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梁思成林徽因两次山东之行

2012-02-20 |

19366,他们沿胶济铁路考察,踏遍青山,兴致盎然。

  19379,他们沿胶济铁路流亡,背井离乡,凄凄惶惶。

上世纪50 年代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19366,五位风尘仆仆的行者来到山东。他们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同行者有建筑学家刘敦桢及两位助手。

当时,35,谦谦君子;林32,风华绝代。二人好友、哲学家金岳霖戏称:“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才华过人 应邀赴鲁

  梁思成(1901-1972),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之子,毕业于清华,留学于美国,执教于东北。19311946年返回北平,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毕生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像史》,被誉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

  林徽因(1904-1955),北洋政府高官林长民之女,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著名学者胡适誉为“一代才女”。与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开拓者,获巨大成就。诗人,作家,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等。

  建筑学是他们共同的事业。当年梁思成就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后来他们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930-194515年间,他们对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调查,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他们这次是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之邀,专程来考察古建筑。这是梁思成第二次来山东。第一次是19352,勘察曲阜孔庙。那一次,林徽因因肺结核病复发没有参加。19365,林徽因身体稍有好转,就和梁思成赴河南考察。6月下半月抵达济南。

穿行齐鲁 历尽艰辛

  他们考察的路线是:东到历城、章丘、临淄、益都(今青州市)、潍县(今潍坊市),回济后南下长清、泰安、滋阳(今兖州市)、济宁、邹县(今邹城市)、滕县(今滕州市)11个县。

  此行调查测绘的古建筑有:

  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朗公塔,元、明墓塔30余座,千佛崖唐代造像,涌泉庵等;

  章丘:常道观元代大殿,白云观,清静观元代正殿,文庙金代大成殿,永青寺,民居等;

  临淄:兴国寺遗址,北魏佛像;

  益都:县文庙;

  潍县:县文庙,石佛寺明代大殿;

  长清:灵岩寺千佛殿,辟支塔,慧崇塔及法定塔,宋、元、明历代墓塔140余座;

  泰安:岱庙,泰山上道观等多处;

  滋阳:兴隆寺砖塔,灵应庙大殿,泗水桥等;

  济宁:铁塔寺铁塔,钟楼;

  邹县:法兴寺宋塔,亚圣庙;

  滕县:龙泉寺明塔,兴国寺遗址。

  “他们原计划还要调查益都云门摩崖雕像,云门雕像是隋代雕像的精品。但已破坏得很厉害,同时途中经常有土匪出没、抢劫。益都当局极力劝阻,他们也就只好作罢。”(林洙:《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深山藏古寺。“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林徽因在山东致亲友的信中说,“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林徽因测绘山东历城神通寺墓塔

林徽因测绘山东滋阳(今兖州市)兴隆寺塔

探幽访古 成果丰硕

  在济南长清四门塔,他们发现“塔形制与云冈浮雕所见单层塔极相似,其刹与浮雕塔刹完全相同。塔无建造年代校注,唯造像有东魏武定二年年号(公元544)。揆之形制,或属此时。”(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果然,1972年工作人员大修时,发现塔顶内刻有“大业七年造”字样,确定建造年代为公元611,隋代,与梁思成的考察基本吻合。由此推算,造像比塔早建67年。四门塔距今1401,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梁思成76年前拍摄的四门塔照片中,笔者看到:塔身有裂纹,塔顶覆荒草,四周杂乱不堪,与现在的整洁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透过梁思成的镜头,笔者看到了林徽因“测绘济南神通寺墓塔”的场景:她头戴草帽,身穿短袖,束于腰中,脚踩塔基边缘,手扶塔身测绘,身边碎石遍地,地势凸凹不平,环境十分恶劣。

  新的发现让他们乐此不疲。“泰安岱庙的山门,仍保持方形门洞的古制,恰似宋画《清明上河图》中所见,也是国内的唯一孤例。”(林洙:《梁思成 林徽因与我》)

  “林徽因1936年测绘山东滋阳兴隆寺塔”的留影,尽显优雅之态。这是一张侧身剪影照:拱门之下,她头戴宽沿圆帽,倚墙屈膝而坐,膝上铺着纸笔,正全神贯注地写着什么……

是测绘的数据?还是考察的感受?抑或灵动的诗篇?

诗意千寻 思绪飘飞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情思灵动、文采飞扬的林徽因,向大自然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她在《黄昏过泰山》中写道:

  记得那天

  心同一条长河,

  让黄昏来临,

  月一片挂在胸襟。

  如同这青黛山,

  今天,

  心是孤傲的屏障一面;

  葱郁,

  不忘却晚霞,

  苍莽,

  却听脚下风起,

  来了夜——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她除却心中“孤傲的屏障”,全部的感觉融入这橙色的苍茫。

  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她以诗人的眼光发现:“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河的杀戮。”于是她提出了建筑学上的一个新概念:“建筑意”。

  将建筑学研究注入人文色彩,这是她独特的重要的建树。

  “脚下风起”的她奔波在齐鲁大地上,飘飞的思绪化作一串串美丽的诗行:我卷起一个包袱走,过了一个山坡子松,又走过了一个小庙门在早晨最早的一阵风中。我心里没有埋怨,人或是神;天底下的烦恼,连我的拢总,像已交给谁去……

  这首写于“暑中在山东乡间步行”的诗,标题是:《旅途中》。

“旅途中”,成为此后梁思成、林徽因生活的写照。只不过,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主题不再是“考察”,而是“流亡”。

北平沦陷 举家南迁

  1937729,北平沦陷。一天,梁思成收到“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请他出席会议。日本人已经注意到梁思成的身份和影响。梁思成深知,要想不做汉奸,就必须立即离开北平。

  当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已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迁至长沙,合组新校:长沙临时大学。他们也决定举家南迁。

  当时,梁思成患“脊椎软组织硬化症”,医生为他设计了一副铁架子“穿”在衬衣里面,以支撑脊椎。梁思成对林徽因笑言:“刚开始抗战,就穿上防弹背心了。”

  林徽因身体状况也不佳。医生警告说:肺部有空洞,任何一次感冒或别的什么不慎,都将导致严重后果。但在别无选择的林徽因看来:“警告白警告,我的寿命是由天的了。”

  夫妇二人开始收拾行装。“临行的前夜一直弄到半夜三点半,次早六时由家里出发,我只觉得是硬由北总布胡同扯出来上车拉倒。”(林徽因致沈从文的信)

  193795日凌晨,梁思成夫妇携带两个孩子(8岁的梁再冰和5岁的梁从诫)和孩子的外婆,与清华大学教授金岳霖及另外两位教授走出了自己的住所——北总布胡同三号院大门。

  这儿曾是著名的文化沙龙。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是为“太太的客厅”。(冰心语)

只可惜,这座有着文化记忆的名人故居,2012年春节前的寒风里,被以“维修性拆除”的名义夷为平地。一声叹息,随风飘散…… 

胶济流亡 凄凄惶惶

  话说回头。当时津浦铁路战火纷飞,梁思成一行只好从北平乘火车到天津,稍事休整,从新港搭乘英国商船,向茫茫大海驶去……

  “船到烟台,那里也已战云密布,中日军队正在烟台对峙,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林徽因、梁思成不敢在这里住宿,即刻乘上去潍坊的汽车,在潍坊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乘上了青岛开往济南的第一班火车。”(林杉:《林徽因传》)

  “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年前,他们沿胶济铁路考察,踏遍青山,兴致盎然。一年后,他们沿胶济铁路流亡,背井离乡,凄凄惶惶。

  当时,“胶东半岛也已满目疮痍,火车在胶济线上行驶,不时有日军的飞机从上空呼啸着掠过。每到这时,火车便立刻停下来,拉响警报,男男女女便慌慌地跑下车去。日机飞得很低,几乎可以看到机身上红色的‘太阳’标记。”(林杉:《林徽因传》)

  据1937年《济南大事记》记载:8月大批平津流亡学生、教员抵济。”“822日济南市举行防空警报及灯火管制演习。”战云密布。

  火车就这样走走停停,下午三点钟才到达济南。

  他们下车地点为胶济铁路济南站(经一路原济南铁路分局办公楼)。那时济南有两个火车站:1904年建成的胶济铁路济南站,1911年建成的津浦铁路济南站。坐哪条线的火车在哪个车站乘降。1938,占领济南的日军将前者并入后者。胶济铁路济南站停用。

  当时济南挤满了逃难者,所有旅馆都已爆满。梁思成请山东省教育厅帮忙,总算在大明湖边找到了一家条件不错的旅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们无心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南下!可是,急于南下的他们竟然在济南滞留了两天。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查阅史料得知,当时济南正把长清水灾难民用火车分批“向鲁南遣送。”“911,最后一批灾民被送往兖州收容。”加之平津逃难者云集,旅途滞留,在所难免。

两天后,他们终于从津浦铁路济南站,挤上南下的火车……

(于建勇)

转自《齐鲁晚报》201221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