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钱锡康做客新人文讲座畅谈清华校友及清华精神

2010-11-09 |

  114日下午,400多名同学齐聚六教6C300,聆听校友总会理事钱锡康题为“清华校友——清华精神的践行者”的讲座。钱锡康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事例,为同学们全面展示了清华校友们的成长历程和他们诠释的清华精神。

  钱锡康老师首先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讲起。他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否出自《易经》乾、坤二卦的卦辞?实际上,这两句话出自《易传》中的《象传》,为解释《易经》乾、坤二卦的“象辞”。

  随后,钱锡康介绍了百年来清华大学校友的总体情况。一百年来,清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十七万毕业生,其中涌现出一大批治学、兴业、治国的优秀人才。他们呕心沥血、发愤图强、德才兼备、锐意进取,在我国政界和科学、教育、文化、经济、国防等各领域及各地方和国家骨干企业,为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也为学校在海内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如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将军,全国劳模,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重要企业、科研院、设计院主要负责人等一大批优秀校友。此外,除了众多著名的学者、教授、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政治家、企业家,还有大批学子默默无闻地在基层作出贡献,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的骨干。

  钱锡康重点介绍了两弹一星元勋。爱国奉献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为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建设,他们中的很多人婉拒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和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1955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周恩来曾叮嘱郭永怀等科学家不要乘飞机。郭永怀为赶进度仍经常飞来飞去。1968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12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眼睛顿时湿润了。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

  钱锡康说,从这些校友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是清华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无论在民族解放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国家重大事件和重要领域中都作出重要贡献,这是清华最光辉的传统。清华精神正是哺育大批优秀清华校友的源泉。清华校友身上体现着以下三方面的文化:忠于祖国的爱国文化、行胜于言的求实文化、知恩图报的爱校文化。

  很多清华校友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众多校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验证了这一点,正像1966级工物系朱凤荣学长说的那样,“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1987级化工系喻宝才学长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选择出国,而是选择投身国企。毕业后,他选择去大庆石化总厂,从基层车间技术员做起,扎根基层。工作几年后,他曾有一个去国外工作的机会,但思考了一周后,喻宝才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说:“清华人不能只以追求生活好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应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清华毕业生们面临的选择更多,很多人对清华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还能投身基层持有怀疑,但喻宝才、雷增光、董翰、徐航、马伟明、范重等一批校友用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清华学生仍怀有和老一辈清华人同样地报效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情怀。

  很多清华毕业生一直对母校抱有深厚感情。季羡林曾说过:“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回忆起清华园,就像回忆我的母亲。”清华校友总会在走访时发现,有的校友家庭一家共有11名清华毕业生,还有的家庭有16名清华学生,正像冯友兰说:“在清华的几十年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代。”

从办学开始,清华精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下形成。清华精神体现在人的身上,在清华工作学习的老师、同学身上。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年之际,钱锡康呼吁清华人更要大力弘扬清华精神。(孙洁琼)

转自 清华新闻网 201011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