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邓新元:赴台湾长庚大学任教的经历

2019-05-13 | 邓新元(1961届工物) |

我曾于2006—2008年的三年间,每年的秋天学期(每年的8或9月至来年的1月)赴台湾长庚大学任教。简况如下。

缘起 2005年12月某日,我正在南京参加一个会议,那天也来参会的一位清华领导走过来问我说,台湾的长庚大学想聘请一位物理教师去任教,你能不能去,想不想去?我是2004年4月1日退休的,退休后我仍然一直在清华的教学岗位上,现在有这么一个赴台的机会,自己还是想尝试尝试,于是我给了一个肯定的答复。

长庚大学是台湾台塑集团属下的一所私立大学(长庚医院也属这个集团),集团董事长是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先生,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起名“长庚”?原来王永庆先生的父亲尊名王长庚,大学和医院的起名就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在长庚医院的班车上就写有“长庚纪念医院”的字样。

在台湾,最著名的大学是所谓“台、清、交”,即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三所,长庚大学难列其中,但长庚大学的医学院在台湾是排前三的(台湾大学、阳明大学、长庚大学),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

在那时,我们清华大学也有了医学院,而且和长庚大学的医学院有合作关系,这样,长庚大学的校长就向我们的校领导提出了聘请我们的物理教师去他们的医学院任教的希望。

在2006年9月我第一次去台湾之前,长庚大学的校长趁来北京出差之机在宾馆约见了我,我向他询问,他也向我提出了一些教学方面的要求,如要用英文教材,可用中文讲课,但板书或字幕需用繁体字,至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安排、考试要求等等事项,则尊重我的决定。

在赴台之前,我也从各个方面做了认真和大量的准备。当时(2006年),台湾还是陈水扁执政,我对台湾的社会情况了解不多,我除通过报章和电视节目《海峡两岸》等渠道加强对台湾的社会情况和民俗风情的了解与准备之外,我主要是做教学上的准备。赴台前,我阅读了长庚校长转给我的新学期要用的英文教材;初步制作了全学期要用的电子课件;准备了若干辅助的、补充的参考资料等等。也制作了一些介绍我们大陆各方面成就、介绍大陆高等教育、介绍清华物理系教学、清华演示实验教学等PPT文件,准备在会议场合或其他场合用以宣传我们的进步和成就用。

赴台前,我同样做了心理准备。 我深知,这次赴台任教,我虽然不代表谁,但是如果我做不好,就一定有损大陆教师、有损清华大学的形象。所以,我决心在台湾一定要努力展现出一位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书育人的大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我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具体目标:就是这次赴台,决不能给清华物理系丢人。

一、第一次赴台任教(2006年9月—2007年1月)

2006年9月11日我第一次踏上中国台湾的土地,到达长庚大学。

在长庚大学,负责基础类课程教学的单位叫“通识中心”,其中负责全校物理课程教学的叫“物理科”(相当于我们的物理教研组),该科共有5位物理教师,我去了算第6位。

到长庚后的第二天,通识中心的主任就带领我熟悉学校环境、上课教室和教学设备,和物理科的老师见面。大家都很热情友好,这也缓解了我刚去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的紧张心情。

我这个学期的具体教学任务是为医学院医学系(西医)大一新生开设一个大班(含两小班,每小班约30人)的《普通物理》课,还有中医系大一的一个小班的课。各班教学内容基本相同,西医班周学时4,中医班是3(每学时50分钟,全学期共17周上课时间)。所以,我每周要上7学时的课,还要答疑等。作业和考卷由助教批改,但我要检查批改情况,特别是考卷。

医学院的学生是全校最好的学生,多数学生来自台湾的著名的中学,如“建国中学”(男校)和“北一女”(女校,即台北第一女子中学),据长庚大学的校长讲,他们医学院的新生都是台湾当年参加高考的前千分之五内的学生。长庚的西医系本科要学7年,中医系本科是8年,然后再考硕士、博士。有的新生是已经拿到本科学位(听说有已经拿到台湾清华大学的工科学士学位的)的毕业生又来入学从大一开始学医科。所有这些情况可能都和在台湾的医生的地位与待遇情况有关。

开课前,我在长庚校园里发现一块纪念碑,上有王永庆先生题写的“勤勞樸實”四个大字。我意识到这可能是长庚的校训,也是教书育人的好警句,我马上拍成照片,加入到我课件的绪论中,首次讲课时就搬上了屏幕。

开始上课以后,逐渐感觉到医学院的学生确实基础好、愿意学、肯努力、不怕压(“不怕压”指不管我给多重的课业担子,他们都能承受,都能努力去完成。当然,我是不会随意加重课业负担的)。

我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把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都努力贯穿在台湾的教学中。除做好自己的教学外,我还注意了向台湾老师学习,我去旁听了“物理科”其他老师的课,力求早些了解他们不同的上课的风格和做法,教学的特点和长处,课下也向他们经常请教。台湾老师的教学具有严谨、联系实际、课堂活跃、师生互动好、教学形式生动、吸引人等特点。

这个学期的期中附近,学校开运动会,各院系、各年级的团体操表演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煞是好看。当时我的课正要讲驻波内容。之前(在清华教学也是这样),驻波内容的教学设计是,先是让学生观看我们清华制作的教学录像片《驻波》,再让学生自学教材上的驻波内容,课上不再讲解。那时,受运动会团体操的启发,也是抱着向台湾老师学习他们教学形式生动的想法,我忽发奇想(除以上教学设计和安排外),布置学生练习表演“驻波操”,即让每个小班由班长或课代表组织若干位同学,在下次课上,以团体操的形式表演出驻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点,至于一个波长中排几位学生、振动质点以什么表示(脑袋,人捧一鲜花还是人捧一本书)全由各小班决定。结果各小班在课下都认真准备、排练。下次课上,相互间表演、比赛,有的小班既表演了行波,又展示了驻波,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驻波的一些基本内容。这样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台湾的教师(不仅长庚大学,在我后来去过的一些大学都是这样)还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走出校园,去到社会、到中小学、到公园、到社区等场合去向不同的人群进行科普教育、普及科普知识,为社会、为教育下一代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些活动都是义务的,有时还要自己或自己的单位搭上钱去购买一些必要的器材和装置。相比之下,我们的教师基本上都封闭在校园内,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应该向台湾的老师们学习(现在大陆高校的教师在这方面做得比以前好多了)。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我们清华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台湾,我也是力求把这事做好。在这学期的期中,早已定好某日晚7点进行物理期中考试,就在那天上午,一位学生给我打电话说:“邓老师,今晚的物理考试和我的另一门的考试时间相重了,我能不能5点先去您那里考物理,然后我再去考那门课,我保证不漏题”。我答复说:“我相信你不会漏题”,并约好5点到我办公室考物理。下午去办公室时我特意带了两包点心,我对他说:今天你我都没时间吃晚饭,这点心每人一包,这点小事使他非常感动。第二天他对我说,还没有老师曾对他这样关心过。2018年,在清华第25次教学讨论会上邱勇校长提出要有“有温度的教育(教学)”,我做的这点小事是否也算有点“温度”呢?

我一方面注意关心和爱护学生,另一方面,按照我们清华的传统,我也注意严格要求学生,我认为这是更高阶的关心。在学生听课、作业、考试各个环节我都有严格的规定。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我都一一找他来谈话(在清华多年来我也就是这样做的),和他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后面更好地努力,我绝不轻易给他们提分(除非卷面批改确实有问题)。对在我手下工作的助教(一般是长庚的博士生),在听课、批改作业、改卷、答疑等各方面我也同样有严格的工作要求和规定,并经常检查,对出现的问题,随时组织全体助教集体讨论。有一次一位助教和我一同监考时,我发现他在嚼口香糖,我当时就严厉制止,事后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我说:你在学生面前的身份是老师,什么事是在课堂上不该做的,你应该知道。另一方面,我对助教们一学期的辛勤工作和对我的支持也非常感谢,每个期末我都请助教一起聚聚,大家关系都非常融洽。

在长庚这一学期我的教学,学校领导、医学院领导和学生都很肯定和非常满意。在我离台前夕(约在2007年1月24日左右)长庚大学的学务长(是长庚大学主管学生工作的最高领导,与学校的教务长、总务长同级别)专门请我吃饭,餐中他说,长庚大学的医学系的学生最厉害,当时我不明白“厉害”指什么意思?学务长说,医学系学生最好,因此对教师要求很高,对不满意的教师就提意见,要求换掉。他接着说,而邓老师你学生却非常喜爱,教得好。因他是学务长,能经常听到学生的反映,他的办公室和我的办公室又是隔壁,他见到我时经常说学生喜欢我、愿上我的课之类的话。

2007年元旦,每个小班送给我一个很大的贺卡(像《新清华》报纸展开那样大),班内同学每人写了一段贺词,都非常亲切、真挚、感人(至今我都作为珍贵纪念品保存着)。其中,一位同学写道,“没想到原本分割在两岸的您和我们可以相处得那么好,希望我们带给您的是美好的回忆,因为您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最…最…最…(这里省掉若干称赞我的定语)最和蔼的物理老师”。考虑到2007年时正是陈水扁执政的时代,台湾人对大陆可能根本不了解,学生能有这样的话已是很大的肯定了。

“物理科”的负责老师也约我谈话,鉴于我一学期来的教学效果和成绩,他希望我在2007年9月秋天学期能再到长庚任教,我基本上答应了。可见,我在长庚的第一学期的教学没有“砸锅”,否则就不会让我再去了。当然,我也没给清华物理系丢人,实现了我去台之前自定的目标。

就这样,2007年1月末,我结束了长庚的第一学期的教学,返回北京。春节后,又开始了2007年春天学期我在清华的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

二、第二次赴台任教(2007年8月—2008年1月)

应长庚大学校长的邀请,我于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第二次赴台湾长庚大学任教。第二次赴台我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

(1)首先要完成好长庚大学交给的教学任务;

(2)尽可能多地访问台湾的高等学校和参加学术活动,去学习、了解、去交流;

(3)在促进两岸基础物理教学界的交流上做些工作。

现分述如下:

(1)长庚大学的物理教学工作

此次赴长庚教学任务比前一年去又有所增加,周学时由上次的 7变为这次的 9。所教课程由一门变为两门:除担任医学系、中医系大一的三个小班的《普通物理》课(必修课,每班共217=34学时,三个小班分开上,属重复班,使用英文教材)外,还要担任电子系大四的《光学》课(选修课,共317=51学时,使用赫克特的《Optics》英文教材)

在教学中,我还是尽可能体现清华的教学思想和传统,体现多年来我们所受的各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敬业精神、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都受到长庚校方、有关院系方和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2007年12月20日中午医学系一个班的小老师(他们管课代表叫“小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是有几位同学在“高斯定理”的学习上有些问题,希望下午5时半能找我答疑(那天并不是我既定的答疑时间)。我同意后下午在办公室等他们。5时半到了,有几个同学来“心不在焉”地问了几个问题就跑出去了,这时我听到走廊里“人声鼎沸”,好像集结了不少人。过了一会,小老师进来请我出去,说是来了80多位同学,买了生日蛋糕,在门外等着给我庆生。其实那天并不是我的生日,不知他们从哪里得到的“错误情报”,我当然不会把我是哪天生日告诉学生。学生唱了生日歌,让我许了愿,并切了蛋糕。学生的这一“突袭”让我非常感动。当晚,也得到“错误情报”的我前一年教的学生又有两拨也分别到了我的宿舍送来了蛋糕。第二天一上班,长庚大学的一位物理老师专门到我办公室,她说她看到了前一天学生来庆贺的情景,她说这是长庚大学从没有出现过的现象,她要我谈谈我是如何教好学生以及如何和学生搞好关系的,她和我谈了一个多小时才走。

2007年12月25日,我应邀参加了长庚医学系的“医学奥斯卡之夜”晚会,在系主任介绍到会的教师时,我得到了最长、最热烈的掌声,台上的系主任这时说:“你看教得好的老师学生就是欢迎”。

现在我在长庚环境更熟了,人员和行事方式也知道得更清楚了,不少人都成了朋友,彼此关系融洽、合作默契。因此,长庚校方、物理老师们和我教过的学生都希望我继续去任教,并希望我在2008年9月能第三次去长庚,我的回答是:如果没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如身体等),我将可再去。

在2008年1月24日我离台前向长庚大学校长辞行时,他除肯定我的工作外,还说:请转告清华校长,希望把你走出的路扩大到数学和化学(大意,我理解是希望清华也派出数学和化学老师前去长庚。后不知为什么此事未做)。

(2)访问台湾高等学校和参加学术活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台湾高校的物理教学的情况,学习台湾老师的经验,这次赴台我尽可能多地访问了台湾的高校。先后共访问了七所高校(不含所在的长庚大学),其中有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中央大学、逢甲大学、高雄师范大学、东吴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在这些学校主要做了几方面的事情:

学习 在各校了解该校情况,特别是物理教学的情况:在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进行了现场听课,学习、了解台湾老师的不同教法和风格。

参观 主要是参观各校的演示实验的情况,了解了他们的演示实验的特点、水平和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

演讲 在各访问的学校都应邀作演讲,内容主要是介绍大陆的物理教育状况;介绍清华大学物理系;介绍清华的物理教学和演示实验教学。为此,我事先精心制作了如下供演讲用的ppt文件:

《大陆高校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非物理类专业);

《清华大学物理系》;

《清华大学的物理课程教学》(偏物理系);

《清华大学的物理课程教学》(偏物理基础教学);

《清华大学的物理演示教学》;

《清华园风光》等。

这些内容的演讲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宣传作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好评。不少人感到大陆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都表示一定要到大陆来看看、来访问。在两个学校,我还应邀专门为学生作了两场报告。例如在去东吴大学之前,他们物理系主任告诉我,他们学校只有本科,他希望我给高年级学生介绍一下清华物理系,以供学生读研时作为选择。我对学生讲了清华物理系的专业设置和学科方向及在科研教学方面的成绩等内容。系主任说,这是学生第一次听大陆教授的报告。在高雄师范大学,我对学生演讲后,学生还进行了热烈的提问,如怎样体现人生价值和人生定位等问题。

在高雄师大演讲回来后,同我联系、安排演讲活动的教授给我发来如下内容的邮件:

邓教授:您好!

寄来的照片和资料已经收到。您太客气了,托您的福气,我们才有这些相聚互动。昨晚内人才在说,您和师母的风范与修为,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楷模,也改变了许多之前接触大陆来的学者所留下个人主观的印象。你给的演讲让我们增广很多见识,短短时间内您与学生互动、以及吸引学生的程度,实在让人钦佩。谢谢您能来访问,有缘份一定会再见面。再次致谢感恩之心意、谨祝

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晚 周建和 敬上 2007.11. 26

在第二次访台过程中,我还参加了几个学术性的会议。一个是2007年8月21日在台中逢甲大学召开的“2007年台湾物理教学及示范研讨会”,在会上我应邀作了大会发言“清华大学的物理演示教学”,这是我第一次在台湾展现我们演示实验的规模和水平,受到了很高的赞扬。与会台湾老师认为我们演示实验水平高、规模大,受重视。我也讲了不仅我们清华大学有这样的演示水平,大陆很多高校也都有很高的水平。后来我在其他几个不同的场合又介绍了几次我们的演示实验教学,他们听后表示,以后去北京时一定要去清华看看,并纷纷索要名片。

2007年11月10-11日,由台湾物理学会、化学学会的女性工作小组主办、新竹清华大学承办的台湾的“2007年物理与化学女性学者联合研讨会”在新竹清华大学召开,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也欢迎男性参加)。会上,不少女性学者的成功经验和精彩的富有哲理的发言对人生很有启发,如“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赢家--在困难中找机会;输家--在机会中找困难”等,我意识到这些话也是很好的教书育人的资料,于是我认真做了记录(会上没有文字资料),在11日(周日)下午散会并于当晚6时返回长庚的宿舍(和开会地点不在一个城市,约1小时车程)后,连忙做出ppt文件,第二天(周一)一早我正好在长庚有课,我就把这些闪光的语言搬到了课堂上,以和学生共勉。此一举动受到了会议组织者的赞扬(我给他们也发了一份),认为是“非常高的效率”,在女性会议组委会的会议总结报告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邓新元、周维嫄夫妇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认真的参与精神和态度真是令我们主办单位感动。由于邓教授夫妇两人也从此会议中获得了不少感动和心得,所以邓教授于会议一结束,回到学校的当晚即将会议中所听到的智慧之语制作成一份简报资料,并于当晚随着简报文件发了一封信函给物理界几位比较熟识的老师,一起分享他的心得。邓教授将之名为闪光之语言,我则称之为2007女性科学家智慧语录。

会议主席、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郭瑞年教授在回信(2007.11.12)中也赞扬所作ppt文件great,她说:

Dear Prof. Deng,

It is indeed our honor and pleasure to have hosted your visit.

Also, 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PPT file. It is great!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either in Hsin Chu or Beijing again!

Best regards,

Raynien

(3)推动两岸物理教学界的交流

2007年10月1-3日在台湾我应邀列席参加了“2007第三届两岸能源与环境永续发展科技研讨会”。这个会有大陆的各高校的30余位与会者赴台参加,其中有校长、院长、系主任,还有院士、专家和教授多人,此会已是第三届,前两届分别在台湾和东莞召开,并预定第四届于2008年8月在青岛举行。再看到其他学科领域,如超导、纳米、激光等,两岸的学术交流已非常经常且活跃,于是我就联想到在我们的基础物理教学界也应该发起和组织这样的交流活动。

实际上,在2007年8月份第二次赴台前,我已想到这件事,当时我和时任大学物理教指委主任和副主任的老师谈到可否邀请台湾的物理教师来参加我们教指委组织的每年的物理学术交流会?他们表示非常欢迎,并还表示欢迎台湾学校的物理教学负责人来列席教指委的工作会议(只有教指委领导和委员参加的会议)。

带着他们的应允以及列席能源会议的启发,在这次赴台时,我把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推动两岸基础物理学界的交流作为我的头等大事。

2007年11月下旬我接到教指委副主任传给我的“华东地区第十一届基础物理课程教学研讨会(第一轮通知)”(研讨会预定是2008年5月在上海召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我一方面向一些熟识的台湾物理教师并通过他们广为传播这个通知,并表示欢迎他们去上海参加这个会议。同时也听取了他们对会议的一些希望和要求,如希望会议通知中以及会议安排上明确加上“两岸交流”的字样和“两岸交流”的内容。我把这些信息都转达给教指委的负责老师,他们也都做出了很好的安排。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物理老师参加会议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相互宣传、彼此“串连”,决定组团集体前往。2007年12月3日在台湾大学为此专门召集了一个小型会议,研究了参加上海会议的细节,确定了组团的召集人和副召集人。

我也参加了这一小型会议,和他们一起商量,并把结果和情况向教指委负责老师做了汇报。

至2007年底,已有13位台湾物理教师和一位家属表示要去上海参会,这其中有校长、专家和教授,并都在认真准备各人在会议上的报告文章。从那时已报出的文章题目(见下面)就可看出他们对参加这次会议的积极性和认真劲。

至2008年5月开会时,台湾的代表团成员悉数前来,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是第一次来大陆,除了会上认真的学术交流外,他们还参观、访问了欣欣向荣的大上海,眼见为实,他们真切地看到了这个过去不曾了解或被扭曲了认识的大世界,他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与会的两岸老师虽很多是初次见面,但其间的亲热、亲密、亲切的交流、互动真有“两岸一家亲”的感觉。

当时我期待这次他们的赴会能成为两岸基础物理教学界互相交流的开端。我更期待这样的交流能形成一个有序而有效的模式,能在两岸轮流召开,这将会对两岸的物理教学带来益处。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些都已实现。

在这次访台当中,我广交了很多朋友,主要是物理教育界的朋友,在台湾的以教学为主的物理教师中,我已经认识了很大一部分,有的已成了很好的朋友,并且在交往中注意保持大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影响。

同时,我还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大陆在各方面的成就,例如2007年12月份,我们正在迎接2008年奥运的前夕,我根据网上下载的刚刚竣工的一些重要建筑的照片制作了《奥运工程》、《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等ppt文件传给熟人、朋友和学生观看,并表示欢迎他们到大陆、到北京、到清华来参观访问和游览,所有这些都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很多人表示一定要来。我心里很明确做这些事是我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还有两件事也想说一下。

一件是:在我这次离开台湾前不久,即2008年1月16日,我应邀到访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参加该校召开的一个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atural Science Teaching andDemostration”,并在会上作了“清华大学物理示范教学”的报告。第二天,会议组织方用E-mail传给我一张“国外学者领取生活费领款单”,让我签字后寄回,会议将给予我8175元(台币)的会议生活费,税后还有6540元(台币),约合人民币1600余元。当时我想到这可能是会议组织方的好意,想多给我争取一点钱;但我又想到这是“国外学者”的领款单(会上还有美国人出席),如果我签了单,就等于说我也是国外学者了,这显然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相矛盾、想抵触的,因此我没有签这份单,也没有领这笔钱。可见,在台湾工作和生活,处处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另一件是:在我访问高雄师大期间,接待我的老师带我去参观在高雄的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据说这是台湾最大的科学博物馆。在参观六搂的水资源馆时,看到一个演示水波的模型前的说明牌上这样写着:“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水波就是横波”。我当即就向陪同我的老师说明这样写是不当的,水波不是横波,水表面上的质点是在做圆运动。两天后,我回到台北的住处后,我即把我们教案上对水波的阐述和关于水波的演示动画图传给那位老师,请他代为转告博物馆的有关人员,对不合适的仪器说明尽快予以修改,因这是博物馆,每天要面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不能给参观者造成误解。

三、第三次赴台任教(2008年9月—2009年1月)

2008年9月--2009年1月我应邀第三次到长庚大学任教,有了前两次赴台的经历和经验,这次在台的工作比较得心应手,在教学工作、学校访问、学术交流、广交朋友、促进友好等各方面又前进了一步、和前两次赴台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的不再多赘述。

因是第三次去长庚,认识的学生也多了,和他们也更熟悉了。有一天一些我第一次去长庚时所教过的女生(已是大三了)到我办公室聊天,她们说:邓老师,我们毕业时都要30多岁了,都成“老太婆”了(我前面已说过,长庚的西医本科要读7年,中医本科是8年,之后还要接着读硕士、博士)。她们还说:今天我们“分科”了。我问“分科”是什么意思?她们说,我们前两年学的都是基础课,现在开始分科,就是要分后面学什么科,是内科、外科还是其它科等等。我问:你们最喜欢什么科?她们说:皮肤科,我接着问:为什么?她们说:皮肤科将来不吃官司。我又问:你们最不喜欢什么科?她们答:是心脏外科,因为这科容易吃官司(我心想:这下糟了,按此说法,拿刀子动心脏手术的都是排最后的学生了)。过了两天,一些男同学知道了这些对话,他们说:邓老师,那些女生没给您说实话,选皮肤科是因为皮肤科可做美容,能赚大钱。学生的聊天真有意思,学生愿意和我随意聊天,也反映了我们师生间的亲密程度。

在这次期末,“物理科”的负责人仍然邀请我下一年(即2009年9月)继续赴长庚任教,但考虑到家庭的情况和我个人的身体状况,我婉谢了这一邀请。

我虽然没有第四次赴台任教,但以后仍被邀请去台参加他们的学术会议。

2011年台湾的物理教育学会邀请我赴台参加在台湾花莲市东华大学8月召开的“2011年台湾物理教学与示范教学研讨会”,因为他们知道我从教已50年,他们希望我做一个大会演讲,讲讲50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并为我资助这次赴台、赴会的全部费用。最后我以“我的物理教学”为题,做了大会报告,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与欢迎。本来,这次会上还打算给我颁一个奖,以感谢我在“积极促进两岸物理教学的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但我那些台湾老师朋友们考虑到他们的奖都是以“中华民国”冠名的什么什么奖,这样的奖我肯定不会接受,此事则作罢,后来改由台湾朋友们以个人名义制作的有照片、有亲切话语的类似奖牌的牌牌送给了我。

在这次会上,也来参会的台湾的彰化师范大学的校长听了我的报告后,认为很有意义,特意邀请我会后到他们学校给教师们作一场报告(彰化师范大学是台湾三大师范大学之一,另两所是:台北师范大学和高雄师范大学)。于是,会后我又由花莲市(在台湾东部)赶到了彰化市(在台湾偏西部)应邀做了这场报告。该校校长非常重视教学,我报告时,他不仅全程坐在头排,还认真做些笔记,这使我非常感动与感激。

四、后记

基础物理教学领域的两岸的交流在开了头之后,日益活络、日益频繁。在2008年5月的上海会之后,我们教指委于2008年11月(?)组团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和到各校的参访。当时我正在台湾,也参加了这次交流,在异地看到大陆家乡来的亲人,真是激动万分。

这之后,大陆以组团形式或各学校单独组织去台参会、访问的活动越来越多。大陆教师去台一般是参加两种会:一是在每年一月份例行召开的“台湾的物理学会年会”,此会除设科研专题的分会场以外,还设物理教学与实验的专题分会场;二是每年暑期例行召开的“台湾物理教学与示范教学研讨会”。两岸学校间的对口访问交流也愈益增多。

台湾物理老师到大陆来参加的会议主要是:每年暑期由教指委组织召开的全国的大型“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还有“高等学校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讨会”,此会两年一届,已办13届,今年(2019年)7月将在哈尔滨召开第14届 。

台湾的物理老师对中华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非常重视,大多造诣颇深。他们也经常来大陆参加各种与传统文化,包括(中外)物理学史的研讨会或进行学术交流。台湾东吴大学的一位前任校长,前不久专程访问了我校人文学院的有关教授,还向我校图书馆赠书。在更早一次他来清华时,他一定要我带他去近春园看看孔子的塑像,他还特意查看了塑像底座上记载的塑像落成的年月,他说他要看看,在大陆哪个高校立像最早,后据他说,是清华最早。

除了会议的交流之外,逐渐还有了教学人员的交流。我就想,我可以应邀去台湾长庚大学教学,我们也可以聘请台湾教授学者来我们这里,这可能是更深度的交流。2013年春天学期,经我们物理系同意,我联系并促成了台湾东吴大学的陈秋民教授利用他的学术休假时间来到清华物理系任教一个学期(由物理系出面邀请)。陈教授是台湾著名的物理演示实验专家,他不仅能把各种物理现象演示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而且常常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演示仪器,以简单物品说明深刻的物理道理。他在清华给文科系一个大班上课,他的课极具趣味性、互动性,受到学生极大欢迎。此外,他还和我们的演示室,和我们的物理老师经常进行交流、传授经验,对我们的演示室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系的很多物理教师都纷纷来听他的课,都收到很大启发。他在三教演示室的三楼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天地,经常在这里工作到深夜才回宿舍休息,他的工作精神也受到大家的赞扬。听说清华请了这样一位台湾教授来讲学,不少高校都派人来旁听,陈教授的精彩绝伦、出神入化的演示实验也激起了他们的意愿,也纷纷邀约陈老师到各自学校去讲课、短期讲学或学术演讲。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陈教授在大陆物理教学界已成“大红人”,自2013年至现在每年他都应邀到大陆的高校来交流,足迹北至哈尔滨南至深圳,有时一年有好几场(陈教授还未退休,所在学校还有教学任务,他主要是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期前来),甚至有的还排不上档期。可以说,他对大陆高校的物理演示教学起了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就这样,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彼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感情也越来越亲近,从他们的言行、作为就可了解到他们的真心、真情。有的台湾老师经常来大陆,每来一次就都会谈到他们所感受到的大陆在教育、环境、交通、人的素质等各方面的日益进步,经常发出由衷地赞叹。

从2006年第一次赴台任教至今已十多年过去了,但很多事情仍历历在目、经久难忘。现把以上这些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请大家指正。谢谢!

清华大学物理系退休教师邓新元

2019.04.09完稿

2019.05.11完成简化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