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葛英姿:再读“清华精神”

2019-08-30 | 葛英姿(1993级热能系;1999级硕,法律系) |

葛英姿,清华大学1993级热动32班、法3班校友。清华大学工学法学双学士、法学硕士,荷兰格罗宁根大学LL. M(法律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曾任亿城集团法务总监、爱乐活网副总裁、紫光集团投资总监。现任上海探针基金管理合伙人。

大约在十七年前,我还在清华读研究生的时候,学校里面进行了一场关于“清华精神”的大讨论,我也写过一篇《解读“清华精神”》的文章,发表在系报上,谈了我自己对于“清华精神”的理解。

我在那篇文章中写道,“清华,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所谓‘清华精神’,我会说我做不到,因为清华这本书中蕴涵的风骨和思想是如此的丰富、博大、高远和厚重,也因为语言的贫乏、抽象和空洞使我难于表达”。

现在,我们已本科毕业二十年,我却发现我还是无法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清华精神”。这些年里,我们离开了清华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着、默默耕耘着,清华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一种外在的标签或光环,它更多地内化在我们的心里,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它代表了某种无法忘怀的精神、文化、责任和担当。它不仅仅是我们年轻岁月的最美好回忆,也成为延续我们一生的一种提醒:它告诉我们,我们是清华人,要有清华人的样子,有清华人的作为,有清华人的精神。

那到底什么是清华精神呢?在毕业的二十年里,我在学习和工作岗位上,见到了许多清华校友,他们中有大学教授、科研人员、IT 工程师、企业管理者、公务员、创业者、金融从业人员、出版社编辑、普通职员、乃至世界冠军,从外在上看来,他们并不相似,他们从事的行业不同,工作方法不同,脾气性格迥异,人生境遇也大相径庭。但从他们的身上,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种熟悉感,看到某些共同的精神气质——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清华精神”吧。

清华人是有理想的。其实在这个时代,清华人是有些“另类”的。记得本科刚毕业那会儿,有两位同班同学去上海汽轮机厂工作,这是我们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对口工作,但当时这类大企业待遇很低,每个月只有不到一千元的工资,刚毕业时几个人要挤在条件一般的集体宿舍里。跟光鲜而高薪的外企相比,难免有些寒酸。有一次我们问其中一个同学为什么能坚持在那里工作,他说,因为我喜欢啊,自己学的就是这个专业,又喜欢,当然要做下去。还有一个同学,博士毕业以后一开始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发展得挺好,很快升到了经理,但他觉得志不在此,自己还是喜欢做科研,就回到了学校继续读博士后、做教师,去追逐自己的科研梦想。若干年过去,这几位同学都在各自坚守的岗位上做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很多人被短期利益诱惑的时候,在我们很容易摇摆不定的时候,至少有一部分清华人能够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坚守在一条或许是不为人知的道路上,直至沿着这条道路走出一片明朗的天地。这些清华人是不媚俗的,相比获得的利益,他们更重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价值,他们更尊重从内心发出的声音,他们有更宽广的胸怀。

清华人是追求完美的。也是十七年前,我曾在综合体育馆聆听过朱镕基学长辞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演讲,在那次演讲中,他提到自己对清华精神的理解——四个字“追求完美”。在当时,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并不深刻。毕业多年以后,我发现遇到的绝大多数清华校友,都有努力做到最好的优秀工作习惯。比如我一位本科同学,曾经是中国银行总行最年轻的处长,我问他工作中有什么好方法,他有些困惑地说,没什么特别的方法,也不知道领导为什么欣赏他。平时他会把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认真完成,银行内部有大量的需要各部门专业分析意见的邮件,因为是群发邮件,大多数人都不会回复,但他总是在完成分内工作之后,认真地研读这些邮件,再把自己的专业意见详细地回复给大家。可能就是这样,才使得他脱颖而出吧。其实很多清华人都是如此,“尽力做到最好”是一直以来的习惯,而取得成功只是这一习惯所自然导致的结果而已。就是凭着这种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凭着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清华人在很多领域成为了管理人才、技术专家和骨干力量。

清华人是团结协作的。清华人的另一个特征是对母校的高度认同。几年前,有一位从外校调过来的法学院教授感慨道,除了清华,他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其他学校的学生对母校有如此高的认同度。上过了清华,似乎是经过了某种神秘的仪式,每个人都被打上了清华的烙印,都对学校、对彼此都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无论在校时有多少抱怨,离开学校后我们总是觉得清华最好。上个月我看了清华校友舞蹈队的专场演出《向美而行》,这是一场非常专业非常精彩的演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89 位上场的演员中,最大的是1957 年的老学长,年近八旬,最小的是2017 年入学的师弟。他们的年龄整整差了60 年。60 年啊!一个甲子的跨度。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者,压力巨大的中年人,还是工作繁忙的年轻人,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排练,来参与一场没有任何回报的公益性演出,奉献给大家专业水准的表现,仅仅是因为这场演出冠之以“清华”之名。如果没有对于清华的热爱,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的专场。正是因为对母校的高度认同,使得清华人之间有了更为天然的信赖和亲密的联系,在工作和生活中团结协作的例子很多。以我所在的热动32 班为例,有两位同学一同去了上海汽轮机厂(陈学文和虎煜),共同工作了20 年,大家互相帮助,在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他们分别担任上海汽轮机厂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还有两位同学(王哲和麻林魏)一同在清华热能系做教师多年,两位同学(田源和李晨)一同在索拉透平工作多年。我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清华同学一起合伙创业的,共同奋斗、彼此成就。我本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多次得到过清华同学或校友的帮助,相信很多清华人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清华人的团结,就如同清华的校花紫荆和丁香那样,团团紧抱、簇簇相拥,远看自然美丽,近看更觉不同凡响。

清华人是不断创新的。我是做风险投资工作的,在我的工作中,接触过很多清华毕业的创业者。毫不夸张地说,在国内的各大高校中,清华人是最有创业精神的,清华校友无论是在科技发明创造方面、还是在创立企业质量方面,都高居全国高校的榜首。从搜狐、人人网、美团网、百合网、中文在线、快手、旷视科技等互联网和AI企业,到一大批高科技公司,都是清华人的“作品”。作为投资人,我也很青睐从清华走出来的创业者,因为清华人习惯于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因为清华人严谨、求实,讲究实干,做事靠谱;因为清华人研发能力强,技术优势突出。更重要的是,清华人身上有强烈的“做成一件事”的事业心和创业欲望,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前一阵引起热议的电影《无问西东》,是关于四代清华人的故事。从20年代追问生命真实的吴岭澜,到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沈光耀,再到60 年代对爱情执着的原子弹科研人员陈鹏,以及当代面对职场困惑的张果果,虽然每个故事的侧重点不同,每个年代人们的命运和抉择不同,但贯穿始终的,是对真实、真心和真情的追求,是浓浓的家国情怀,是清华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奉献。时代在变迁,但我相信,对于有大格局、胸怀天下的清华人来说,爱国和奉献仍然是清华精神的主题之一。当然,每个清华人也都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我们承受着和其他人一样的压力,有着和同龄人同样的困惑,在漫漫人生中不断求索。毕业二十年的我们,正值不惑之年,很多人家庭、事业压力重重。清华人背负着周围人们更高的期待,有时我们甚至希望偷偷隐藏起清华人的身份,以便一并卸掉由此带来的期望和负担。在学校读书时,常看见有同学的文化衫上写着“压力之下,毫无惧色”,当时不以为意,但毕业多年后,才知道在“压力之下”,要做到“毫无惧色”是多么不易!可是,我认识的很多清华同学,尽管都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不同的挑战和困难,但他们依然坚韧自强、努力向上,做生活的强者。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很多清华人身上,我都看到了这样的英雄主义。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所谓“清华精神”,我会说我做不到,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比如坚持理想、追求完美、努力向上、高度负责、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爱国、奉献、求实、坚韧不拔、质朴、内敛,当然还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这些简单的词汇无法完整描述清华精神,真正的清华精神其实体现在众多清华人的身上。

还是那句话,清华精神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东西。

附:解读“清华精神”

清华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所谓“清华精神”,我会说我做不到,因为清华这本书中蕴涵的风骨和思想是如此的丰富、博大、高远和厚重,也因为语言的贫乏、抽象和空洞使我难于表达。

在清华园里已经度过了数个春秋,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和忙碌的生活中,我认识了清华园中的许多人,看到了他们所做过的事——就是这一切影响了我的成长,丰富了我的生命,让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和难以忘怀的体验——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清华精神”。

记得大二的时候最头痛的就是理论力学课。因为当时我们的作业很多,我常常要做整整一个星期才能勉强做完。教我们的老师是个四十多岁的女老师,穿着十分朴素,对教学也极为认真。批改作业时,不光错误之处要改,对那些步骤不规范的,分析不够详细的,受力图画的不漂亮的,小数点点的不清楚的,字迹略为潦草的,她都一一改过。而且本本如此,次次如此,从来都是亲力亲为,不要助教代劳。我的作业虽然很少做错,但我比较粗心,所以发回来的作业本上往往是“红色多于蓝色”,被改得面目全非。有时老师干脆在我的题目旁边写上全题规范的解答以供参考。我有时觉得麻烦就不用尺子而直接用手画图,每次老师都用尺子在我的图上画上直直的红线。如果坐标系上横轴和纵轴的箭头漏掉了,她也一一补上。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我也就注意了,每次都尽量把题目解答得规范准确。但这位老师从来不批评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有的同学题目错得很多,她就在这些同学的本子中夹上纸条,告诉他们什么时候方便来她办公室答疑。在她的心目中,严谨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她也常常用这种习惯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她的学生们。现在,每当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浮躁起来时,还时常想起我作业本上那些直直的红线,顿感惭愧。在最后一堂课上,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其中最后四个字是“成才报国”,当她在黑板上写完这遒劲有力的四个字转过身来的时候,整个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两年以后,一个学妹告诉我她最喜欢的老师就是教理论力学的那个老师,并拿给我看她给老师照的照片。望着照片上那久违了的朴实无华的笑容,我感动不已,一如当我想起那句同样朴实无华的话——“成才报国”。

无独有偶,我后来又遇到了一位让我的作业本“红色多于蓝色”的老师。其时我已经转到了法学院,但要在原来的系上专业英语课程,每周课后要做翻译作业。当时老师允许我自己选择课本,我选了一本英文的法律专著。虽然我的作业与别的同学不同,但每次老师都认真地单独批改,用词、句法、语序甚至错别字都逐个标出,几乎句句都有修改。当时我学法律的时间不长,历史功底又较差,而这本英文书中有大量的法律史和拉丁文的内容,所以时常容易译错。老师每次都一一纠正。他虽是工科的教师,但很通法律和历史,遇到古籍中的引文,他不但将原文写上,还注明出处。例如有一次,他在我的一处错译旁写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让人不由得佩服他的认真细致和博学多识。这位老师的英文功底很好,翻译水平更是一绝,一个平庸的翻译作业经他修改后,就变成一篇文通字顺的好文了。

除了严谨,在清华里感受最深的就是清华老师的平易和随和了。刚刚进校时,就有老师告诫我们说,在清华,不要叫“某校长”、“某书记”,或“某教授”之类,直接叫老师就行了。转到了法学院以后,这种感觉就更为明显。在课堂上极富有激情和表达力的学术名家,在课堂下则毫无“学者”架子,对同学总是和和气气的。记得有一次去校外听讲座,讲座的嘉宾也有清华法学院的老师。可能是因为嘉宾中有名气的人很多吧,当时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听旁边一个外校同学说,他今天来主要是为了见见自己系的一个有名的老师,而他已经入校快两年了!我不禁有些得意,要知道,坐在教室前面正在做那令人感觉酣畅淋漓的报告的“名家”也许就是在某一天亲切地问候我“论文写得怎么样了”的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的亲切自然,言传身教,为学为人,无疑将对我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是那些离开了清华的人也不曾忘记这一点。有一年校庆的时候,班级组织了一次“共同的清华”与校友交流的活动。分到我们组的那个校友所有人见了都会认为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待我们也很朴实和亲切。跟他交谈了很久,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市的主管科技的副市长!看到我们大惊失色的样子,他憨厚地呵呵笑了,“副市长也不算什么吧?”……

记得老校长蒋南翔曾针对当时的关于做“铺路石”还是做“栋梁”的争论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清华的学生在主观上要做铺路石,在客观上要做国家的栋梁。想来清华的前辈们是希望清华人一方面要保持谦虚谨慎和淳朴的本质,另一方面又要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吧。虽然清华的毕业生不会个个都成为“坚强的领袖”或者“稳健的官员”,但是只要牢记了这一点,至少可以成为“值得信赖的士兵”吧。

随和的清华人也有执拗的一面。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师,是位老清华,平时待人很和善,对同学更是关心有加。但有一次到他办公室,他跟我们谈起刚刚看到的一本书,居然用了极为严厉的语气批评了该书的作者。言语之间,那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关心以及坚持原则的气概,着实令人感慨。前不久,在BBS 上一篇关于“张光斗说美国正在培养中国学生的汪精卫思想”的文章引起了诸多争论,赞成者有,反对者也不少。我却想起了关于张先生的一件事。我的一个同学在工字厅见到张先生,刚好随身携带了相机,于是想和张先生合影留念。不料张先生看到他拿的是日本产的相机居然把他批评了一顿,还教育他要多用国货,好好学习,将来为民族经济做贡献等等。同学归来向我诉说时颇为不快,我却很是欣赏张先生的固执。清华人自有属于自己的坚持,不管是说他们老套也好,过时落伍也好。他们总是有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固执。人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大声呐喊,唯恐自己的声音被淹没,但是清华人,至少是一部分清华人,却始终沉着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不媚俗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人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背离了自己原来准备坚守的东西。

我也喜欢清华的校花——紫荆和丁香。不是因为它们分外娇艳,论娇艳它们比不上玫瑰和牡丹;当然也不是因为它们在校庆的时候开得最欢,因为据说是先有校花而后定的校庆日,所以不算巧合了。而是因为紫荆和丁香的花朵都很小,但是花朵们团团紧抱、簇簇相拥,远看自然美丽,近看更觉不同凡响,恰好象征了清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我觉得这也是清华精神的一大特点吧。

凭借这种精神,清华无数次在各种各样的对抗赛中所向披靡;更是凭借这种精神,清华的校友们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更为积极和突出的作用。

最后的故事是教我中国革命史的老师给我们讲的。这位老师是天生的教育者,常常在课余时走访学生宿舍,与学生们聊天谈心,指导他们的成长之路。就是她,让我在上大学期间第一次受到了关于爱国、牺牲和奉献的教育,感受之深,终身难忘。有一次在课堂上,她讲起自己参加开国大典的事情。当时大家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自不必说。当群众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时,大家高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口号,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向着广大群众呼喊“人民万岁!人民万岁!……”,等到清华大学打着旗子经过城楼时,大家也在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泽东主席则喊到:“清华大学的同志们——万岁!”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 清华精神”,我会说我做不到,因为它包涵了太多的内容:爱国、奉献、勤奋、严谨、求实、团结、质朴、谦逊等等,当然还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风范,还有“压力之下、毫无惧色”的坚韧,还有“行胜于言”的内敛和克己,还有强烈责任感……但清华精神又不等同于这些简单的词汇,对于我来说,清华精神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没

有什么东西不是在发展的,尽管有时这个过程十分缓慢而不为我们所察觉。清华精神也是如此。新的时代总会赋予它新的内容。新一代的清华人自有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当然,有时我们有些人也会偏离了清华精神的主题,甚至也有人误以为这就是清华的整体或者主流,但是时间一定会证明一个真正的清华精神所在。我相信,清华园的后来者仍然配得上那句话——“清华大学的同志们——万岁!”

清华是一本写不完的书。

清华精神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东西。

原载《清华人一九八八届同学毕业20周年纪念专刊》


相关新闻

  • 172021.06

    清华园里好读书

    2021年4月,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华诞。“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朱镕基老学长的话表达了清华人共同的心声。对每一位清华学子来说,在清华园里度过的时光都是非常难忘的,为每一位学子打上了深刻的清华印记,清华园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回首在清华园度过的青春岁月,我心中就会涌起无数的怀念、热爱、感恩、祝福和期待。

  • 152011.04
  • 192024.02

    清华精神30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21.06

    做清华精神的传承者

    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这些年每年校庆,我都会抽空回母校转转,见见老师、老同学、老校友,还要专门到工字厅、荷塘、大礼堂、清华学堂、二校门等地标打卡驻足,这些熟悉的经典建筑见证了我们成长过程的青葱岁月。

  • 042016.03

    何英姿

    何英姿

  • 222021.02

    自强是清华人的精神底色

    自强是清华人的精神底色

  • 012016.03

    清华的精神

    毕业二十周年了,时光恰如泰晤士河的绿波滚滚而去。二十年的功名尘土,四十载的人生如棋,蓦然已是中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今天,志在四方的游子们都回来....

  • 212021.05

    百年清华的精神品格

    走过110年历史的清华大学,沉淀了拥有自身个性和特色且一以贯之的精神品格。品格在历史中淬炼,也在时代发展中升华。透过谢维和等新著《清华的风格》一书,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拥有深厚学术文化积淀的百年清华,一直以其永无止境的教育探索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紧密相连。换句话说,清华大学深刻地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清华的风格》,谢维和 叶富贵 李珍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4月版习近平总...

  • 182021.03

    永不磨灭的体育精神——从清华学子珍藏的史料谈起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82017.05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读王国维

    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之健全,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现代学人从不同的学术向度与王国维相遇,体现出学术之火的薪尽火传,知识分子的独立自由之思想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