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九旬杨绛含泪增补家事感人至深

2007-03-27 |
九旬杨绛含泪增补家事感人至深

九旬杨绛含泪增补家事感人至深
作 者: 发布日期:2007-03-27

记者 桂杰  

由早年移居台湾后定居纽约的历史学家汤晏所写的传记《一代才子钱钟书》,其简体本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记者了解到,九旬高龄的杨绛亲自对初版本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删改和补充。

  写钱钟书传不好下笔

  作者汤晏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接触钱钟书的作品并成为“钱迷”。上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和钱钟书相识后,与钱钟书、杨绛夫妇通信联系20多年,搜集了大量有关钱钟书的资料,其浸淫之深、查证之详、用功之勤,使该书成为目前最详尽的一部钱钟书传。

  汤晏表示,写钱钟书传不好下笔。其一,钱钟书很少谈他自己,像福克纳一样对自己的私人生活守口如瓶。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人难得一见。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书中更有记载:“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一生没有留下自传,认为自传都是别传,不真实,因此谈论自己的文字也极少。

  其二,钱钟书出版的书照西洋标准不算多,算不上“著作等身”,但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思想敏锐,尤好讽世,所以有些话虽然他说得平淡无奇,但却发人深省。

  但是,汤晏又认同学者胡适的观点“传记文学写得好,必须能够没有忌讳,忌讳太多了,顾虑太多,就没有法子写可靠的生动的传记了。”

  汤晏在自序中表示,他在写作钱钟书传记的时候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名相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 li,1804—1881)的话为鉴诫。迪斯雷利曾叫人多读历史,少读传记,他说传记大多虚实参半——不是夸大,就是失实,过犹不及。因此,“我写这部传记是本着两个原则:取材严谨,行文简洁。”

  杨绛婉拒为此书写序

  据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介绍,《一代才子钱钟书》最早在台北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时候,原名为《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作者在该书的撰写过程中,曾与钱钟书本人通过信,更曾多次致信杨绛,希望杨绛能为该书作序。

  2001年10月28日,杨绛先生回信,对汤晏的写作给予了肯定,称赞他“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不惮其烦地老远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杨绛对作者的认真精神表示佩服,但是,她以“未能从头至尾细读原稿,对于您所采用的某些资料是否可靠,我不知道”为由,婉拒了写序之请。

  2005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简体本,更名为《一代才子钱钟书》。李伟国告诉记者,初版刚面世时,他有机会拜访了杨绛。那是一栋位于北京西城区三里河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式住宅,家中的陈设简朴而温馨,充溢着书香。当时95岁的杨绛,清爽、矫健,记忆清晰、谈吐高雅。杨绛边翻书边说:“书印得很好,照片比别的书清晰。有些事不确切。如说钱钟书骄傲,不愿意留清华云云,是某些人捏造的。说清华学生时髦,也不对。上海学生有上海学生的时髦,苏州学生有苏州学生的时髦,燕京学生时髦,清华学生朴实,什么衣服都可以穿。这部书我要读一遍,改一改再重印。”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出版的研究钱钟书的著作,主要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吴泰昌所著的《我认识的钱钟书》,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子谦著《论钱钟书》。

  杨绛曾表示:“写‘认识的’或是‘论’,是他们的角度,‘传’就不同了。”她说:“现在写钱钟书的人很多,这是一个热门题材。汤先生过去只是来信问问题,我一一回答,邮票贴了不少,现在要全部看一遍才能重印。”

  精心修改补充不少珍闻

  过了一段时间,根据杨绛的批注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见,校订稿很快整理出来了。如《一代才子钱钟书》初版书中原有:“可是杨绛初到清华觉得清华女生很洋气,但她很快就适应了。”此段被删,因为杨绛认为这不是事实。

  此外书中还说到钱与杨订婚后,杨回清华上学,钱则仍留在南方,在光华大学教书,“但他有出国留学的打算”。杨绛将最后一句话改为“因为他打算投考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必须有教学两年的资格”,更为具体。而对书中有关钱钟书对冯友兰的批评,说“冯不应该出卖朋友”,又说“冯友兰捏造事实,坑人使妻小俱死,冯现在北大人人嗤之以鼻”,这些话也都被一一删去。对于这些删改,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认为:“凡大家都是宽厚的。”

  而书中第十五章叙述钱、杨的女儿钱瑗病逝、钱钟书正缠绵病榻、二老饱受打击的情形,杨绛含泪做了精心修改,十分感人。

  杨绛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此书补充了不少珍闻。如书中叙述钱、杨举行结婚典礼的情形。“那天宾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来吃喜酒时,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衣纯白而麻织,似吊丧,所以在场宾客都觉得诧异。可是杨绛知道,三姑母已多年不置新衣,七八年前很帅的服装已经不入时了。”三姑母固然特异,新人却很是通达。

  又如在叙钱、杨热恋中,钱父擅自拆阅杨绛的信,并直接写了一封信给杨绛,郑重其事地把儿子托付给她之事,杨绛作了一大段补充。

  此外,在叙述杨绛的小妹杨必“文革”中自杀身亡一事的时候,杨绛在注释中郑重地加上了这样几句话:“杨必‘清队’时去世,有自杀之嫌。据她姐姐来信,说杨必遗体由红卫兵交法医解剖,鉴定死于急性心衰竭。”

  但也有评论指出,《一代才子钱钟书》一书也有遗憾之处,如钱、杨夫妇如何躲过“反右”之劫,该书不着一字。毕竟,在这一关键时段,传主的行藏颇值咀嚼。而杨绛在《我们仨》中也仅以“不爱起哄”匆匆带过。这对读者来说,是完整了解传主一生的重要一段。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附 件:


相关新闻

  • 122016.12

    杨绛先生回家纪事

    杨绛先生遗嘱执行人之一吴学昭,记录了杨绛先生“回家”之前,生命最后一段时光鲜为人知的内容,非常珍贵。

  • 142016.03

    杨绛与《将饮茶》

    《将饮茶》是杨绛的一本经典散文集。这本散文集收录了杨绛对父亲,对姑姑,对从前生活的回忆。

  • 142016.12

    智者杨绛 仁者杨绛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深情追忆与杨绛先生交往点滴:在我心中,杨绛先生既是智者,也是仁者。

  • 252017.05

    我为杨绛先生拍照

    能为杨绛先生拍照留影,是我十分荣幸的事。杨绛先生关心清华的发展,在学校设有奖学金。我当时正在教育基金会从事项目宣传工作,因为工作关系,凡是与先生捐款项....

  • 022013.03

    剧艺社为九旬老哥祝寿——胡小吉

    10月12日,我们聚集在徐应潮和傅yi夫妇家,为在京的五位九旬老哥祝寿。到会的共17人(包括陪同的三位老伴和一位子女),济济一堂,十分热闹。小西(傅....

  • 172016.03

    杨绛指导董衡巽的翻译

    杨绛的谈话给董衡巽上了一堂端正态度的启蒙课。此后,经过几十年的训练,董衡巽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翻译家、美国文学专家。

  • 172016.10

    “杨绛原是数一数二的戏剧家”

    杨绛先生曾创作了四部剧作:《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风絮》。前两部是她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喜剧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著名剧作家柯灵称其为迄上世....

  • 262017.05

    杨绛:最美大先生

    “杨绛先生生前对身后所有重要事项,已一一安排妥帖;与众不同的是,讣告居然经杨先生本人看过……那种向死而生的坦然,对身后事安排考虑的睿智、周到、理性,使....

  • 312016.05

    杨绛先生的温度

    杨先生走了,但是她的睿智、幽默、坚忍、倔强……还有她的温度,将永远萦绕在我们心中。

  • 242016.03

    杨绛先生的梦

    亲人离开快二十年了,杨先生独自留下打扫战场,凭着她的倔强和坚忍,一点一点地实现亲人未竟的心愿,也为世上的读书人留下一个又一个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