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王旭:敬畏群体智慧 用未来做现在

2019-06-17 | 文/万宁宁 图/李派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文化创意评论”2019-06-12 |

王旭,清华大学建筑系1996级,SMART度假地产专家委员会秘书长,AIM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发起人,清华校友总会文创专委会副秘书长。

王旭具有丰富的国内外大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项目经验,擅长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度假酒店设计,致力于打造服务于旅游度假地产全生命周期的开发平台。他将SMART系统开发理念运用到北京朝阳区东坝世界城市试验区项目、英皇集团杭州西溪影视文化村项目、三亚海棠湾红树林度假酒店、阿联酋阿布扎比健康产业中心、南京溧水无想艺术季、南京高淳五猖非遗IP文创开发等项目。

王旭接受采访

23年前,王旭因为建筑课上能够“名正言顺”地绘画而迈进建筑领域;如今,他对工作坊式的建筑专业课堂情有独钟,认为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如同创业训练营一般的工作模式,并将这种思维与理念融入工作之中。

先后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他曾在波士顿建筑学院担任授课教师,并在美国大型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带着对于建筑行业的热情和思考,王旭开始在文旅产业深耕细作。

他搭建了SMART度假地产开发智慧平台,首创文旅产业的App Store;他发起AIM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聚集青年才俊共同打造文旅IP,将成千上万个创新的种子带到全国各地,使其在合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连木成林。

越成功,越谦卑。

对于群体智慧的敬畏与文化价值的尊重,是王旭作为行业领跑者的持久动力。

从一门专业到一种思维模式

作为清华大学的王牌专业,建筑学院每年都会吸引一大批高分考生,但是对于王旭而言,建筑专业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绘画。“家里人很多都是医生和老师,父母想让我学习传统的理工科专业,”王旭回忆说,“建筑专业是一个最优选择,既属于理工科,也能够在上课时间画画。”

从本科入学至今,他已经在建筑领域闯荡了20多年。当初因为喜爱绘画学习建筑专业,而现在却对专业学习中练就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模式铭记于心。

“建筑学应当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教育中,建筑专业的教育方式值得被大力推广。”在王旭看来,建筑学不仅包含结构学、建筑史等专业性质是,还涉及逻辑训练、审美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等,而这些正是从事各行业工作时不可或缺的基础素质。

直到今天,王旭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建筑学的上课情形: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图桌,老师不会站在讲台上进行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亲自走到学生身边对作品进行一番点评,学生则会进行反驳;在评图的时候,学生拿着图纸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逻辑,其余的学生和老师都会进行提问和评价。“这是一种更开放、更具交互性的教育方式,十分接近创业训练营的工作模式。”王旭将这种上课方式带到了自己的课堂上,也将这种工作模式践行于自己的创业历程中。

在美国波士顿建筑学院(BostonArchitectural College)教书时,王旭从不企盼自己的学生都能够成为建筑师,“想要成为出人头地的建筑师,一定要有天赋加持,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王旭坦言,“但是我十分确定的是,当学完设计课之后,他们的基础素质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未来能够帮助他们做好任何想要做的事情。”

在建筑专业的学生中,大多数都会在毕业后从事建筑规划设计的工作。但是对于王旭而言,这类工作只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他更喜欢用广义的概念来定义建筑:“广义建筑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一个生态体系。它最后可能不会以一个物理空间或者是物理模型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它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建筑设计功底和设计思维体系。”

于是,在美国大型建筑规划设计所工作几年后,他带着自己的产品化思维和整合碎片化信息的能力,倾心投入到国内文旅产业中,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可能。

SMART:做好文旅产业的AppStore

2007年,王旭从美国回来,他发现,中国的度假地产业正处于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中国有大量擅长盖房子的人,房地产业发展得很好。人们更擅长做硬件,但是没几个人擅长做软件。”王旭觉得,对于大型综合体建筑而言,软件的难度和重要性都远远超出硬件,具体到一家酒店而言,房屋易建,但服务、调性、品牌理念等细节却很难做到位。

为了解决文旅产业中的问题,王旭率先搭建了SMART度假地产开发智慧平台,强调策略(Strategy)、管理(Management)、艺术(Art)、调研(Research)和教育(Training)对于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整个产业生态里的不同元素聚集到一起,以达成同行业协会的合作。

他喜欢用智能手机应用商店的概念来阐释SMART平台的意义——

从按键手机发展到智能手机,手机外形已经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屏幕背后却隐藏着更多奥秘。对于一部手机而言,如果没有软件可用,那手机就没有任何用处。“SMART平台就是文旅产业中的App Store,聚合前沿智慧,引入创新业态,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王旭看来,文旅产业的发展应当更加关注内容、关注人。

“如果想要找一位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不要找我;如果想找1000个优秀的设计师、艺术家或文创者提供最优秀的设计,SMART是唯一可选的平台。”王旭这样定义SMART平台的独特价值。

如果把文旅产业比作一条赛道,王旭就是这条赛道上的领跑者,而他所要突破的阻力则是最大的。他是一名赛道开拓者,也是一名市场培育者。

在过往的十几年时间里,他花费了90%的时间来教育这个行业。他觉得,理念转变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于是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地让开发商意识到,文旅地产和传统地产的最大差异在于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是不同的,“拿地-融资-盖房-销售”的模式在文旅产业中是行不通的。

对于王旭所从事的工作,很多人心有不解。“很多人都会劝我去做一些容易赚钱的事情,在现阶段为房地产开放商做建筑设计,赚取设计费,等市场发育得差不多了再去做软件。”嘈杂的声音并没有动摇王旭心中的信念,他觉得,这个问题就像是关于高科技企业研发芯片的讨论一样,“如果决定去做,那这注定会是一件苦活儿、累活儿,成本投入多且短时间内没有经济效益;如果不去做,那就永远不会在市场成熟的时候准确地抓住机遇,因为任何企业都无法轻易实现从组装手机到生产芯片的跨越。”

在王旭看来,市场是需要被培育、被引领的,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要踏踏实实创造机会。

AIM:用群体智慧激发文旅内动力

“文旅产业不是复制性的工作,对成功案例进行倒推是没有用的。”王旭觉得,文旅产业距离拍电影更近,距离盖房子更远,只有以制片人的心态去工作才更容易成功,因为人们对于度假场所的故事设计和场景消费体验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仅靠民宿和景点是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

关于做好文旅项目的秘诀,王旭给出了他的答案——“用未来做现在”。在他眼中,目前国内文旅产业的多数人是在“用过去做现在”,妄图复制成功,但是没有时效性的创意是没有独特性的,任何一个成功的文旅项目都不是通过复制得来的,差异化、唯一性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第二”永远都不会被人知道。只有向内求,深挖自有文化的内涵与特性,才能将其打造成独一无二的符号。

为了让文旅地产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王旭和他的团队提出了IP、人才、内容和社群的四步升级方法论,但这四种要素则是传统文旅企业所欠缺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旭在2010年发起组织了AIM国际建筑设计竞赛,涵盖建筑、规划、乡创、文创、非遗、民宿、大地艺术、喜剧、自然博物等多个品类,几乎涉足所有创新领域,在闭环的文旅产业中聚集了大量优秀创新人才。

谈及创办AIM竞赛的初衷,王旭说:“如果要为一个小镇打造IP,那么单个创意的好与坏是无法评判的,需要有大量的优质人才共同思考这个问题。”他借用了算力的概念,希望用竞赛的方式得到千里挑一的创意。“当有一千个团队共同参赛的时候,最优秀的想法往往会超出我自己的预期。”王旭说。

今年,王旭带领团队在南京溧水区举办了无想艺术季活动,主题是“无想而为”,吸引了国内外1000多名艺术家慕名而来。他们踏遍了无想山的每一寸土地,几乎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针对无想山的旅游环线设计提交了700余份作品。“他们一同引发了用公共艺术激活无想山的巨大反应堆。”王旭对这些创意设计赞不绝口,在他看来,群体智慧是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

“对群体智慧保持敬畏,用群体智慧解决问题”已经成为王旭对待文旅产业的态度。接触了大量创意人才之后,王旭变得更加谦卑,他越发感受到大家在文旅产业保持着旺盛的求生欲与求知欲,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闪光点。王旭觉得,AIM竞赛集结的每一位创意人才都是一颗创新的种子,而他的使命则是要将这些种子带到全国各地,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连木成林。

一场关于美的修行

当王旭还是一名建筑设计师时,他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硬件设施将空间变美,为大家提供功能型服务;作为一名文旅产业的管理者,他要将硬件和软件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大家有更好的消费体验。不论身份如何变化,王旭始终都是在追求生命中的美。

为大家创造美、让大家感受美,是王旭在文旅产业辛勤耕耘的原动力。

在王旭看来,教育是培养创意人才的根本路径。“我们的父辈大多都是一个工作干一辈子,我们这一代可能会有2-3次职业生涯的转型,而我们的下一代则会面临更加频繁的变化。”王旭觉得,我们已经逐渐步入一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对于固有知识的掌握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快速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和协调管理等能力则变得更加重要,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未来的孩子掌握这些基本素质。

“文旅业是‘坏孩子’的天空。”传统教育总是要求我们在考试中回答正确答案,但坏孩子却总是“反着来”,他们天生叛逆、有想法,喜欢不按常理出牌并且十分坚持自己的观点。根据王旭的观察,文旅产业中的成功人士大多都是“坏孩子”,因为他们拥有特立独行的差异化思维。基于这样的思考,王旭开始在未来教育的领域进行摸索。

王旭觉得,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文创是进行价值转化的一种媒介,将某一地区的文化转化为可以被大众认知、理解和传播的文化。“就像我们常说的‘缺钙’现象,很多人缺钙并不是因为钙的摄入不够,而是吸收能力较弱。”王旭解释道。

对于文创转化而言,变现难是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方面,文创人才对于文创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设计主要流于形式,缺乏讲故事的能力,无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升级还需要一段时间,只有在市场成熟之后,消费者才会逐渐抛弃解决温饱的思维,开始关注精神消费。

但王旭依然对此抱有十足的信心:“正是因为这个粗糙的市场,才大有可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