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校友吴蓓丽、常超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2018-06-01 | 田阳 | 来源 校友总会 |

2018年5月30日下午,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举行。共有6个项目获得陈嘉庚科学奖,6位青年科学家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清华校友、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员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清华校友、军科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研究员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吴蓓丽,1979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2006年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取得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1年赴美国Scripps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开展基于其结构的药物研发。吴蓓丽带领其研究团队于短期内成功解析了6种重要GPCR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阐明了不同受体蛋白与配体的特异性结合模式,揭示了不同类型GPCR对细胞信号的识别和调控机制,为深入理解GPCR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极大促进了针对艾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体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和Cell发表8篇研究论文,其中通讯作者5篇。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资助,并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杰出成就奖”和“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多个奖项。

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现场接受采访

相关成果: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研究与药物研发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与人体疾病密切相关,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40%以上的上市药物以其为作用靶点。GPCR的结构是其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药物研发的迫切需求,但其结构解析极具挑战性。吴蓓丽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艾滋病毒(HIV)共受体CCR5的晶体结构,揭示HIV与人体细胞的作用机制,并阐明不同药物的抗病毒机理,对于深入理解HIV感染机制和指导抗HIV新药研发具有重大意义。测定了重要的抗血栓药物靶标P2Y1R和P2Y12R的结构,首次发现位于受体分子外表面的全新配体结合位点,颠覆了对于GPCR配体结合模式的传统认知;阐明两种受体与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将极大推动抗血栓新药研发。解析了首个B类GPCR全长蛋白的晶体结构,揭示该受体不同结构域对其活化的协作调控机制,对于全面了解GPCR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成果极大促进了GPCR信号识别、转导和调控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突破性解决,并为相关药物发现提供结构基础。

常超,1983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太赫兹生物学主题首席科学家、太赫兹主题专家。在清华大学工物系先后取得学士学位(2006)和博士学位(2011),曾获“2010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2013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现任军科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前沿交叉中心副主任兼太赫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

长期从事高功率微波等离子体、太赫兹生物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4篇,其中2篇PRL、7篇APL。以第一/二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于《科学出版社》著《高功率微波系统中的击穿物理》。获2017 IEEE NPSS Early Achievement Award,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授予,年度全球唯一获奖人、迄今为止唯一中国学者。获2016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IEEE国际会议APCOPTS、ICOPS的大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TPC),第18届全国等离子体大会组委会主席。IEEE NPSS西安分会主席、IEEE高级会员。IEEE Trans. Plasma Sci. 客座编辑。空间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委会委员。

IEEE早期成就奖颁奖 Receive IEEE Early Achievement Award

相关成果:周期性表面和谐振磁场抑制电子倍增、提高HPM窗击穿阈值的方法和技术

高功率微波(HPM)在科研、民用和国防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HPM源须工作在真空状态,输出窗用于隔离内部真空和外界大气并辐射微波。HPM产生几十亿瓦峰值功率的微波传输至输出窗时,微波强场在窗真空侧触发电子倍增和等离子体雪崩,微波被吸收和反射、传输终止,窗材料击穿破坏。HPM输出窗击穿限制了HPM系统的最大辐射功率,已成为HPM技术进步的瓶颈和国际性挑战。

常超在国际上建立了HPM输出窗二次电子倍增、气体脱附层中等离子体雪崩理论模型,提出了周期性表面和谐振磁场两种抑制电子倍增、提高HPM窗击穿阈值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发明的超高功率容量窗,在几十亿瓦功率HPM实验中,证实可显著提高功率容量达4倍,突破了HPM系统功率容量瓶颈。研究成果获得IEEE NPSS Early Achievement Award等荣誉。

陈嘉庚科学奖是以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科技奖励,其前身为陈嘉庚奖。2003年,中科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以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2010年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又设立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这两个奖都按学科分设6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据悉,10余年来,陈嘉庚科学奖已有30项原创成果,共35位科学家获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则已授予22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