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校庆】听老校友寄语 感校风之传承

2006-05-08 |
【校庆】听老校友寄语 感校风之传承

【校庆】听老校友寄语 感校风之传承
作 者:学通社记者 石磊 张珂 发布日期:2006-04-30

温暖的阳光泼洒在清华园的一草一木上,我们微笑着迎来了清华大学的95年校庆,站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你将会感觉到一种庄严更有几分喜庆。


  各院系的楼前都站满了远道而来的校友。阔别多年的老友相见,大家谈笑风生,欢聚一堂,为清华增添了几分祥和之气。记者走在路上,一边感受着暖人心扉的气息,一边与平易近人的校友们兴致勃勃地聊天,感受着前辈们的思想与智慧。


“清华严谨的学风,你们呀,一辈子都受用。”

  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将近七十的老人,他是清华66届自动控制系毕业的周子元先生。对于年轻的后辈,他丝毫没有距离感,亲切地和记者握手,还拿出自己编著的书《中国空间事业一瞥》送给了记者。当提到在清华的学习与生活时,周先生沉浸在回忆中:“当时一下了课,我就去图书馆看书,查找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的相关资料,自己做好笔记。这样严谨的习惯,即使到了工作后仍然对自身有很大的帮助。”


  说着,周先生还拿出了当年的记事本,上面用工整的字体写着当时的一些情况,包括领导人的讲话,三八妇女节的活动以及一些非常受用的激励自己的话。当谈到对年轻的清华学子的期望时,周先生语重心长的说:“你们一定要抓紧在大学学习的这段时间好好学习,不要沉迷于娱乐与游戏。特别是清华的这种严谨的学风,你们呀,一辈子都受用。”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


  夫妻俩都是清华校友,带着小孙女,特地从青海赶过来的杨学义先生,精神矍铄地站在记者面前。谈到在清华的收获,杨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清华不仅有优良的学风,更重要的是,清华更教会我们一种思维方式,不仅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更加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谈到自己现在的工作,杨先生说道:“我在青海待了一共34年,我很愿意为祖国继续奉献。其实当时也没多想,只是认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为祖国奉献是每一个清华人应该做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呀,太功利,应该祖国至上才行。”

  在新水利馆前,记者遇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她是清华54届的水利系毕业,现在在水利水电部门工作。说到以前在清华的岁月,老人说道:“在清华呀,学习氛围真的很浓。清华不仅教会我们怎样学习,更教会我们怎样做人。”


  说到现在的年轻人,老人叹了口气说:“现在的孩子呀,都太功利了。就说找工作吧,非要工资高、名气大。其实呀,我们那时候头脑简单得很,只想着国家利益,分配我们去哪我们就去哪,你们现在作为清华人,更应该祖国至上。”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会交流。”

  在文西楼114举行的是社科系86届研究生20周年庆祝会,在这里,记者与胡佩诚先生聊了起来。胡佩诚先生是社科系86届毕业的研究生,现在在北大医学部工作。说起在清华的学习,胡先生说:“清华教会我们的是一些很独特的东西。这些东西需要你自己去发掘和体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交流,不论是跟老师还是跟同学,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胡先生说到我们这些年轻的清华学子时,脸上充满了希望,他说:“跟我们比起来,你们更聪明、知识更新,更有活力,祖国的未来就靠你们来建设了。”

  没错,他们就是以前在清华园留下过足迹的前辈们。从他们脸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份光荣的责任。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来告诉我们,作为清华人,身上肩负着的是更多的责任——是对自己,更是对我们伟大的祖国。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