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晨兴创投副总裁赖晓凌:不跟风投资新概念

2011-09-09 |

200710月加入晨兴创投的赖晓凌,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9年曾赴欧洲学习考察,回国后创办过一家手机SP公司,于2005年成功实现并购退出。此后,赖晓凌又重返校园,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了MBA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变化和诸如LBS等新功能的出现,造就了许许多多新的商业模式,也成了创业者和投资人们竞相追逐的新宠。然而,在这些看似新潮光鲜的模式背后,究竟有多少真正代表着市场上的实际需求,或许还要经历更长的一段时间检验。

  在晨兴创投副总裁赖晓凌看来,在刚刚起步的移动互联网领域,那些标榜着新概念、新模式的公司和产品大多还过于单薄,无法支撑起一个以刚性需求为基础的巨大的盈利空间,因此在现阶段,他更看好通过“新技术”来更好地满足“老需求”的商业模式。

  换句话说,就让新技术再“贴近地面”飞一会儿吧。

  “7个人”的投资公司

  南方都市报(下称南都):咱们就从最热的小米手机开始说吧。你说那是个很特别的案子,因为在它还处于构想阶段时你就参与了进去。在后期不断讨论和实践的过程中,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赖晓凌:这个案子的确对我来说比较特殊。200910月,大家开始有这样一个想法,12月确定要做什么,我从20102月开始做文件,4月投进去。其实,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知道这件事很难,但我愿意支持这帮有想法的人去做,如果最后做不成也认了。

  至于说担心,首先一个肯定是这个团队到底能不能做硬件,其次如果做硬件,会面临来自供货商方面很大的压力,第三是在现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去做品牌,很容易被认为是“山寨”而看不到创新。但好在小米的整个商业模式,我们也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和创业团队一起探讨出来的,双方已经有了共识,否则把这个想法抛给任何一个VC,恐怕都会被吓到。

  南都:我注意到,晨兴之前投的挺多案子都是雷军(微博)做天使投资人的,比如迅雷、多玩、UCweb.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只跟这些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合作?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VC机构之一,这么多年来,晨兴在操作方式上和其他VC有什么不同?

  赖晓凌:晨兴的做法跟国内大多数VC机构不太一样。我们最早是完全隶属于香港陈氏家族创立的晨兴集团旗下的T MT和生物医疗投资小组,后来独立成立创投公司,包括也吸纳了一些外部投资人进来之后,我们并没有招很多投资经理和分析师,完全是由7个合伙人自己看商业计划书、见创业团队、做投资文件,另外再配少数几个秘书负责会议安排。

  而且,因为这7个合伙人几乎完完全全是从中国本土的创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现在又是做天使轮和A轮的早期投资,所以我们认为,对本土市场的理解能力以及对行业和人脉资源的精耕细作会更重要。毕竟都说早期投资是投人胜过投项目,既然是投人,就不太可能只通过几个P P T、几次见面就决定投与不投。

  市场需求驱动的“反向投资法”

  南都:从最早投资搜狐、携程到后来的第九城市、多玩以及移动互联网上的UCweb、小米科技,晨兴似乎并不热衷于去追逐那些“Copy2China”模式的公司,那么我们的投资思路是什么样的?

  赖晓凌:对,我们不会去跟风那些新概念。这主要也是因为晨兴的投资团队更本土化,我们更关注你的这个模式是否在中国市场上有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其实是根据本土市场所存在的需求和新出现的技术相结合,反向驱动去找项目的,也就避免了去追逐一些特别炫的概念。

  在携程做起来之后,很多人都说要复制“携程模式”,但携程真的有模式吗?它没模式,只不过是把人们平时订机票订酒店时会打的那些电话号码统一成了一个。另一方面,原来订机票酒店都是用DOS系统,员工上岗前先要培训三个月,行业的进入门槛高,很难做整合,但互联网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来的这种商业模式,加上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才看好它。

  南都:但在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上,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一些“Copy2China”模式的公司,且不论其是否在本土市场是否有需求,至少它们的海外原型在那个市场上是代表了有需求的,对吗?我们会因此而在其本土需求尚未明确时就先在方向上做布局吗?

  赖晓凌:我更愿意称那些“Copy2China”的模式是一种新趋势,背后可能有需求也可能没有。我们在做投资时,肯定会参考这些公司,比如L B S的项目,我前前后后看了十来家,但一个也没投,是因为我们认为当手机越来越成为人的一个计算中心,LBS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功能而已,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生意。相反,比如租车、听音乐、买卖二手车,这些是消费者切切实实需要的,结合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就可能像当年的携程一样实现整合。

  现在的确有很多VC机构在移动互联网的整条产业链上做布局,但我们更喜欢边投边想,在整个盘子里找到那几个特别有机会的点,投进去,支持创业公司冒出来。比如当年互联网刚起步时,我们觉得应该有个门户,就投了搜狐,之后要有娱乐,于是投了九城。在投完九城之后,我们又学了很多,觉得应该有一个做游戏周边服务的,就投了多玩。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也是一样。

  “七分钟速配,我搞不定”

  南都:都说早期投资风险高,回报也高,刚才讲了那么多我们认为对的、该做的事,有没有哪一个案子是你所经历的最后失败了的?

  赖晓凌:有。更准确地说,投资那个案子的决策最早并不是我做的,但在我加入晨兴之后,负责过后期的管理。那个创始人是个特别聪明的人,总会有一些特别吸引人的新点子冒出来。他第一次创业时,晨兴就投了他,结果没做起来;第二次创业,我们又投了,还是因为看中了这个人,但当我真正参与到那个案子的后期管理中时发现,这个人总是会在前一件事做了70%-80%的时候就被另一个新点子吸引走了,而且他和其他人也没法很好地合作沟通。

  南都:这些方面的缺憾,的确很难通过一两次见面就完全了解,但如果前期观察的时间太长,好像又容易被其他VC机构抢走案子,你会怎么取舍?

赖晓凌:我会比较谨慎一点。一方面是多留意他身边的亲朋好友以及以前的同事那里的信息,另一方面,晨兴投的每一个案子都不存在着传说中的“7分钟搞定投资人”或者“几个小时搞定投资人”的情况,我们都会跟上几个月再决定。即便在这中间,案子可能会被抢,但这也只能说明彼此没缘分呗。

茶后吐真言:估值,不是唯一标准

  我常常劝身边一些创业的朋友,在有几家VC可以选择的时候,不要单纯因为某一家出价高就选它,或者更严重的,为了多拿钱而去签对赌协议。除了估值之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因素需要去考虑。

  比如,这家VC本身的投资策略是什么样的,它是“广撒网、看谁能长起来”的类型,还是只在几个主要的点上投,其实是会影响到他对你所提供的附加价值高低,或者在你遇到瓶颈、困难时的态度。这些听起来很空的东西,在投资之后的合作中其实是最实在的,必须在投之前都达成共识。

另外,关于对赌。一些VC可能会因为基金生命周期的问题,而在条款里签订什么日期之前要求退出或由创业者赎回股份,这会给本来就已经很难的创业者增加额外的负担。

(丁家乐)

转自 南方都市报 20119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