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许渊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2012-03-28 |

许渊冲(1943外语)

《老子》第一章是总论,谈到老子哲学的本体论(道)、认识论(道可道,非常道)、方法论(客观无欲,主观有欲)、目的论(以观其妙,以观其徼)。第二章是分论,开始谈美丑善恶的相对论。第一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在注释中,范应元说:“道常无为,初无美恶。”这就是说,老子之道,原来是无所谓美恶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都是自然之道。客观上说,四时没有美恶之分,万物也没有美恶之别,所以可说是美的,也可以说是恶的。等到天下有了人,对主观的人说来,春花秋月是美的,夏热冬寒是恶的。但美恶是相对的:如夏天炎热,似乎是恶,但五谷丰收,又是美了;冬日严寒,似乎是恶,但瑞雪丰年,又是美了。所以老子说:天下人都知道美,却不知道美恶是相对的。没有恶就没有美。如果只知有美而不知有恶,那美和恶就没有分别,美的也可以说是恶的了。第二句接着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也就是说,善和不善也是相对的。如瑞雪丰年对人是善事,但对冻死的害虫来说,却是不善的。如果认为世界上的事都是善事,没有不善的事,那善和不善也没有区别,善也可以说是不善了。下面看看北大出版社的译文:

The whole world knows the beautiful as beautiful onl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ugly. The whole world knows the good as good, onl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bad.

译文说:全世界都知道美是美,只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全世界都知道善是善,只是因为有恶的存在。译者加了“只是因为”几个字,译文就容易理解了,因为翻译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第二章接着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说,和美恶一样,有无、难易、高下、声音、前后也都是相对的。这几句的译文如下:

(北大社)Hence the Being and the Nothingness (Non-being) exist in opposition; the difficult and the easy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long and the short manifest themselves by comparison; the high and the low are inclined (complement) as well as opposed to each other; the consonants and vowels harmonize with each other; the front and the back follow (succeed) each other.

(高教社)For to be and not to be co-exist, there cannot be one without the other: without difficult there cannot be easy; without long there cannot be short; without high there cannot be low; without sound there can be no voice; without before” there cannot be “after”. The contrary complement each other.

第一种是北大出版社的译文,括弧内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译文。比较一下“有无”二字,前者似乎不如后者对称,而第二种译文借用了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意味似乎更加深远。第一种译“相生”、“相成”等用分译法,但“相倾”并不好懂,世界本译文用了complement(相辅相成),和北大本“相成”的译文一样,可见这几个词形式不同,内容却大同小异。而“前后相随”如果根据形式译成followsucceed,内容却不对了,因为只有后能随前,前并不能随后,但是中文意义含糊,理解却不会错,这是艺术性文字的优越性,说一可以指二,说二也可指一;而英文是科学性的文字,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有一点含糊,译成互相追随,变成“前”可以随“后”,这样就不合理。而第二种用合译法,不管形式上是“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都根据内容译成“相辅相成”,缺一就没有二,反而更容易理解。所以翻译《老子》和理解《老子》一样,要通过原文的形式来了解原文的内容,又要通过译文的形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内容总比形式重要。

第二章最后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因此,圣人做事,不必都自己做,也不是为自己;进行教育,并不必多说话;万物生长发育,却不是圣人开发的;万物成长之后,也不属于圣人所有;圣人如果做了什么,并不觉得自己了不起,可以提出什么要求;即使有了功劳,也不认为功劳是自己的。正因为功劳不属于个人,就是大家的了。上一段讲善恶功过相辅相成,这一段更进一步,讲的是功过相反相成的辩证之理,可以翻译如下:

Therefore, the sage does nothing for himself, teaches not by saying, lets everything begin uninitiated and grow unpossessed, then everything is done without being his deed, succeeds without being his success. Only when success belongs to none will it belong to all.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点,但是如何理解,如何翻译?译者各不相同。如“圣人处无为之事”,北大出版社和世界图书公司的译文分别是:

(北大社)Thus the sage behaves without taking active action.(圣人的行为并不积极主动。)

(世图)Therefore the sages do by non-action.(圣人做事并不采取行动。)

北大译文比世界译文更容易理解,前者译的是意,后者译的是词。一般译者译词多于译意。但根据具体上下文看来,“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都是不为自己的意思,所以译成“不为个人”,可能更合原意。

转自《中华读书报》2012321

相关新闻

  • 102024.07

    将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翻译家许渊冲的治学之道

    许渊冲一生热爱古典文学,潜心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在出版的一百多部中、英、法文著作中,中国古典诗词的译本几乎占到一半。与此同时,他所创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求真精神,又观照了中国文化的求美传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

  • 172021.06

    许渊冲先生讣告

    杰出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于2021年6月17日上午7时40分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100岁。

  • 182021.06

    百岁许渊冲离世,余下的只有回声

    一个一辈子大声说话的老人从今天开始不再能跟我们说话了。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于2021年6月17日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100岁。人生一半的时间里,他困在沉默里,度过了复杂的100年,熬过了战争、革命、误解……他外号叫「许大炮」,正是因为没人听他说话,他总是大声说。有人愿意听他谈翻译时,他已经是个老人了。一辈子大声说的话里,他争过声名,争过房子,争过头衔,争过对错,争过高低,但他并不善于自我表达,因为总是大声地、激...

  • 212021.02

    许渊冲:在诗意里骄傲地活

    一个世纪了,许渊冲身上始终贴着“狂”的标签。求学时,他狂。他1921年生,1938年以第7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成绩排在外文系的前列,唯一让他服气的同学,大概只有物理系的杨振宁。在同学们的印象里,许渊冲嗓门大、性子冲,人送外号“许大炮”。搞学问,他也狂。他翻着自己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斩钉截铁地说:“傅雷翻译的不如我。”

  • 032016.06

    许渊冲:译道独行侠  

    95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个“异数”——时间好像忘了把他变成老人。

  • 192020.04

    许渊冲:百岁生日快乐!

    2020年4月18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迎来百岁诞辰。

  • 222021.06

    资中筠:追忆许渊冲学长

    百岁老人许渊冲的出现,总算提醒世人,清华之成为大学,除工科外,还曾经是一所多学院人才辈出的综合性大学。那么许学长的最后贡献之一是为文科争光。

  • 062015.03
  • 232020.11

    许渊冲: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师从钱锺书、闻一多、冯友兰、柳无忌、吴宓等学术大家。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

  • 302019.10

    许渊冲:译坛逐梦近百年

    耄耋之年的许渊冲仍不停歇,立言要活到100岁,笔耕不辍翻译到100岁,每天苦干到凌晨两三点钟,雷打不动翻译一千字,争取早日把莎翁全集翻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