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洪逸曦:选择来清华 我的眼界更开阔

2017-07-03 | 记者 黄超 整理 | 来源 人民日报2017-07-01 |

我叫洪逸曦,在香港出生。1岁时,香港回归了祖国。小时候很少出远门,读大学前,北京已经是我去过最远的地方了。2014年,我需要做出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去哪读大学。

那时,我有两个选择:去清华大学,还是香港大学。自己犹豫不决,我就问老师朋友,但意见也是一半一半。最后,我就问了父母的想法,他们说:“你的人生,自己决定吧!”想了又想,还是决定来清华大学。现在,我在经管学院主修经济与金融。

2015年3月28日,洪逸曦作为清华经管学院乒乓球队成员参加马杯乒乓球赛团体赛


赛后清华经管学院乒乓球队合影,后排左3为洪逸曦

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这么选择?因为,我想换一个生活方式,体验内地的独特文化。来到清华,我不确定自己能够遇到什么,但我能肯定的是能够尝试在香港体验不到的生活方式。人生,就是要不停地拓展自我。

前不久,清华大学举办了港澳台文化节,我是香港组负责人。活动场地需要各种桌椅、道具,我和小伙伴借来三轮车搞定搬运工作。其实,小时候我并不会骑自行车,不过后来意识到在这么大的校园,都得骑车,于是就在香港赶紧学。后来在学校,来往教室宿舍间,越来越熟练。现在,我最喜欢的休闲项目就是骑行逛胡同。我特别欣赏北京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这都是在香港看不到的。作为一个在内地读书的香港学生,我了解到内地文化,也希望让更多内地同学了解香港文化。

现在,我在清华大学学生会港澳台组担任香港组组长,不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比如,刚刚举行的港澳台嘉年华,是一年一度的盛典。今年,主题是童年夜。很多内地同学体验了具有香港特色的美食、游戏。这样的活动能帮助大家更多了解我们的儿时文化。

在内地生活3年了,我体验了很多、眼界也开阔了。最近,我参加了与香港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的见面会,也作为香港学生代表出席香港驻京办组织的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开幕典礼。此外,每一年,清华大学的港澳台生都有一门特殊课程,暑假前都会去内地不同省份体验国情社情。记得有一年去甘肃,大漠孤烟的景象与香港截然不同,让我印象深刻。前几天,我还和同学们去宁夏参加了今年的国情之旅。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时留在香港读大学,或许会前往内地参加交流计划,但最多也就两三个月,又能领略多少呢?香港回归20年了,我相信:会有更多香港学生到内地求学,也会有更多内地学生来香港深造。


相关新闻

  • 162011.08
  • 232018.03

    科技功臣王曦:我不算“疯狂”科学家,我更擅长产业化

    3月23日上午,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曦院士获颁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 102020.08
  • 122020.08
  • 042019.07

    选择:四名清华毕业生的择业答卷

    他们是人人艳羡的名校生,他们也是毕业时面临人生选择的普通青年。当选项真的摆在眼前,他们又因何作出最后的选择?本报选取近两年毕业的四名清华大学学生,请读....

  • 042021.06

    洪小文:我与清华的二三事——写于清华大学110年校庆之际

    很多年来,对清华大学,我内心总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这不止是因为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生涯里,我身边总是不乏清华背景的良师益友;还可能由于上大学前就曾得以与清华结缘,故而对这所奠基于上世纪风云变幻之际的名校充满特殊的感情。大约是1979年的暑期,我还在宝岛的建国中学读高中时,参加了一个科技夏令营。活动是在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举办的,我因此有幸见到了当时分别任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理学院...

  • 212019.06

    费曦强:我的水彩之路

    费曦强,浙江海宁人,天津大学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2000级),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市美协、水彩画会会员。2002年,曾在清华大学建筑学....

  • 102020.11

    我和军营有个约会——走进“00后”海军陆战队女兵祁逸菲的精神世界

    2018年,祁逸菲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却在大二时隐瞒父母,暂停学业投身军旅。面对家人、战友们的不理解,她说:“不是清华的学生为什么要来当兵,而是想当....

  • 072021.12

    水木年华缪杰:从心选择,发现另一个我

    对于水木年华缪杰来说,少年学霸、职场精英、明星艺人、“家乡来客”……诸多头衔犹如云烟。身份在变,热血还在,不变的是清华人的底色。他以独立思考、忠于自我的底气,在一次次选择之中,不断体验不同的人生,发现另一个“我”,也重新思考音乐的意义

  • 162020.12

    熊庆来和维纳来清华大学始末

    1913年留学法国、比利时同学合影,前排右起:熊庆来、使馆官员、李汝哲;后排左二秦教中实际上,邀请国外学者来清华讲学事,早在几年前父亲就有此打算,并得到学校的支持。1931年《清华周刊·向导专号》刊载的《算学系概况》中业已提及“前经校务会议通过,得添聘国外名教授一人,来校指导研究,惟以种种关系尚未聘就。”陈省身也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