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昆明办特展现梁思成林徽因的昆明往昔

2015-10-13 | 胡远航 宁梅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5年10月3日 |

10月3日,一场特别的纪念展正在昆明市博物馆展出。193份珍贵史料、443张照片、10余件实物和7万多字的文字说明,展现了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位中国文化守夜者的一生,而他们抗战时期流亡昆明的时光也得以首次全面再现。

为唯一自建住房耗尽积蓄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家人,往西南大后方撤退。从北平、长沙一路走来的梁林夫妇,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先后借住巡津街“止园”、巡津街9号。1938年年底,所租房子被收回,两人又开始在龙泉镇自建住宅。

梁林两人自建的居所,是他们一生唯一为自己设计的居所。“它位于昆明市东北八公里处一个小村边上,风景优美而没有军事目标。邻接一条长堤,堤上长满如古画中那种高大笔直的松树。”

这间朴素的瓦舍耗尽两人所有积蓄,陷入山穷水尽的经济窘境之中。建房中,两人还亲自运料,做木工和泥瓦工。

林徽因在写给美国朋友费慰梅的信中自嘲这幢“农舍其实是简陋不堪的”,“(这所房子)把我们原来就不多的积蓄都耗尽了,使思成处在一种可笑的窘迫之中……以致最后不得不为争取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砖,乃至每一根钉子而奋斗……”

一改再改的“最窘设计”联大穷校舍

在昆期间,林徽因为赚取家用,在西南联大教学。而联大的校舍,也都出自梁思成、林徽因之手。

联大校史记载,1938年,联大初到昆明时处处缺钱,主要靠租借民房、中学、会馆上课。后来当地政府给联大低价划拨了124亩地建校舍,时逢梁思成、林徽因到昆,梅贻琦校长邀请他们为联大设计校舍。

设计方案很快便做了出来,但很快便被否定,原因只有一个——没那么多经费。梁思成夫妇只好一改再改,高楼改成矮楼,矮楼又改成平房,砖墙换成了土墙,青瓦屋顶也统统变成了铁皮和茅草。

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曾回忆说,几乎每改一稿,林都要落一次泪。

年轻航空兵的“名誉家长”

在撤往昆明的途中,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结识几位年轻的航空兵。抵昆后,每逢假日,这些年轻的航空兵便会相约来梁林这里聚会。在他们的毕业典礼上,梁林两人成为这群年轻人的“名誉家长”。

不久,飞行员们开始对日作战,噩耗也陆续传来。

梁从诫在《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中曾写道,“因为这些飞行员的亲人在敌占区,他们阵亡后,私人遗物便寄到我家。每次母亲都要哭一场。”

流亡与执守

相比曾经的富足,梁家在昆明生活环境恶劣了许多。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电话,必须准备一口陶制大水缸用于储存挑来的水。粮食和蔬菜也是问题,只能每天冒着尘土和泥泞跋涉到村里购买。还得躲避日军轰炸。

林徽因在给友人费正清夫妇的信中写道:“我恨不得有一支庞大的秘书队伍,用她们打字机的猛烈敲击声去盖过刺耳的空袭警报……每次空袭过后,我们总会像专家一样略作评论,‘这个炸弹很一般嘛’。之后我们通常会变的异常活跃,好像要把刚刚浪费的时间夺回来。你大概能想象到过去一年我的生活大体内容,日子完全变了模样。我的体重一直在减,作为补偿,我的脾气一直在长,生活无所不能。”

流亡的生活固然清苦,但梁林两人从未放弃对中国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他们恢复营造学社的活动,考察昆明及近郊的真庆观、筇竹寺等古建筑,并奔赴楚雄、大理、丽江一带实地测绘,开启云南“一颗印”调查的先例。

1940年,梁林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资料,同史语所一起离开昆明入川,夫妇两人也就离开昆明,去了宜宾附近的李庄。

林徽因对昆明最后的记忆是1946年2月,她从重庆乘机回到昆明,住北门街唐家花园后。她给在重庆的费慰梅写信说;“我终于又来到昆明!来看看这个天气晴朗、熏风和畅、遍地鲜花、五光十色的城市。”

尽管在昆明仅生活2年,但这对民国传奇夫妇凭借出众的才华与坚定信念,让昆明人记住他们。展览主办方在前言中写道,“回望抗战年代,中国知识份子集体表现出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堪比在前线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军人。梁思成和林徽因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及同仁穷尽毕生精力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站在时代的高点、以新的视野和更深厚的内涵,完成中国文化守夜者的使命”。


相关新闻

  • 302008.03

    “梁思成林徽因励学基金”设立

    3月27日下午,以著名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命名的“梁思成林徽因励学基金”捐赠仪式在我校丙所举行。

  • 282008.03

    “梁思成林徽因励学基金”设立

    3月27日下午,以著名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命名的“梁思成林徽因励学基金”捐赠仪式在我校丙所举行。

  • 232018.11

    汪曾祺:昆明的雨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 232018.11

    汪曾祺:昆明的雨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 102018.12

    深秋昆明之行

    2018年的10月30日,我以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秘书的身份,受邀陪同在北京的五位“90后”老校友,到昆明参加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大建校80周年的庆....

  • 162021.04

    郝吉明:展现绿色技术的力量

    我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向世界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践行承诺的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是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更加绿色的方向转变。我国在绿色低碳领...

  • 022011.12
  • 092015.09
  • 032022.01

    水流云在——汪曾祺的昆明情结

    一般人都喜欢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而汪曾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却不是这几篇,而是描写昆明文林街叫卖声的《职业》。这篇小说很短,不过2000余字,然而汪先生前后写过四次,第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又写了三次才最后定稿,也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小说发表之后,没有太多的反响,编者、读者和评论界都没有予以关注,于是,老先生在《北京晚报》写了篇《〈职业〉自赏》,这对于低调不喜欢张扬自己...

  • 22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