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清华校友通讯》编辑部和清华电视台采访了老学长何东昌,他向我们回顾了他所经历的清华园解放的历史。何老今年已经86岁了,可说起60年前的事情来思维依然很敏捷,时间和人名记得非常清楚,对我们提及的史料中的错误马上予以纠正。何老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航空系,1946年毕业。1944年在西南联大参加发起组织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任执行委员。1947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3月回到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沈元和陆士嘉的助教。
何老对我们谈起回到清华任教的经过及张维先生对他的帮助,深情地说“没有他的介绍,我一生的许多机遇也许就很不同了。”——“1945年7月我在西南联大结业了,但有一学期的体育没通过未能毕业。系领导为了照顾我,允许录用我为半时助教。当时我已决定响应《新华日报》上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并已确定到滇西一个县去教中学为依托。这些不好对学校讲,所以离校是不辞而别。不久日本投降,‘一二·一’惨案爆发,我想取道上海去解放区,因而在1946年又回到上海。但同志们又劝我留在蒋管区,参加学生运动,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回头再找清华,但航空系主任知道我搞学生运动的‘案底’,有不便,我便找到上海交大一位原联大的老师,托他想办法。恰巧交大没有空缺。这时正好张维夫妇回国到上海,那位老师就把我介绍给他们。不久张维同志从天津北洋大学来信,告知北洋已同意录用我。这样在1947年初我就到了天津,1947年夏他们转到了清华。这时清华航空系系主任是新来的,1948年初我再次申请,终于回到了清华航空系,并在清华接上了党的关系。”
1948年11月地下党组织根据革命形式的需要决定统一清华、燕京南北两系的教职员及个别东北局党员的支部组织,成立了清华-燕京区委,何东昌任南方局中共清华大学教职员支部委员。为迎接清华园解放,教职员支部主要围绕以下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支持学生运功,二是在教师中宣传形势、党的政策和解放区情况,三是保护学校财产、维护学校治安,四是反对南京政府策划的迁校阴谋。
何老向我们回顾了1948年变化激烈的革命形势,以及与同志们并肩工作中惊险和有趣的事情,每每说到激动之处,何老总是挥动手臂;有时,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会静静地沉思回想。
“我感到教师中的形势不错,建议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协会’(新文建),成员有几十人。教授中中间状态比较多,但他们都讨厌国民党,通过我们的工作,对共产党逐渐增加理解,反对迁校。
我们主要是以‘交朋友’的方式在教师中宣传进步思想的。几乎每个系都有教师党员,我们航空系教师党员最多:我、樊恭烋、屠守锷、何庆之、董寿莘。听说航空系主任顾培墨要走,我与董寿莘就去他家里看望他,谈了解放区吸引人的地方,但他还是要走,我们也不勉强,还帮他收拾行李。12月12日,他座上国民党派到东单的飞机走了。粉碎‘四人邦’后,他曾给我捎来一个信儿,表示愿意回来。他是搞航空工程的,一直在美国,可惜未及成行他就生病去世了,很可惜!不过可见当时我们去看他,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时间那么久了还起作用!”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大势已去。学校内三青团很不得人心。皖南事变后,西南联大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一度落入“三青团”手中,在何东昌与同志们组织“民青”,尤其是在清华复员后,领导权终于又回到进步学生手中。在护校过程中,有个“三青团”成员跑到学生自治会偷资料被发现,在自治会的压力下,他被学校开除。
“八·一九”国民党“特庭”搜捕清华进步学生时,很多人被列入“黑名单”。何老说他之所以没上“黑名单”,因为“我属于不许暴露的人”。以前曾参演《金銮宝殿》一个角色,后来上级组织要求不再演了。吴征镒为帮助进步学生逃跑,独创了一种做假身份证的技术:他用热毛巾把照片捂湿,再小心地揭下有头像的一层,换上一位需掩护的同学的,这些以假乱真的证件帮助了很多同学躲避了国民党的搜捕转道投奔解放区。何老在云南时一起到农村教书的新华社记者张家炽上了黑名单,何老给他穿上自己的大褂,拿着假身份证从南门爬墙出去,结果进德胜门时因身上露水迹多受到怀疑,被关了起来直到解放。
何老谈起那些与自己并肩工作的同志,不时露出微笑,他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樊恭烋航空系毕业后到了北大工学院,华北局为加强教授工作又派他回到清华开展工作。因他“一二·一”运动中是领头的,领导工学院饭团开除破坏罢课的“三青团”分子的入饭团权力,被学校当局记了一大过两小过,清华航空系主任顾沛墨有顾虑,要求需有人作保他不是共产党才可以接收。屠是燕京过来的党员属北系,他出来表示可以为樊证明他不是共产党员,樊这才得以回到清华航空系任教。事实上屠真的不知道樊是党员。
采访的最后,何老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背诵出一段李晓于1945年4月起草的《西南联大学生自治会关于国是的宣言》,何老总结说:从西南联大到复原后的清华大学,清华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了解世界发展趋势,认清中国发展形势,始终顺应历史潮流,这是值得一代代清华人弘扬的优良传统。(田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