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先龙:另类导弹工程师

2008-03-24 |

  大校军衔,托起一张面黄肌瘦的脸庞;长长的眼袋极其“张扬”,让原本就小的双眼显得更小;遇到问题紧锁双眉,寡言少语,但提起导弹,双目放光,口若悬河。

  此人就是我国靶弹事业的开拓者、海军舰载导弹专家、某试验基地高级工程师——张先龙。

  “国内没先例,我们为何不尝试?”

  197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张先龙,来到生产导弹的某工厂跟踪学习。

  某型导弹出现一个故障,导弹设计人员和有关专家束手无策,一直在现场当“学生”的张先龙指着一个继电器说:“设计有错误,问题就在这里!”

  这怎么可能!然而,事实证明了张先龙的判断。

  导弹专家们轰动了: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不仅能看懂图纸,还能指出设计错误,奇人!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军第一代空舰型导弹研制刚起步,承担导弹试验急需的空测系统研制任务的某研究所就遇到了难题:论证多年的地标法方案因技术过于繁琐、人力物力投入巨大、测量精度难以达标,多次提交评审均未通过。

  试验难以为继,大家想到了张先龙。

  张先龙来了,他建议彻底颠覆课题组多年苦心研究的“地标法”,采用全新的方案——“空测法”。

  这一方法的核心是航空“惯导”。课题组提出:“航空‘惯导’,国内无此类装备,国际上也刚刚起步。未知数太多,风险太大!”

  “国内没先例,我们为何不尝试?”张先龙设计了一套独具匠心的全新方案,一下子征服了课题组,并很快就通过了专家评审。

  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资料借鉴,张先龙和有关技术人员一起,历经3年的攻关,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航空惯导系统,填补了我国武器试验机载测量设备的空白。

  借助航空惯导这一重大成果的帮助,国产第一代空舰导弹研制试验顺利进行。

  考虑到自己半路“杀”进,又全盘推翻了原定的方案,为了不让辛苦多年的同事们为难,张先龙借口妻子病重,在项目验收的最后阶段,悄然退出了课题组。

  不久,项目通过验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但作为项目的真正奠基者、核心技术掌控人,张先龙却榜上无名。

  消息传开,战友们纷纷为张先龙鸣不平,张先龙却付之一笑:“导弹装备部队比什么都重要。”

  “靶弹要是误击舰艇,我第一个去坐牢。”

  某新型舰空导弹,先后成功地拦截了拖靶、靶机、浮靶等高低空目标。在最后的检验项目——拦截低空飞行的小目标时,海军找不到可以模拟“敌方”的低空飞行靶弹。

  研制靶弹是一项十分危险的活儿,外国研制此类靶弹,就曾发生意外:靶弹将试验舰艇击穿,造成不小的伤亡。

  有鉴于靶弹的高风险,没有科研单位愿意承担这个项目。

  难题面前,张先龙受命研制新型低空靶弹。有人警告他:千万不要接个“烫手山芋”!

  张先龙坦言:“靶弹要是误击舰艇,我第一个去坐牢!”他义无反顾:“我不能因为怕坐牢,就停止这项事业!”

  研制一型导弹,至少得100多人。张先龙的课题组却不足十人。人手少,时间紧,让张先龙忙得连洗澡的时间都没有

  恰在此时,上级组织的高工续评工作开始了。

  醉心于靶弹的研制,张先龙填写续任述职表时,只匆匆写了几行字就上交了。就这样,张先龙的“无科研成果、无学术论文、无立功受奖”的“三无”材料摆到考评小组的桌面,不知内情的考评小组决定:取消张先龙高级工程师资格。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枚靶弹试飞,30秒后,靶弹一头扎进了大海。

  第二枚发射,还是30秒,靶弹魂归大海!

  第三发,结果依旧!

  一时间,风言风语直往耳朵里灌:“张先龙搞点小把戏还行,搞全系统他吃不开!”有人甚至提出让张先龙转业。

  吃力不讨好,张先龙感到“骨头都凉透了”!

  望着身心憔悴的丈夫,妻子流泪了:“放弃吧!不要难为自己了!”

  放弃,张先龙也想过。但最终他还是决定坚持:“靶弹是我的儿子,我看到儿子在向我招手,我放不下!”

  重新振作起来的张先龙,就像刚淬过火的刀刃,愈发显得锋利无比,锐不可当。

  “嗖!”第四发靶弹成功点火升空,爬高、平飞、直扑新型舰艇。

  “成功了!成功了!”发射现场沸腾了,张先龙和课题组紧紧地抱成一团,泣不成声。

  新型靶弹填补了国内低空靶弹空白,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不习惯‘当官’,我喜欢搞些实实在在的研究。”

  学而优则仕,张先龙却是个“另类”。

  早在1993年夏,张先龙找到导弹研究所所长,请求辞去研究室主任的职务。

  所长大惑不解:“几个室主任中,最老的52岁,就你最年轻,刚42……”

  张先龙坦言:“我不习惯‘当官’,我喜欢搞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很多人一当上领导,原来学的技术都丢了,太可惜了!”

  张先龙自主研发了某系统,使用十年,依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关院士看过后赞不绝口,声称“完全有实力冲击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奖”在招手,单位领导兴奋不己,主张报奖。

  报奖需要准备各类评审材料、参加答辩,张先龙嫌全过程耗时太多,他拒绝报奖:“太浪费时间!有报奖的时间,我可以再搞一个新项目!”

  宁静致远。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正因为心无旁骛,张先龙才能走得比别人更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8321日)

相关新闻

  • 182017.09

    管德:“我是气动弹性专业工程师”

    我不是科学家,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我不敢谈什么科学理论成就,我的目标是尽力把工程实际中的飞机设计工作做好。——管德

  • 022018.07

    青年工程师代表赵美玲:选择吃苦就是选择收获

    作为能源建设领域的一线员工,参加团十八大的代表赵美玲感受到新时代青年工程师满满的成就感与荣誉感。

  • 162009.06
  • 262009.05
  • 232022.09

    音乐算法工程师郭倚辰:用代码“演奏”美妙乐章

    “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味,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美……”吃完午饭,郭倚辰(2010级本、2014级博,精仪)照例来到排练室,架子鼓、吉他、电子琴和贝斯已经就位。“午休”乐队的合奏摇滚又复古,主唱郭倚辰随着节奏摇晃身体,白色上衣被束进黑色牛仔裤里,搭配一双纯白帆布鞋,外在休闲风的她下一秒唱出复古动听的歌声,为演出注入“灵魂”。在很多人眼中,郭倚辰是把爱好和工作完美融合的模范。作为一名音乐算法工程师,她的指尖在...

  • 312024.01

    国家工程师薛峰与他建的“好房子”

    1月,中建集团中国建筑大师薛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校友)每周都要来到门头沟沿河口村,检查洪水灾后异地安置房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提出细致的设计意见,这里离北京城区大概有2个小时的车程。7月底,门头沟区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沿河口村的96户村民的房子被冲毁,将近200位村民都等待着入住新家。从11月底开始,在被冲毁的村子旁,围绕近30棵天然的核桃树,一片诗画乡村开始建造。这将是一个新的建筑奇迹——从启动到完工...

  • 312024.01

    矢志创新,勇攀工程科技高峰︱走近“国家工程师奖”获得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广大工程师胸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重大工程、铸就大国重器作出了突出贡献。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景来...

  • 162018.04

    物理系校友赵鑫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杰出青年制造工程师奖”

    4月3日,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s, SME)公布了2018年“杰出青年制造工程师奖”....

  • 072023.02

    邢奕︱“老师堆里的工程师”,让他主业副业一把抓

    “只需照射5秒即可完成消杀,病毒灭活效率可达99.9%以上。”近日,在北京怀柔北科绿色环境创新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邢奕(清华大学1994级环境)向《中国科学报》介绍了他参与研发的一项“副业”成果——高能脉冲紫外线消毒设备。自2003年加入北京科技大学以来,邢奕主要从事工业烟气治理的研究。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密相塔半干脱硫技术,能够解决炼钢过程中...

  • 202024.02

    国家卓越工程师王仁坤:与时代同行,勇攀水电“珠峰”

    1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此召开。81名个人和50个团队接受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闪耀的奖章,见证大国重器创新争先的时代篇章。在首次表彰中,中国电建所属成都院王仁坤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回忆起进京领奖的情景,王仁坤无比激动和振奋,“这是对我们千千万万工程师的肯定和礼赞。”“荣誉不只属于个人,归根于成都院和无数水电建设者,更离不开这个伟大的时代。”王仁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