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陈达、朱凤蓉学长看望何东昌同志

2004-10-18 |
陈达、朱凤蓉学长看望何东昌同志

陈达、朱凤蓉学长看望何东昌同志
作 者:图/文 钱锡康 发布日期:2004-10-18

图为朱凤蓉少将与何东昌同志亲切交谈

2004年10月16日上午,我校邀请来校参加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0周年系列活动的工物系两位校友陈达(63)、朱凤蓉(66),前往何东昌同志住处,看望了当年学校党委副书记、工物系系主任何东昌同志。

陈达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学长毕业后毅然奔赴大西北,投身国防战线,从事核武器的试验工作,一干就是30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取样队第一组组长,被喻为采摘第一朵蘑菇云的清华人。陈达学长现执教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朱凤蓉少将,朱将军毕业后几十年来一直在基地从事试验诊断技术研究工作,他和丈夫张利兴(1965届工物系)目前都是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是一对将军夫妻。

何东昌同志得知两位学生的到来,十分高兴。他腰椎有病,行动不便,可这天,一人独自从楼上走下来了。相隔几十年,师生相见,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陈达学长说: “记得当年我们在做实验时,您亲自来实验室看我们。给我们很大鼓励。”朱凤蓉学长说: “我曾在九十周年校庆大会发言中讲到系领导对我们说的一段话, ‘工物系的同学是全国各地的佼佼者,都有着远大的理想,要当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式的科学家,但我特别要告诉大家,工物系所从事的事业,要随时准备献身,要默默无闻地干一辈子’,这话就是您对我们说的,老师的教育,学生终生难忘。”

陈达学长说: “清华为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参加核武器试验的高校毕业生很大部分是清华的,西北核试验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都有上百个清华学生。” “毛主席曾说过,我们要搞一点原子弹。指的是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技术储备。发展核技术,就要有一大批人才。” “未来20年能源从哪里来,国家积极发展核能,几乎每年要上一个大核电站,需要大量核技术人员从哪里来,现在很多学校核专业都萎缩了,唯独清华还在发展。”朱凤蓉学长说: “清华的国防意识非常强,从历史到现在,始终如此,对国防科研也很重视。” “学校搞定向生是一个很大的创新。”

工物系原系主任金兆熊(63届工物系)同志说: “工物系文革前毕业生2060人,为国家核事业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工物系出了11位院士,10位将军。在人才培养上应很好继承以往的好传统,对国家核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何东昌同志说: “我校很多国防新专业都是在1958年前后搞起来的。钱三强曾对我说,我国是大国,钚弹、铀弹都得搞。” “我们反应堆的水平不比MIT弱。工物系必须要有核,但不限于核。能源要搞,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何东昌同志说, “这次你们来,可以和学生们讲讲当年搞核试验艰苦奋斗的情况。现在的学风问题一定要注意,学习要刻苦自觉。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人员,那时没有一个外国校长不夸我们中国留学生的。”

图为陈达、朱凤蓉学长与何东昌夫妇合影


附 件:


相关新闻

  • 252016.07

    陈达:从核武器到核医学

    陈达说:“对于得失,个人不应看得太重计较太多。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合理,人类还没有发明功德天平,能准确衡量出某人的功劳占百分之几。合理是相对的。”

  • 292014.01
  • 302021.08

    张利兴、朱凤蓉:马兰花,马兰花……

    多年以后,当空中升腾的蘑菇烟云早已散尽,平沙莽莽定格为书架上的照片,张利兴挽着妻子朱凤蓉,回到了上海。17岁离开家乡,归来已是两鬓风霜。1966年10月,一列闷罐车从北京出发,载着清华大学毕业生张利兴和几百位青年,向远方驶去。终点在哪里?张利兴并不确切知道。只知道,那是天山深处,一个地图上找寻不到的地方——马兰。两年后,朱凤蓉从清华大学毕业,也来到这里。从此,他们在戈壁滩扎下根,成为新中国“两弹一星”...

  • 252016.07

    著名核科学家陈达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驻疆某基地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7月2....

  • 302008.03

    “何东昌奖学励学基金”设立

    3月27下午,“何东昌奖学励学基金”协议签字仪式在我校丙所举行。

  • 282008.03

    “何东昌奖学励学基金”设立

    3月27下午,“何东昌奖学励学基金”协议签字仪式在我校丙所举行。

  • 202024.02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

    陈达(1937—2016),江苏南通人。核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1963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2001年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创办“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主编《应用中子物理学》等。

  • 242020.08

    何东昌奖学励学基金

    2008年,为鼓励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出资设立,并吸纳工程物理系教职工和系友以及社会各界捐款。基金“留本发息”,用于奖励品德优良、学习勤奋的工程物理系在校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的工程物理系在校生。

  • 162023.06

    纪念何东昌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教育家,教育部原党组书记、部长,清华大学老领导何东昌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要内容,6月12日下午,清华大学在主楼接待厅召开纪念何东昌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缅怀他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学习继承他的精神风范,激励全校师生员工锐意进取、团结奋斗,努力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

  • 192020.01

    山东校友会看望百岁学长张达干

    1月18日上午,山东省清华大学校友会吕正华副会长、卢永生秘书长一行,看望百岁校友张达干老学长。 张达干老学长1920年1月出生,1936年进入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