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吴志美:短暂的人生,美丽的青春

2017-03-17 | 吴志美(1967力学) |

2017年是我们班毕业50周年。回顾往事,深感人生如此短暂,来不及施展才华、来不及追逐梦想,就已经身处迟暮。看看自己跑过的脚印,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与当时国家的处境休戚相关。就个人感受而言,青春无比美丽,纯真的梦想,无尽的活力,童话一般令人神往。

工程力学数学系703班

1961年,我们考进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当年全国新招大学生人数只是同龄人数的百分之一,能进清华的也许不足万分之一,工程力学数学系是当时的几个机要系之一,入学分数更高一些。在同龄人中我们是佼佼者,用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形容也不为过。

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地方。清秀的校园:二校门、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大操场以及清清的小河和草坪;严格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行健人自强。

开学典礼上,张维、赵仿熊、杜庆华等教授告诫每个学生,要有明确的志向,毕业后都将成为工程师。强调动脑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我们是计算数学专业,除了必须学好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也要学好金属工艺学、普通物理……清华的学生毕业后什么都见过,什么都会干!

陈昌炤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她热情、和蔼、美丽,她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帮助家境贫寒的同学获得国家助学金,帮助学习方法转变不适应的同学,从中学记忆加理解的模式转变到分析加理解的模式。可惜陈昌炤老师英年早逝,她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定格在那热情、和蔼、美丽的形象中。孙念增教授讲解“数学分析”和李文汉老师讲解“高等代数”都做到了极致。清华的老师有精益求精的气质,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教书育人。

陈昌炤老师

从1961年秋天入学到1966年夏天,我们过着传统的正常的学习生活,每周上6天课,每天早上7点起身,晚上10点熄灯,下午4:30进行体育活动,响应马约翰教授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号召。四年多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大学教学计划安排的学业。

196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是共和国历史上的最荒唐事,破坏了国家发展建设的进程。大学教育受害惨重,昔日的校园变成大字报和辩论的场所,后来更成了武斗的战场。我们7字班是当时的高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同学很快成为“逍遥派”,离开校园,无奈地等待。有人买电子元件组装收音机,有人自学琴棋书画,用以消磨时光。我们盼望着毕业,盼望着分配工作,盼望着新的生活。即使在这无聊的时光里,也很少有人谈婚论嫁,先立业后成家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传统观念,念书期间谈婚论嫁会被人看不起。

文化革命使我们失去一年毕业设计的学习时间,延迟一年毕业分配失去一年工作时间,这是国家的处境造成的,无人能够幸免。文化革命也是大学期间最后一次洗礼,使我们抛弃了单纯和幼稚,逐渐走向沉稳。

如果说入学时我们是一棵幼苗,那毕业时我们已经成才。我进清华时,身高1米60,体重85斤,带着稚嫩,带着天真;毕业时身高1米79,体重135斤,带着期盼,带着清华的烙印。

我们班的同学毕业分配到各个行业,各个地区,文化革命尚未结束,多数同学都是到农场或工厂劳动锻炼,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经过几年时间大体完成与工作岗位的磨合和适应,部分同学调整了工作单位。我比较幸运,被分配到科学院计算所第九研究室,先在部队农场劳动锻炼,两年后就回到研究所工作。

研究室主任许孔时是清华1952年毕业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关心爱惜每一个下属和员工。他是软件研究所的创始人,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一大批科研人员,在那没有办公楼房、没有政府拨款的岁月,不离不弃去创新,去开拓。我们在这里工作,我们清贫,我们乐道。

许孔时所长

1976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一代伟人先后去世,随后“四人帮”垮台,文化革命终结,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不争论,搞建设,几十年时间过去,国家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初是何等的贫困、落后,吃饭穿衣靠定量,电话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具,手表、自行车是许多家庭节衣缩食的奋斗目标。1992年开始取消粮票、布票,解决了13亿人吃饭穿衣的问题,如今几乎人人有手机,国内、国际旅游是许多平民家庭休闲的选项。当初所有的工业品都是进口的好,如今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中国的高铁、中国修路架桥的能力,中国的航天、中国的卫星、火箭都让全世界仰慕。

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技术人才,文化革命期间10年没有正规招考大学生,造成社会上科技人才匮乏,文化革命之前踏入大学校门的年轻人成为当时宝贵的技术力量,有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成为共和国大厦的钢筋,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们班的同学有幸参加这场建设,几乎人人都有着不错的业绩,在军队服务的同学做到大校、少将的职务,在行政公益领域服务的同学做到处级、局级的职务,在大学、研究所服务的同学做到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的职务,在企业服务的同学做到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的职务。值得庆幸和骄傲的是我们班没有贪婪、腐败的丑闻,工作尽责尽力,家庭婚姻稳定。

现在我们已经退休,卸下了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也度过了技术人才奇缺的时期,80后、90后的青年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国家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衣食无忧,神清气爽,夕阳无限好。

我们能够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有所作为,贡献一份力量,是与国家发展的需求以及个人的命运有关,也是清华老师培养我们的工作能力的结果;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保持定力,洁身自好,与清华校风铸造我们的人格休戚相关。我们深深的怀念母校,衷心地感谢清华的老师和学长。

感谢校友总会慕晓雪同志对这篇短文的建议和修改


相关新闻

  • 142016.03

    用青春划过最美的人生轨迹

    汽车系1986级校友。在家乡福建省龙岩市创办了环保研发机构“龙岩大洋工业自动化研究所”。1999年4月7日,因抢救中毒工人以身殉职,年仅31岁。牺牲后....

  • 022008.12
  • 312017.10

    听力障碍限制了她的耳朵,却无法限制她的人生

    杨绿野,2009级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生。由于耳朵有残疾,杨绿野需要戴上助听器并看别人说话的口形才能听懂,但这并没有限制住她精彩的人生。

  • 242008.09

    吴北生:一生无悔弹道美丽

    机缘巧合入航天吴北生1929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小职员家庭,祖籍江苏常州,因此得名北生。高二时,一本介绍清华大学的小册子让吴北生下定决心要报考清华大学。但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报考了燕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所高校。在一场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中,吴北生聪慧的头脑与扎实的基础显现了出来,一下子被五所高校全都录取。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1948年9月,吴北生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学习。时...

  • 022017.11

    素以为绚的人生与素以为绚的自传——吴良镛先生和《良镛求索》

    吴先生一次跟我们聊天说,他前两个三十年是志于道,第三个三十年才开始游于艺。此处之所谓“艺”,依我的理解,既是指他建筑设计中愈见清晰的“人居艺境”之“艺....

  • 052008.12
  • 292023.07

    青春何以不辜负?这群清华人择凌云志,逐梦苍穹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曾存在迷茫,每一代人的青春也都曾关于理想和成长。青春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握好时代的接力棒,让青春之花绽放最绚丽的色彩?他们选择把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之志融入国家民族发展,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时光倏忽,初心依旧,对于他们当初的选择,时间正在给出最好的答案。盛夏时节,赴辽宁调研的校党委书记邱勇专程看望在辽校友,与在航空工业领域工作的校友座谈,聆听他们用奋斗扬起理想风帆的动人故事。...

  • 062019.03

    戴雨森:从聚美优品到真格基金,人生没有正确答案

    在人生的选择上,戴雨森好像总是很有方向感,在一些关键节点上做出了旁人看来十分独特的选择。无论是借钱留学、辍学创业,还是主动离职,他都一直信任自己的选择....

  • 162011.11
  • 072024.04

    我的妈妈吴美娟

    妈妈对我说:我想把钟家庆数学奖办成像诺贝尔奖一样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