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苏宏伟:在南非做了一年实验后,我要与结核病硬磕下去

2019-07-02 | 苏宏伟 | 来源 公号“清华职业辅导” |

苏宏伟,清华大学生物系2017届博士毕业生,毕业后于2017年10月来到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进行博士后深造。

在2012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动物医学系之后,我被保送到清华大学PTN联合培养项目进行硕博联读。经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博士第一年的三轮实验室轮转之后,我最终选择加入到医学院Babak Javid教授实验室进行我为期五年的研究生生涯。

在刚加入到实验室的时候,我的英语口语并不好,但是我只能跟Babak老师通过英语交流,而且那时候更是一个学术小白,大到实验课题的主要目的,小到实验的方法,在我的脑海里都不是很清晰。一开始对Babak老师还是有些畏惧,后来慢慢接触后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注重对学生逻辑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教我们勇于提出质疑的问题,并且总是很耐心的跟我们讲解课题的背景意义以及实验方法。

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大概了解了实验室的具体研究的方向以及意义。我了解实验室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结核病。在加入到实验室之前我并不了解这个疾病,通常所说的结核病也就是肺结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肺痨’,在我的印象中可能已经很少有人得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结核病主要在非洲,印度以及中国等发展较为落后,公共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每年在全球大概有超过150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除了爱滋病之外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而且相当一部分艾滋病患者也最终死于结核分枝杆菌共感染。并且,随着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结核分枝杆菌在临床上的耐药性也越来越严重,逐渐出现了耐多药菌株和广泛耐药菌株。另外潜伏感染也是结核分枝杆菌的重要难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1/3的人口被潜伏感染,但是考虑到检测手段的假阳性率,潜伏感染的人群可能在1/5左右,但是即使如此也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隐患。

苏宏伟(左一)与同事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合影留念

我的博士课题是研究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在开展课题之后,我们很快取得了进展,我们在非致病的模式细菌中筛选获得了具有耐药性的突变体菌株,并且对其耐药性的机制有了初步的研究,但是要是让课题研究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需要在真正的致病菌中进行研究。然而结核分枝杆菌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需要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清华大学目前还没有具备生物安全三级条件的实验室。偶然的一次机会邀请到南非金山大学的Bavesh Kana教授来到清华大学做学术报告,在交流中他对我的课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说我可以来他们实验室进行下一步致病菌的研究。

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把我的科学研究的意义提升一个层次,于是我在2014年初在清华大学短期访学基金的资助下来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之旅。约翰内斯堡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几个城市之一,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国内旅行团在南非被抢劫的消息,带着几分担忧来到这陌生的城市。

与南非的实验室合影

在南非的一年是我人生非常神奇的一年, 在刚到南非的时候面临着饮食,交通,语言等生活环境诸多的不适应,生活的蛮痛苦的。首先在约翰内斯堡,没有车是很难出行的,特别是一个中国人,我们实验室的位置在犯罪率极高的downtown的边上,我基本每天坐校车往返实验室和住处。遇到过几次看着不像乞丐的黑人伸手管我要钱,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从苏丹因为战乱逃荒到南非的人,在逃荒的途中跟母亲,妻子孩子都走散了,看着及其可怜,把身上的零钱都给他之后也让我非常感慨和平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一年时间里,实验室有两个人遭遇过抢劫,想想自己还蛮幸运的,没有遇到过什么危险情况。除了社会环境的威胁,还会面临各种传染病的威胁,所以来南非之前也是接种了多种疫苗,然而在南非期间,西非爆发了非常严重的埃博拉病毒传染疫情,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还好疫情获得了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广泛关注,疫情及时得到了控制,没有蔓延到南非。

另外在工作上,在我开展实验课题之前,我首先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操作规范的训练,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是空气传播疾病,而我需要直接操作致病菌,并且进行基因改造,所以首先确保不能发生事故,不能让自己以及实验室其他人处于危险的环境中。要改掉很多之前的不好的实验习惯属实是有些困难的,不过好在在实验室博士后的耐心的指导和训练下,我还是获得了独立操作致病菌的资格。

虽然经历的许多困难,但是来南非访学的经历我一点也没有后悔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南非之行可以说是一段非常特殊的路程了。在实验室同事的帮助下,实验课题迅速开展起来,实验课题的顺利进行让我对生活上的不如意有了些许慰籍。经过一年的努力,我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实验进程,并且收获了一批有用的实验数据。得益于在致病菌中的研究,使得我的研究成果最终在微生物领域的顶级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上面发表。

在国际会议获奖并与导师Babak Javid 教授合影

在南非的岁月不光对我的科研上有了很大的帮助,对我个人的成长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历练。在南非见到了经受艾滋病和结核病困扰的病人,感受到在贫困地区消除传染病是多么严峻和刻不容缓的一件事情。包括我们国家在内,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结核病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的结核病流行情况有所缓解,但是耐药性问题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且在逐渐加重。近年也频有新闻报出学校里面由于某一学生或者老师感染结核病之后传染给班里其他学生的情况。说明在对抗结核病上,我们还不能松懈。

在临近毕业,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我也是有很多困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去企业工作还是出国做博士后深造。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觉得我是喜欢科研的,让我犹豫是不是要做博后的原因是我对自己是否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的潜质有怀疑和担忧。在导师的鼓励下,我还是决定出国,并且继续跟结核病死磕。在毕业前半年的时间里,联系感兴趣的导师,出国开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国际会议上跟同领域的优秀的科学家交流,也可以借此机会跟感兴趣的导师面试。

最终我选择了来到康奈尔大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Sabine Ehrt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我的研究课题主要是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制和结核病潜伏感染以及复发模型的研究。

在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实验室工作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基础科研的支撑,对抗一种疾病可能需要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我没有宏大的志向去消除结核病,我知道这非常非常难,但是我希望我自己的科学研究能为消除结核病之路铺一块有用的砖。


相关新闻

  • 272021.08

    他是杨振宁的老师,回国后“只做了一件事”

    “全国科学大会号召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这样的大好形势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愿再一次申请加入党组织,希望能更好地把余生献给党,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听从党的调配而竭尽全力。”——摘自张文裕1978年5月《入党志愿书》

  • 252024.12

    朱光亚:“一辈子主要做了一件事”

    1946年9月2日,22岁的朱光亚被导师、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作为“种子计划”成员之一前往美国研习原子弹制造技术。一同被选中前往的还有李政道、孙本旺、唐敖庆等后来著名的科学家。历经13天的海上航行,“种子计划”成员终于到达美国。然而,他们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在这里研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绝无可能。大家只能就地解散,自寻出路。1949年冬,朱光亚参加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冬令会时留影朱光亚选择到吴大猷的母...

  • 022009.06
  • 232022.05

    不到一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硬刚卡特彼勒等传统巨头,这位清华学霸怎么做到的?

    在铱钼智能湖北随州生产基地,铱钼智能EM200电动巨型矿用卡车正在进行装配,除了矿卡在北京技术中心前期的设计阶段,矿卡的技术落地、生产、制造及初步调试的整个流程都在这里进行。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张华坤朴实又低调,让人很难把他与学霸的身份联系在一起。

  • 202018.08

    王浩院士话高考:那一年我握住了时代给予的机遇

    那一年,全国报名的考生有570万人,大学本科录取21万人,在被清华大学录取的1053人中,只有2名是“69届”,我很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

  • 092024.01

    田芊:回到那一年——初入清华园的回忆

    那一年,1964年我踏入了清华园,是我的一生中新的起点。1970年毕业留校,从此一直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清华。当年入清华时的情景,至今虽然许多已淡忘,但仍有不少点滴记忆犹新。此时,我真想回到那一年,1964年。

  • 012008.12
  • 182014.08
  • 202017.03

    驻外记者裴广江:南非四年,难忘怀

    裴广江,人民日报要闻3版主编,主任记者。在非洲工作近四年,任南非分社和非洲中心分社记者期间,足迹遍及10多个非洲国家。国际部2007—2008、201....

  • 122019.10

    黎宏:我的骄傲

    在刚过去的那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我有幸作为嘉宾见证并参与了庆祝新中国70华诞的盛典。在天安门广场北侧的观礼台上,一种想和人分享的冲动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