我国化工行业的仪表控制权威。其他又如李玲同学到一个飞机制造厂、赵维真同学到北京化工二厂、王会山同学到抚顺石化总厂、赵凤阁同学到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张长贵、魏业春同学到泸州天然气化工厂、王世海同学到西安热工所、安方忠同学到锦西炼油厂和荆门炼油厂,郎文鹏同学和王林江同学分别到上海工业大学和内蒙古工学院,毕业后刚去不久,就分别担任了各自单位的技术领导工作。

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南翔校长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蒋南翔校长很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练(我这里是说体育锻练,不是说体育运动)。我记得进清华大学的第一课是全校新生在西大饭厅听著名的马约翰教授(清华体育教研组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第一、二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讲授体育锻练的重要性和体育锻练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整个近两小时的课(当时每小节课50分钟)就是叫我们。为了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练的自觉性,蒋南翔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而锻练的口号。在蒋南翔校长和马约翰教授的感召下,全校学生几乎没有不重视体育锻练的。就是学习再刻苦的学生或再不喜欢体育锻练的书呆子,不用动员,也不用像现在那样出勤划卡,一到下午4点半,就像虔诚的宗教徒一样,都会放下书本,从图书馆、教室或看书的宿舍倾巢出动,涌向并塞满大操场和体育馆及其周边的每一个角落或每一小片可资以活动的空地,各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各种体育锻练。有跑的、跳的、踢球的、做体操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有人参与,就像天天举行综合性运动会一样。到处都是人满为患,唯独图书馆、教室、宿舍几乎空无一人。除了下午的锻练时间,同学们还有早晨锻练的习惯。马约翰教授、夏翔教授、王英杰教授每天带领体育教研组的老师,穿着一身运动服到运动场指导。特别是马约翰教授,那时已七、八十岁高龄,每天也亲临运动场,手把手的对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学生进行指导,亲密得就像一家人一样。即使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的数九隆冬季节,马约翰教授总是一袭羊毛运动衫,健步于运动场,指导学生锻练,从不间断,令人震撼。真可谓我中华大学教育之奇观,可这却是一幅活生生的当年的清华大学校园生活图景。同学们无不在内心深处鞭策自己,锻练身体,将来也要像马老那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由于各种原因,在进大学前后,我在体育方面都是很笨的,投篮不进网、百米跑赶鸭子、扔手榴弹几乎要把自己炸死!更不用说玩技巧性更强的单杠双杠了。所以我怕体育,说好听一点是对体育不感兴趣。可就是像我这样的人,也在蒋南翔校长和马约翰教授的感召下,也是每天非去操场锻练不可的,我经常从清华园跑到颐和园东门,再又跑回清华园。毕业以后,还几次参加过学校的教师运动会,在千米项目上拿名次。2001年我60岁,元旦清早,我还以不慢的速度绕操场跑21圈的行动,跑步进入21世纪。我现在仍然在我喜欢的大学讲台上为青年学生们讲课,我相信,像我这样经过在清华锻练过的身体,不要说为祖国,就是为自己,我至少可以工作50年,然后还是以健康的身体再去痛快地潇洒地享受它一下。

实行辅导员制度是南翔校长的创造。现在全国高等学校中普遍实行的辅导员制度是蒋南翔校长在清华大学首创的,事实证明,辅导员制度是高等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有效制度,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年清华大学的辅导员制度也很有特色。清华没有专门的辅导员编制,辅导员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青年教师半脱产,即选择一些专业业务能力强、思想水平高、品德正派的青年教师党员作辅导员,编制仍在教研组,一边在教研组承担适当减轻的教学任务,一边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任期不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随时全职从事教学工作。一个途径是学生半脱产,即从学习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党员中选聘辅导员,一边学习,一边从事低年级辅导员工作,任期两年,学籍编入下一个年级,每学期比一般同学少修一、二门课程,比原所在班级同学延长一年毕业,每月有18元的工作津贴。教师半脱产辅导员和学生半脱产辅导员共同组成共青团的各系分团委。教师半脱产辅导员人数较少,是分团委的主要成员,一般担任分团委的书记和副书记;学生半脱产辅导员人数较多,是分团委的一般成员,一般担任分团委的委员,分别负责分团委的组织、宣传和系学生会主席等各部门的工作,并兼任各年级辅导员(年级团总支书记)。我记得当时的动力系分团委书记、副书记分别由郭少平、陈佐一和李宁三位教师半脱产辅导员担任(郭少平是系党总支委员),组织、宣传委员、系学生会主席则分别由米盈野、刘祖照和殷贤炎(后来是徐荣凯)三位学生半脱产辅导员担任。我当时任分团委办公室主任兼燃7、热7、量7和汽77个班的7字班年级辅导员。我的印象是担任辅导员的教师和学生,其专业业务能力或学习成绩都是很优秀的,否则,没有资格担任清华的辅导员。现在看来,清华用这两种半脱产方式选聘辅导员是深有远见的。

辅导员是做青年学生工作的,同一年龄层次的便于思想沟通、感情交流,辅导员应该由青年人担任。因此,辅导员也是吃青春饭的。教师半脱产当辅导员,既满足青年工作的需要,又不丢掉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为后辅导员时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学生半脱产当辅导员,自己是学生的一份子,生活、学习、工作天天都和同学们一起摸爬滚打,甚至吃饭睡觉都和班级学生在一起,更能够感知同学们的冷热痛痒,对学生工作是有利的,对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也是有利的。不像现在清一色的专职教师辅导员,既与学生隔一堵墙,又与教学垒一堵墙,于公于己何利之有?蒋南翔校长明确要求辅导员要双肩挑,意思是说,辅导员左肩要挑起专业知识业务重担,右肩要挑起政治思想工作重担,把自己真正培养成政治思想好、专业知识精的综合性人才。这个双肩挑,帮助清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栋梁。近两届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负责人中有不少来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毕业的清华人的现象,不是偶然的现象,多少与清华的辅导员制度和双肩挑要求有很深的必然联系。甚至可以说,清华的辅导员制度相当于办了一个特殊的中央党校或者说办了一个特殊的黄埔军校。当年清华大学的辅导员工作方式也很有特色,清华大学的辅导员总是坚持正面启发、循循善诱、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原则做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当时,你总可以在水木清华、荷花池边、气象台脚下、林荫道上,看到辅导员在与同学们轻声细语,促膝谈心,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辅导员总是把同学看作是亲兄弟亲姊妹,思想上尽力解疙瘩,学习上尽力给以帮助,生活上尽力给以照顾,心理上尽力给以辅导。我就见过,我们有个叫陈翠仙的辅导员,常常在宿舍里挑针引线帮男学生缝补衣被;一次有个学生生活费困难,我看到了辅导员掏出辅导员津贴解这个学生的燃眉之急;有一次一个学生由于生理上缺乏自制力犯了一点难以启齿的小毛病,情绪非常低落,也是他们的辅导员亲近他、关心他,一再向班干部交代不要歧视他,要更加热心地吸引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这位同学终于克服了心理上的阴影,情绪恢复了正常,后来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不错。辅导员交给同学的是温暖,是人心,是凝聚力。我想,这就是清华辅导员的魅力所在。

实事求是,是南翔校长的重要政治品格。蒋南翔校长办的事情总是非办不可的事情,而且是一定要办成的事情。蒋南翔校长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给了我们学生深刻的教育和深远的影响。有两件事情给我们印象极为深刻,永远不会忘记。我们都记得,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全校女同学的身体状况极为不好,蒋南翔校长极为忧虑。为了迅速改善全校女同学的身体状况,蒋校长当机立断,全校开办两个女生食堂,根据女同学的生理和饮食特点安排膳食:少吃肉,多吃蛋,不吃肥肉,只吃瘦肉,瘦肉也要吃肉末。考虑得那么细致,考虑得那么周到,那么实事求是,那么富有人情味,这就是我们的蒋校长!我们还记得,度过了经济困难时期以后,19631964年,全校教师工作热情极为高涨,全校学生学习热情也极为高涨,但是,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各种政治活动和政治会议压得全校师生喘不过气来,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蒋南翔校长又极为忧虑。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蒋校长又当机立断,宣布各个单位的政治会议和政治活动周不过一,即每个教师或学生,每周参加的政治会议和政治活动不能超过一次。于是,全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立即变得秩序井然,乱轰轰的局面戛然而止。那么有政治胆略,那么有领导魄力,那么头脑冷静,否则,能这么做吗?敢这么做吗?这就是我们的蒋校长!

与众不同的办事风格和作风,是南翔校长深邃思想的具体表现。蒋南翔校长的办事风格也与众不同,他的办事作风给我留下了极为美好的记忆,给了我极深刻的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虽然没有办什么大事,但我总是提醒告诫自己,不论办什么事,都要学着向蒋校长那么去办。全校开大会,我记得蒋南翔校长从来不作长篇报告,从来手不拿讲稿,从来不讲官话、套话、大话、梦话、假话、空话、废话、屁话、干巴巴的话、吓唬人的话、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的话、令人厌烦催人打瞌睡的话。每次讲话都十分简短,都讲实话、真话,都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我记得,1964年毛主席在春节讲话中提出大学生要搞军训,清华大学是第一所试办军训的学校,当年即拉一年级同学到昌平一个营地进行军训。为了军训取得成功,校方和军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学生军训团由学校团委书记和部队的一名大校军官挂帅,每个学生军训营由部队一名中校军官担任营长、系分团委书记担任营教导员,每个学生军训连队都配备了一名少校军官担任连长、一名学校辅导员担任连指导员。我当时被分配担任一个学生军训连的指导员。开始几天下来,学校老师对军训不满意,部队官兵都叫喊学生兵不好管。正在伤神挠头之际,蒋校长来了。蒋校长在军训连队走了一圈,坐下来和军训干部开了个会,给全体军训学生讲了一次话。半个小时的干部会和十几分钟的讲话,没有传达最高指示或上级精神,没有热情洋溢的动员,没有激动人心的目标,没有器宇轩昂的誓言,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没有下达评比指标,没有提重要的措施,更没有衷心的祝贺、亲切的慰问、良好的祝愿、热烈的赞扬和严厉的批评,蒋南翔校长只讲了一个故事,只说了一句话。一个故事是讲孙武斩杀吴王两个宠妃的故事,一句话是说当兵要像个当兵的样子。顿时,整个学生军训兵营的空气变得异常新鲜了,从营房到练兵场、从礼堂到食堂,从上到下到处弥漫着当兵要像个当兵的样子的无形的气氛。欣欣然的景象喷发出来了,宿舍齐整了,步伐刚健了,队伍雄壮了,歌声嘹亮了,部队官兵高兴了,学校师生满意了,几千人的学生军训队伍雄纠纠气昂昂浩浩荡荡凯旋而归了。

蒋南翔校长虽然永远离开我们多年了,虽然我们也走出了清华大学,但我们永远怀念蒋南翔校长。蒋校长在清华的14年是非常成功的!在蒋南翔任校长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14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一大批学术精英,培养了胡锦涛、吴邦国、黄菊、吴官正4位国家领导人及一大批治国栋梁,培养了一大批企业英才和经济领军人物。蒋南翔校长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留下了被大家称为南翔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的因材施教措施,干粮与猎枪的观点,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要求,当兵要像个当兵的样子的讲话,为祖国健康工作50的箴言,都是而且永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被称为南翔精神表示的是对蒋南翔校长发自内心的崇敬。我是永远崇拜蒋南翔校长的!我是永远感激蒋南翔校长的!

现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我认为,我们今天特别缺少像蒋南翔这样的教育大家,像蒋南翔这样的大学校长。如果有了一些真正的像蒋南翔这样的教育家,像蒋南翔这样的大学校长,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会发展得更好更快。当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里老想着、老盼望着今后会有更多像蒋南翔这样的大学校长,像蒋南翔这样的教育家出现。

本文由王越炜校友(1970级工物)推荐

相关新闻

  • 172014.03
  • 182024.01

    每个校友就是“一个移动的清华”︱李路明校长与瑞士清华校友亲切交流

    “每个校友就是一个移动的清华,清华以你们为骄傲。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把清华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顶尖大学而奋斗。” 清华大学新任校长李路明的讲话博得了校友们的热烈掌声。交流会现场2024年1月14日,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副校长王宏伟一行抵达瑞士,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参观访问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苏黎世大学、卢加诺市政府和卢加诺大学等单位,进行交流访问,行程满满。在苏黎世和瑞士校友座谈是李路明校长一行的第一站...

  • 312023.05

    发现另一个我——清华校友舞蹈队

    在快速、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舞蹈仿佛一片心灵的喘息之地,校友舞蹈队则提供了这样一种超越生活的可能性,而这正是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长久的渴望。2020年开始,疫情肆虐。遍布全球的舞蹈队队员决定共同完成一支特别的“云端之舞”,成就另一种相聚。在特殊的时期,舞蹈的美好照亮了平常人家的客厅、厨房,照进了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它鼓舞着人们:不管环境如何,只要热爱生活、向美而行,美将在生活的每一处绽放。

  • 072011.09

    一个家族的五代清华人

    唐氏家族是一个显赫而低调的大家族,唐家五代人中都有清华学子,且与辛亥百年史有着极深的关系。最早的留美幼童唐绍仪、唐国安——前者为民国首任总理,后者是清华第一任校长;作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唐悦良是唐家祖父辈,而执教清华五十载的清华图书馆副馆长、我国机电学专家唐统一和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的唐虔则是父子俩,还有今天的第五代“海归”唐宛枫,他们历经了一百三十多年的风云跌宕、时代更替...

  • 142024.03

    一个“清华生”的追梦壮歌

    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精神小伙叫张振宇,他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是陕建一建集团七公司副总工程师,是2023年“陕西好青年”的获得者。有人问他,毕业后为什么不留在北京,或在研究所工作,现在张振宇给出的答案是:在陕建的工地上,他要用青春和知识实现他的智慧造楼梦

  • 102020.08
  • 062015.07
  • 052014.09
  • 082016.11

    第一个进清华的东北考生叫潘钟文

    1916年潘钟文被清华学校破格录取,直接升入高等班二年级,成为清华有史以来首次录取的东北籍学生。在清华读书期间,他和闻一多、罗隆基等人带领清华的同学参....

  • 222018.08

    清华第一个礼堂——同方部

    1911年,同方部随着清华的一院大楼、二院、三院、北院住宅及校医院等一同建成,是清华建校初期首批建筑物之一。同方部整个建筑灰砖墙身,红瓦坡顶,欧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