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吴蓓丽: 搞科研 不想止步于实验室

2019-10-14 | 刘思江  王 春 | 来源 《科技日报》2019-10-14 |

“世界上超过40%的西药,都以GPCR(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靶点。GPCR有800余种,而目前结构被破解的只有五十余种。”眼前的吴蓓丽,留着及腰的飘逸长发,身着及膝的清丽短裙,谈到科研时眉头一蹙,严肃的像换了一个人,转而又满眼随性、欢笑恣意。

解锁更多的GPCR结构,探索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研发相关药物,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十二年,今年才刚40岁。她说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赛事是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但很难将她瘦削的身躯与狂野的赛车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一年发表3篇顶级学术期刊论文,7年“解锁”8种与重大疾病药物研发相关的GPCR晶体结构,联合研发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吴蓓丽在自己的科研领域里也“狂野”地前进着,没有赛车的张扬,但同样享受着车手沉浸赛道的赤诚和喜悦。

实验室里初尝科研的喜悦

GPCR是细胞表面蛋白中最重要的一大类,吴蓓丽把它比喻成细胞与外界交流的“信号兵”。解析GPCR的三维结构,揭示“信号兵”对信号的特异性识别机制及信号传导机制,可以为靶向GPCR的药物研发提供线索和依据。

2007年,吴蓓丽与丈夫一起到美国Scripps 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的研究,科研伉俪在同一个实验室开启了各自的GPCR科研课题。

三年后的一个傍晚,吴蓓丽在家中陪伴到美探亲的父母,突然收到丈夫从实验室发来的邮件,内容是三年尝试无果的CXCR4蛋白晶体照片。丈夫说:“你看,你的CXCR4蛋白晶体出来啦!”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吴蓓丽仍不禁双手快速地拍打着桌子,眼角眉梢透着喜悦和光芒,激动地像个孩子。

CXCR4是800余种GPCR中的一种,“世纪杀手”艾滋病的两个“内应”之一。要找到该蛋白质分子与细胞的“勾结”机制,并阻断其“发挥作用”,首先必须破解其三维结构,其中重要一步是制备蛋白的晶体。为此,吴蓓丽三年间做了无数假设与尝试,不断调整各种实验条件,但依然无果。就在看似没有任何成功迹象的焦灼阶段,她勇敢尝试了一个曾认为不太可能的方法,却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结果。

2010年10月,吴蓓丽在Science上成功发表了CXCR4蛋白的三维结构。那一刻的喜悦之情,一如再次感受到了三年前,导师Raymond Stevens教授领导的团队解析出世界上第一个人源GPCR蛋白的晶体结构时,大家在实验室开香槟庆祝的心情。

不过,这一次开香槟的主角是自己。

“炼”出抗艾新药

2011年,吴蓓丽带着解析CXCR4结构的成功经验回到上海药物所,组建了GPCR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并先后收获8种GPCR结构,实现了我国GPCR结构测定的零的突破。其中包括艾滋病病毒的另一“内应”——CCR5。

此前,全球唯一针对CCR5靶点的抗艾药物马拉维诺已经上市,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晰。GPCR的结构解析,揭示了马拉维诺抵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也让科学家们进一步理解了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机制。

今年5月,吴蓓丽与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院士、柳红教授等人,在计算机模拟、化合物合成和药理功能筛选等方面进行合作,最终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成功解析了CCR5的三维结构,并研发出一种新型的CCR5拮抗剂候选药物——塞拉维诺。

据悉塞拉维诺在药效、毒副作用、用药量等多个方面都明显优于马拉维诺。目前,塞拉维诺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此外,2018年5月,吴蓓丽课题组首次测定了神经肽Y受体Y1R分别与两种抑制剂结合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为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不想止步于实验室。”吴蓓丽说,从Scripps 研究所回到上海药物研究所时,就想好了要将所学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治疗疾病和药物开发尽一份薄力。

“享受科研相对纯粹的乐趣”

GPCR三维结构的共同点是7个弹簧一样的螺旋柱,中间围成一个“口袋”空间,通常也认为信号识别就在这个“口袋”内部发生。但在解析抗血栓药物靶标P2Y1R的过程中,吴蓓丽发现,其信号识别发生在分子外表面,并不在传统认知的“口袋”内。“这给了学界一个激励,一切皆有可能。”吴蓓丽说。

吴蓓丽最喜欢的F1赛车手被称为“天才车手”。与“天才车手”对照,吴蓓丽说自己并不是天才,只是多了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和沉心静气的坚持。

“很多人问我,做科研很辛苦吧?其实我并不觉得辛苦,科研是相对纯粹的,不受其他事务所扰,喜怒哀乐都很简单。”当实验按预期获得成功,便感到快乐;如果失败,再去寻找新的路径。没有终点,但有无限可能。


相关新闻

  • 042016.02

    女科学家吴蓓丽:寻找“抗艾”新路径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有一位女研究员在趋化因子受体CCR5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寻找新的抗艾滋病药物打开了大门,她就是吴蓓丽。

  • 252015.12

    吴蓓丽校友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12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9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获此殊荣。清华校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

  • 012018.06

    清华校友吴蓓丽、常超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2018年5月30日下午,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举行。

  • 112020.08
  • 172022.08

    生医药校友吴蓓丽、张强锋荣获2022年第五届普洛麦格生物化学奖

    近日,经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和普洛麦格公司推荐的评审专家委员会秉承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认真细致的评审,确定2022年第五届普洛麦格生物化学奖获得者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员、清华大学张强锋研究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普洛麦格生物化学奖(Promega Award for Biochemistry)”是由Promega公司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携手深度合作,面向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设立的奖项,于2014年共同...

  • 132020.08
  • 172009.02
  • 012009.01

    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成立

    1月14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建立“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合作协 议书签字仪式在北京翠宫饭店举行。

  • 022024.01

    顾秉林:科研院成立历史回顾

    2003年12月11日,清华大学为推动科研创新工作的需要,作出了成立科研院的决定。二十年来,科研院秉承清华大学“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坚守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初心,统筹规划学校科研工作,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弘扬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助力学校科研工作持续不断打开新局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清华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为科研院对学校老领导顾秉林的访谈。...

  • 242022.02

    翟荟:用“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的三层,杨振宁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