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何祚庥:反对伪科学应有更高站位

2013-09-18 |

何祚庥(1951物理)

我国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一直提倡要弘扬科学精神。1996年,我就在《科技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支持著名理论家龚育之先生关于弘扬科学精神的观点。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弘扬科学精神,但社会上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各种伪科学仍然十分流行。

什么是伪科学?科学哲学领域的专家波普尔有一个关于伪科学的定义:凡是不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学说、观点均是伪科学。龚育之先生曾指出:我们所集中反对的是假借科学的名义,宣扬封建迷信、诈骗钱财、坑害国家的伪科学。为了防止伪科学的帽子过大,必须要指出,当前要集中反对的伪科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盗用科学的名义,二是祸国殃民。

伪科学是科学的敌人,对其我们一要揭露,二要批评。在揭露伪科学在科学上是错误的基础上,还要批评宣扬伪科学的人所持的价值观,不批评就难以让社会公众真正识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此外,反对伪科学还必须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真理的助产士。真理一旦被群众掌握,就能转化为改天换地的巨大物质力量,伪科学自然也就无处藏匿了。

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的。我们党的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提倡要弘扬科学精神。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曾讨论过何谓“科学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他说,“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何谓科学精神做了最好的阐释。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把反对封建迷信放在了第一位。

邓小平同志也一直提倡弘扬科学精神,主张“实事求是”。他多次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强调要把科学精神落实到行动中。他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江泽民同志更是把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他指出:“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应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大家就会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

胡锦涛同志对于弘扬科学精神一直高度重视。他强调“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习近平同志也非常强调科学精神,要求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恪守科学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韧不拔、不畏挫折,淡泊名利、不浮不躁,始终保持探索真知的坚定意志和创新创业的高昂激情”。

在这里列举我们党的领导人关于弘扬科学精神的论述,目的是为了表明我们党在弘扬科学精神上一直是旗帜鲜明的。总结下来,可以将科学精神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主张实事求是,二是主张客观真理,三是主张解放思想,四是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

虽然我们党一直提倡弘扬科学精神,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而且由于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所以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总还有一定的市场。比如,一些人假借气功的名义来宣传封建迷信,诈骗钱财,坑害老百姓。所以,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仍然任重而道远。

现在反对伪科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站位,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否则收效甚微。像伪科学中许许多多虚假的说法,需要由不仅科学水平较高而且哲学水平也较高的科学工作者来参与揭露。对一些伪科学的错误观点,不仅需要有科学工作者根据科学知识来揭露,而且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指出其错误所在。弘扬科学精神,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用行动去落实。

转自《人民日报》2013915

相关新闻

  • 122020.08
  • 152011.09
  • 152009.07
  • 302004.09

    科学事业没有坦途

    科学事业没有坦途 科学事业没有坦途作 者:陈一坚(1952航空) 发布日期:2004-09-30 本文节选自陈一坚院士2003年7月16日在我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陈一坚学长1952年毕业于清华航空系,毕生从事航空事业,主持设计了我国新一代歼击轰炸机“飞豹”,被誉为“飞豹之父”。回忆起五十一年前,我也从水木清华毕业,从这里走向工作岗位。那个时候没有这么漂亮的体育馆...

  • 132016.04

    社科学院分会

    清华校友总会社会科学学院分会简介 泰戈尔有言:“无论你走得多么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

  • 012023.02

    谢尚然 | 做勇攀科学高峰的“追光者”

    20世纪70年代,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提出的“光镊技术”曾一度轰动学界,“以光为器,抓取微粒”的场景再一次拉近了科幻电影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利用光场产生的光学力进行捕获的过程是非接触、无损伤的,并且经过数年发展,迄今可实现的操控精度可达亚纳米至皮米量级。”在此领域奋楫笃行十余年的青年学者、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谢尚然介绍道

  • 012018.11

    吴国盛: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10月30日晚,科学史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题为“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的主题演讲

  • 042024.06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有利学者培养科研品味的环境尚待形成

    时下,随着2024年春季学期进入尾声,一批年轻学子即将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进入科研岗位。同时,有更多年轻学子会在不久后开启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些科研领域、选择何种科研课题,最终能否形成、又会形成怎样的科研风格?“这些都与学者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学术品味有直接关系。”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表示。年来,朱邦芬一直在提...

  • 042021.11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的带头人

    王大中,男,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核能科学家、教育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2年获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核能所研究室主任、所长,核研院院长、总工程师,以及清华大学校长等职务。曾任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能源领域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主任,中国核学会副...

  • 042020.11

    谭天伟:以科学家精神引领高校科技创新

    高等学校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荡爱国情怀,矢志创新创造,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长足发展进步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