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魏志延:努力当下 志存高远

2010-11-25 |

魏志延,1989年至1997年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先后获得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学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科德宝集团工作至今。现任科德宝集团中国区执行领导小组成员,克鲁勃润滑剂中国区董事会成员和负责销售与市场的总经理。

初次见到魏志延,是在2009年清华大学98周年校庆期间,他作为入学20周年的值年校友重返经管学院,与经1989级的几位同学一起参加“启航人生——与学弟学妹话前程”的交流活动。面对在校同学关于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等各方面的问题,他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并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当时,对他讲到的“成功的人往往都努力把当前的事情做好,这种态度决定了他能够走得远,走得成功”印象颇深。一年多后,我们有机会在上海再见,并聆听他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清华:全面成长

清华的八年时光,魏志延认为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无论怎样总结都不足以描述所收获的东西。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塑造自我、全面成长的过程。清华精神、校训通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在课堂授课、讨论问题、批改作业、为人处世、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最终流淌在每一位清华人的血液中。

魏志延在清华生活的一个关键词是“学生工作”。他从大一下学期起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到学生会常务副主席、院团委副书记,研究生时担任研团委书记、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助理。学生工作的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能力,还留下了许多和同学们共同珍视的美好回忆。入学的最初几年受学生规模、资源条件所限,调动组织学生参加马约翰杯比赛面临诸多困难,最终在乙组中能够取得五、六名的成绩,在当年的条件下已属不易;而当临近毕业时经管学院第一次在乙组勇夺马杯时的欢呼庆祝的场面至今历历在目;经管学院著名的“情歌王子”曲家浩(经1987/经硕1992)毕业前的告别演唱会,前后7届的在校同学都参与到了准备工作中,从经费筹集、宣传策划到现场的灯光、音乐、布景、美工都凝聚了大家的心血;1994年院庆十周年,朱镕基院长回校参加活动时的一句话“你们每个人办好一个企业,那么中国的经济就有希望了”激励了多少代清华学子为之奋斗……这些珍贵的回忆,已经成为他与同学重聚时永恒的话题,大家每每谈起,依旧温暖美好而又令人激动。

1994年魏志延本科毕业前,经管学院推出MBA直读试验班。当时他对于MBA的了解仅限于综合性管理人才培养的大致方向,课程就好比管理学教科书的目录,可以学习到企业管理中各个模块的知识。而综合管理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决定报考,并顺利通过。

他认为,本科时以课程学习为主,MBA阶段,更着重以所学所闻丰富充实自己,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针对性地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开阔眼界。因为直读班的同学缺乏实践经验,学院将二年级的课程全部压缩到第一年,二年级时所有同学都奔赴各单位实习,魏志延前往东方电子集团。实习期间,对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有了较深入地了解,并得到了锻炼,后期还参与到徐国华老师负责的东方电子集团发展战略咨询项目中,从深入一线工作到转变角色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从书本理论到与企业实践结合,他从中收获良多。

科德宝:走上职场

MBA毕业前,魏志延从多个录用通知中选择了科德宝集团的管理培训生,从而进入了其下属的子公司克鲁勃润滑剂公司。选择一家当时在中国员工规模不超过十人的企业,一个在国外轮岗两年后才知道做什么具体工作的职位,其实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科德宝是一个至今一百八十年历史,源于德国的跨国性家族企业。科德宝集团很早就认识到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必将成为科德宝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同时集团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必将需要大批优秀的中国管理者和领导者。管理培训生的计划正是为此积蓄力量。在当时,也有其他的跨国公司有海外培训生的项目,但大多是以技术培训为主,很少有以管理为培训的重点。这也充分表现出科德宝集团的企业文化之一:长期导向。魏志延还记得当时面试他的招聘负责人,集团亚太区的首席代表HAAS先生讲道,“我们的企业文化之一是长期导向。 我们在招聘员工时,非常看重他此前换工作的频率。如果一个候选人在一个职位上工作的时间太短,一方面其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会过于短视,另一方面其在以前的工作中学到的东西也会非常有限。”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承诺与信心、对员工发展的长期规划非常吸引他,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1997年,他来到德国开始两年的轮岗培训,在总部的各个职能部门轮岗一遍,在开放的环境与开阔的视野下,对公司的文化、价值观、运营模式、产品特性,乃至整个世界先进管理流程和商业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1999年,他回国后被派往上海,负责克鲁勃润滑剂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的办事处,开拓全国业务。

克鲁勃:快乐工作

当时,克鲁勃中国公司包括魏志延在内一共十人,业务规模非常小。而克鲁勃的润滑剂产品非常高端,只有在相对成熟的工业领域才会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他举例说,“在德国,一辆奔驰或宝马车上有我们60多种产品,但我刚回国的时候,国产车上面基本没有我们的产品。”在艰难的开拓市场阶段,他70%的时间都在外地出差,常常周末回来,拿了秘书放在办公桌上的机票,休息一天又走了。而拜访客户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销售工作是用几十次的失败才能换来一次成功。但他一直保持着快乐工作的状态,这不仅源自于对公司、产品的信心,还在于看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从市场上得到越来越多的积极反馈。作为一个学习积累多年的清华人,最不缺的也是对自己的信心,时刻充满了学以致用的热情与斗志,并享受着这个过程。

经过几年的开拓与积累,克鲁勃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魏志延不仅获得了成就感,还结交了很多朋友。如今,虽然他已经很少直接跑客户,但他与这些朋友从当年谈业务开始,到现在更多讨论行业、企业的发展,彼此交流学习。这种和公司、客户共同成长的经历,对他来说已成为最大的快乐。

回归:突破自我

然而,随着克鲁勃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公司内部管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加上沟通不畅等因素,2004年夏天,魏志延提出辞职。仅仅两个月后,他又选择了回归。如今说起,他笑称自己其实“休了两个月的长假”,而回归却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辞职前的魏志延,就像是一部始终保持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工作的热情与高强度使他无暇思考。两个月的休息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反思,从自身寻找原因,他发现原来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变得清晰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让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发生了一些转变。

首先是全面考虑问题。一个企业、组织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步骤去解决。片面考虑问题、心急解决问题,有时良好的初衷最终无法转化成正面的结果。如何全面分析问题,围绕相关的人、财、物、组织结构等所有因素思考,分阶段解决问题是必须做好的功课。其次是客观理性地对待人和事。他总结,清华人的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责任感很强,进入工作岗位后迫切希望用自己所学的一身本领为公司做出贡献,很容易将目光关注在企业、他人的问题上,忽略了自身还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及企业不断发展提高所需要的时间和条件,这样往往会在组织中产生负面的情绪和影响,对在团队中与同事沟通和合作带来障碍,反而欲速而不达。如果时常反思自己做得不够好、需要提高的部分,学习别人的长处,将自己的潜力转化为对企业真正有价值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赢得团队的尊重与理解。最后是沟通方法。他认为,沟通其实就是明确清楚地表达自己,同时基于换位思考去理解别人,通过沟通达成最大程度的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和团队成员的沟通应当多利用肯定的方式,在肯定的基础上追求不断地持续改进,正向的叠加效应往往会收到意料外的好效果,在企业中营造出团队合作、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

经过两个月的沉淀,在和公司进行了坦诚和深入沟通交流之后,同时出于对克鲁勃理念、产品、宗旨的认同与热爱,他充满信心和热情地选择了回归。这段经历在他看来,是自己十几年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是自己的一次突破,也是最大的收获。从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在实践中成长与领悟,从而具备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进入事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在魏志延和公司管理团队的带领下,克鲁勃中国公司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2008年在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建立工厂,营业额在过去的十年中增长了十五倍,克鲁勃中国的销售额在全球所有子公司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公司总部所在地德国。基于中国在全球市场中不断提高的重要性,公司在2008年对全球进行区域划分时,将中国单独划为一个大区,也是七个大区中唯一以一个国家作为独立大区的。

采访结束了,当看到魏志延在我们事先提供的采访提纲上预先做的一些笔记,列出了他要与我们交流的要点和事例,不由再次想起他说过的“努力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凭借着这样的人生态度,我们相信并期待他走得更远。(乔蓉)

转自 清华经管学院 201011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