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磊:品读“四慎”之箴,品读清华精神

2011-04-15 |

——写在母校百年校庆之际

李磊(2008届法学院)

清华百年,举世瞩目。世人不仅关注清华的成就与未来,更关注清华的精神与理念。习近平学长对新时期年轻干部提出的“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四慎之箴,正与百年清华的育才精神若合符契,其言切,其旨远,从修身、交友、工作、思想等诸多层次对年轻同志提出谆谆告诫。细细品读,允为广大校友特别是年轻校友的行止之箴。作为一名在地方工作的年轻校友,在实践中品读“四慎”之箴,能深深感受到其间所蕴涵的清华精神,敬奉年轻校友诸君,以为共勉。

一、慎权之箴

慎权,首先要知权力从何而来。惟有深刻把握着权力的根源,作为权力的行使者,才能知所趋赴,才能知所不当为所当为。关于权力的来源,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主张,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看来,权力来自人民。考之历史,人民主权论已经被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所契证。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人民主权论者,始终秉持“权为民所用”的宗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对于年轻干部来说,尤其要从理论和实践不断加深对权力本身的认识。认识权力之所从来,斯为慎权之本。

其次要对“权力”深怀敬畏之心。权力乃人民赋予,凝聚着人民的意志。法国大哲卢梭对于“权力”的本质有深刻的阐释,在《社会契约论》中,他以“公意”(public will)一词来表述权力,由此奠定了现代人民主权的思想基石,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理论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建构起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体系,不但科学地揭示出权力的人民主权本质,更是实现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正因为权力凝结的是人民意志,年轻干部尤其要认识到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对权力常怀敬畏之心,斯为慎权之基。

复次,慎权必然意味着行使好权力。权力之功效在于运用,在于造福人民。故慎权既要求慎重行使权力,不滥用权力,同时更要求依法行使好权力。孟德斯鸠曾言:“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权力是柄双刃剑,它既“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堕落;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牢记党的宗旨,以权力为民谋福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斯为慎权之要。

二、慎独之箴

慎独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道德践履。“慎独”一语源出《大学》、《中庸》,有极为深厚的传统政治文化蕴涵。宋儒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慎独”作如是解:

“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人于“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是最缺乏监督的时候,是最容易离善乱性的时候,向来为君子所慎。先贤洞悉其间利害,反复强调为善去恶、修身进德。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

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儒家念兹在兹的修身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规定了人的行止之宜。在正方向上,树立起道德的高标,引导人向善,通过不断的为善去恶来加强人的德性;在负方向上,直指人的内心幽暗,戒止人溺性为恶。

“慎独”在古代的政治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内心塑造“君子”的思想,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儒家的理想人格历千百年而弥高。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慎独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涵义,对不断加强党员修养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慎微之箴

《明太祖宝训•卷四》云:“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 夫祸患起于忽微,平常看似不经意的小节问题,往往成为酿成巨错的诱因。

“慎微”可从两个层面加以辨析厘清。在思想意识层面,要牢固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在“慎微”的背后,隐含着对人性的一个预设,即“性恶论”。在中国则有先秦荀子首言“性恶”,在西方则有英哲霍布斯为性恶论的主张者。性恶论的理论预设在于“人性易于为恶”,“人有为恶的冲动”,所以要以制度规制“恶”,防止人为恶。可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非善恶,存乎一念之间,如果思想懈怠,不能将“嗔念”(佛家语)扼杀于萌芽状态,则终将为恶所蔽,走上歧途。年轻干部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修养,要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戒慎乎微念。

在日常细节层面,要防微杜渐,守得住小节。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吃一顿“便饭”、进一次舞厅、收一回“红包”等“小节”,看似不经意,其实往往暗藏机锋,稍有不慎,就能让人坠入万劫不复之深渊。因此,要警惕“小节”的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严于律己。对于年轻干部而言,大多具有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特点,缺乏实践的锤炼和考验,历事少而性易动,尤其容易在细微处放松警惕,不可不慎。

四、慎友之箴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必然要与他人打交道;而社会人的复杂多样性又意味着我们必须有所判别,择友而交。慎友,是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有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明代的苏浚也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古人对于交友问题再三致意,原因就在于交友不慎,极可能追悔莫及。

所谓“慎友”,大抵也可分为两层含义。一层是不与“小人”交友。小人之所以“小”,就在于他唯私利是图,以私利为先,为达私利之目的不择手段,更有甚者,在关键问题和原则问题上没有道德操守。与这种人相交,百害而无一益,甚至最后与小人同流合污。还有一层是要同“君子”相友。君子者,志存高远,笃守道义。“慎友”不是不交友,而是要交志同道合的君子友。

年轻干部要对交友有鉴别力,要能辨明君子小人,净化自己的人际圈、朋友圈。宋人许榧“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熏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足以为训。

要而言之,“四慎”之箴,其核心在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精神在实践中的写照。这同我们党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是内在的统一的。“四慎”是对年轻同志在修身进德方面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和告诫,更应是清华年轻校友在实践中成长之座右铭。

相关新闻

  • 302019.08

    葛英姿:再读“清华精神”

    这些年里,我们离开了清华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着、默默耕耘着,清华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一种外在的标签或光环,它更多地内化在我们的心里,影响了我....

  • 172021.06

    清华园里好读书

    2021年4月,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华诞。“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朱镕基老学长的话表达了清华人共同的心声。对每一位清华学子来说,在清华园里度过的时光都是非常难忘的,为每一位学子打上了深刻的清华印记,清华园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回首在清华园度过的青春岁月,我心中就会涌起无数的怀念、热爱、感恩、祝福和期待。

  • 222021.02

    曾昭奋:清华园里可读书

    曾昭奋:清华园里可读书

  • 142016.12

    “好读书”精神永存

    “好读书奖学金”联系负责人白永毅:十五年来,“好读书奖学金”基金已累计达到2434万元,获奖学生达到614人次。学校对该奖项很重视,每年与学校三大最....

  • 272017.11

    传承大唐气魄 弘扬时代精神——清华建筑学院校友张锦秋院士深度解读其建筑作品

    11月22、23、24日,凤凰卫视《设计家》栏目连续三天,播出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对其三大代表作——黄帝陵祭祀大殿、长安塔和大唐芙蓉园的深度解读....

  • 242019.06

    为谁风露立中宵?——钱锺书清华读书时期的情诗

    读民国旧刊《国风》,看到钱锺书在清华读书时写给杨绛的情诗,深情绵邈,其中竟有“答报情痴无别物,辛酸一把泪千行”的哀婉凄艳。如此煎心衔泪之句打破了包括笔....

  • 212023.08

    清华学子,《读者》丰碑——怀念郑元绪同学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72014.03

    《水木清华》读者俱乐部首期读书会举办

    著名作家岳南分享其三卷本《南渡北归》创作历程 3月26日晚,胜因院28号在清华校友茶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考古文学协会理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岳南先生做客《水木清华》读者俱乐部首期读书会,就其三卷...

  • 072018.12

    瑞江明:“明星”老外上清华,用功读书!

    来中国之前,在瑞江明的想象中,中国人是李连杰电影中“穿着长袍、头发高束,每个人都会很厉害的功夫”的古代人形象……

  • 192024.02

    清华精神30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