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

2014-12-22 |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 胡木清、黄淑质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是为纪念林徽因诞辰一百十周年首次集成的梁思成、林徽因的影像、手稿珍辑。上编选入梁思成、林徽因的珍贵影像三百六十九幅,中编收入两人的手稿二十一幅,下编则为他们子女纪念父母的文章。该书是由梁思成、林徽因家属特别联合授权的影像公开出版物,首次集成梁、林家族及国内梁、林文档收藏重点单位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清华大学档案馆的诸多珍贵影像、手稿文档,是迄今最为完备的梁、林影像文集,诸多珍贵手稿亦属首次亮相,对研究梁思成、林徽因有重要学术价值。

1922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京景山后街雪池胡同家中

1933年,林徽因在河北正定开元寺

1933年,梁思成测绘河北正定古建筑时在隆兴寺转轮藏殿檐下

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在外考察

林徽因,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与夫婿梁思成将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一起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他们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与奠基人。

林徽因不仅在建筑领域成就非凡,同时具有令人惊叹的文学造诣——她的著述文章别具一格,充满诗意又不失科学严谨;她的散文充满灵性,诗歌更是脍炙人口。她一生执着于对美的追求,对美学理论体系有其深刻的解析,在工艺美术等领域开拓创新,成果卓著。

2014年是林徽因(19041955)诞辰一百十周年纪念。林徽因虽然离世已近六十年,但她那清亮灵秀的形象却不曾淡漠,人们始终牵挂着她,她是一位令人缅怀的人物。

1937年,梁思成一行前往山西五台山寻找佛光寺

1937年,林徽因在五台山佛光寺院内测绘一座经幢

1937年,林徽因在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代佛像群中

1947年,梁思成参与讨论联合国大厦设计方案

从大量的图像与测量手稿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林徽因亮丽的形象,更将看到梁、林两位前辈穿梭于兵匪战乱的荒野,实地测绘几千幢建筑物的身影。工作中的林徽因或攀爬于千年古塔之上,或与被拆去屋顶裸露的大佛相视默语。遗憾的是,照片中的一些重要古建筑、城廓因战火或人为损毁,而成为永久的殇逝。这些照片与测绘图纸、手稿已成中国文物保护的珍贵文献,部分地区的古建筑修缮与复制也依据这些文献得以实现。

林徽因的美丽不应只是传说甚至讹传,她外表看似纤柔秀美,但内心却刚毅有力;她在人前闪烁亮丽,但幕后的角色更为实干,默默奉献;她一生中做了许多实在艰苦的工作,她的成就与不凡来自于平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1941年,林徽因卧病李庄

林徽因和孩子们在一起

故乡(水彩)林徽因作

林徽因给女儿梁再冰的漫画手稿

抗战开始后,梁思成、林徽因在日军占领北平前夕,抛下他们安逸的生活、舒适的四合院,带着林徽因的母亲和一对儿女,几只皮箱,两个铺盖卷,同一批北大、清华的教授们一道,毅然奔向那陌生的西南“大后方”,开始了战时半流亡的生活。

  这与我们此前在一些风花雪月的影视作品中所认识的林徽因大相径庭。不再是吟诗赏画、悠游游历,而是历经艰辛的“逃难”。林徽因在流亡期间染上肺病,损毁了健康,却仍要挣扎着支撑生活。她也坚持在病榻上读书、研究学问,且并不疏于子女的教育。

转自《文汇报》201412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