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刘伟:国际技术转移的践行者

2008-04-07 |

访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获得者刘伟博士

董映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国际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促进国际技术转移来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在我国的国际技术转移行业中,已经拥有一批专业机构和高级管理人才。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及其在这里工作的刘伟博士就是其中的一员。

  328,“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刘伟荣获先进个人称号。该奖经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推荐,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为在全国技术市场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设立的权威奖项。

  几经辗转,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专业从事对俄技术转移工作的刘伟博士。

  刘伟1988年考入清华大学后,被教育部选送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加里宁工学院学习。她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本科、硕士博士,1998年回国后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从事科研工作。2002年底她决定放弃科研工作,到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从事独联体国家的技术引进与转化工作。一位留学10年,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博士,为何选择了从事国际技术转移这个职业?

  国际技术转移是新事物

  刘伟微笑着回答说:“从做出这一决定的那一天起,就不断有人问我,我也在心里无数次问过自己,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专业却转而做管理?”

  刘伟回忆道,回国前自己对国内的科研体系、机制了解甚少,在清华大学精仪系工作了3年多,一是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二是希望发挥自己的专业和语言优势;三是国内大力提倡技术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出现了国际技术转移这个朝阳产业。

  刘伟说,国际技术转移的本质是高层次地发掘和整合境内外资源,通过组织运作,促进技术与资本间的有机互动。对中国企业而言,我们的宗旨是帮助企业获得有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而对清华大学而言,开展技术转移工作能有效补充学校科研成果的不足,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带动相关学科的建设,提升学校的海外知名度。

  刘伟认为,技术转移,尤其是国际技术转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要做好这样的工作,必须懂技术,在国内、外有广泛的渠道,熟悉国际商务运作,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国际技术转移是技术转移中难度最大的,永远充满挑战,永远没有止境;当初放弃做科研,投身于这个事业,默默无闻许多年,至今无怨无悔;个人对职业的钟情,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科技的国际化融合,使自己对国际技术转移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

  在采访中,刘伟深有感触地说:“自己之所以能够称心如意地在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一个非常敬业的团队。”她介绍说,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是学校的职能部门,正式成立于2001618,同年9月被国家经贸委和教育部联合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为配合学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需要,它的主要职能定位是理论研究、技术转移、咨询服务和人才交流。中心成立至今,已经拥有一批非常出色的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工作人员善于开拓创新,敬业精神很强。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幸见到了刘伟的同事、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曹建国博士。刘伟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对俄合作才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这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中,业务骨干都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同时有着在国外留学和工作的经历。曹建国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911995年被教育部公派赴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博士,从1996年开始一直专业从事对俄技术引进工作。

  曹建国认为,自己领导的这个团队对俄罗斯技术转移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中心核心团队的留学背景,使其非常熟悉俄罗斯的科研体制,也就是说了解从业规则;对俄罗斯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的现状、分布以及发展趋势了如指掌,因此做到了知己知彼;在俄罗斯的科技界和政企界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就能事半功倍;在合作过程中能充分考虑两国文化的差异、民族行为与思维习惯的不同,保证了沟通的顺畅。

  中俄技术转移前景广阔

  刘伟介绍说,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对俄合作应该是“由来已久”了,早在中心正式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也正是在所获得经验的基础上才有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诞生。在这里“对俄合作”不仅仅是指俄罗斯,还覆盖了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在内的其他独联体国家。

  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凭借专业的服务和诚信度,经过7年多的不懈努力,在中俄技术转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搭建起了高效运作的技术转移网络,与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数十家研究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成功完成了激光采血仪硅橡胶生产技术超低剂量X线人体安检系统等项目的技术转移,为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储备行业共性技术做出了贡献。

  从长远来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中自主创新的一条捷径,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国际技术引进,尤其是独联体国家的技术转移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国际技术转移符合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中心依托清华大学强大的研发实力,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而是在引进消化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其次,俄罗斯科研自成体系,学术思想独特,是举世公认的原创技术发祥地,有着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应用技术储备,尤其是军转民项目大有潜力可挖。第三,中、俄两国在科技合作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民族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国际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通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同时,前苏联解体对其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匮乏,产业化能力低下。因此,中国的资本与俄罗斯的技术嫁接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曹建国肯定地说,目前中俄两国之间科技合作仍处于最佳时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时代赋予的机遇是转瞬即逝的,必须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另一个层面上看,上述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技术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商品,具有强烈的时效性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会全部或部分丧失其先进性和潜在的市场价值;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欧美、日、韩等其他国家也在大力推进针对俄罗斯的技术转移工作;俄罗斯经济开始复苏,大国意识觉醒,从事技术转移的难度与代价也会不断增加。

  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

  刘伟说,多年来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快乐就是做成了一些重大技术的转移,这种成就感带来的快乐难以形容。她自豪地谈到了中心完成的一项技术转移典型案例———“超低剂量X线人体安检技术

  2004年初中心与俄罗斯核物理研究所开始接触,探讨医用X光机项目,20054月第一次论证该项目的可行性时,清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对该技术在安检领域的应用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同时,因其一直从事安检产品的生产,有强大的研发、产业化及市场开拓能力,中心经过反复调研,认定同方威视是最理想的合作对象。针对这样好的机会,中心及时督促和协助同方威视作技术和市场的调研工作,200510月中心组织同方威视的专家考察了俄罗斯的研究所和设备用户,满足了专家所有的预期,双方认知度提高,同方威视也加快了引进该技术的步伐。

  20063月该项目正式签约。在项目实施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心进行了全程跟踪式服务,协助客户解决在技术消化吸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了技术转移的成功实施。20074月,同方威视生产出核心部件高灵敏度物理探测器,11月第一台整体样机问世,所有性能指标都满足或超过了合同规定的要求,合作双方对此非常满意。同方威视对中心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刘伟自豪地介绍说,一个好的项目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心不仅顺利完成了“超低剂量X线人体安检技术的转移工作,还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积极运作,促成了核心部件返销回俄罗斯,产品已顺利打入国际市场。

  争做一流技术经纪人

  在5年多的时间里,刘伟一直致力于技术转移平台的搭建工作。针对国际技术转移难度大等特点,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独有的优势资源,在国内、外均从横、纵两个方向入手,加强联络与沟通,深入开展转移网络的建设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中心初步搭建起了高效运作的平台,不仅保证了充足的技术供应,项目洽谈量逐渐增加,实现供需双方对接的时间也明显缩短,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常情况下,技术供需双方互不了解,缺乏信任基础,对架在他们中间的“桥梁”认可度越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也正是“金桥奖”彰显的意义所在。中心在打造专业化团队的同时,还积极进行宣传活动。得益于多年的留学经历,刘伟一直活跃在中俄科技交流的第一线,她多次邀请知名的俄罗斯专家,在邯郸、马鞍山和常州等地成功组织了6次国际技术推广对接活动。在200611月科技部举办的俄罗斯年在中国的大型活动———上海科技创新活动周中,有近百名来自独联体国家的专家参加,刘伟在大会上做了精彩的俄语发言,让更多的俄罗斯科研机构了解了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并与陶里亚蒂国立大学、乌克兰物理力学研究所、萨马拉国立科技大学、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和俄罗斯应用化学研究中心等建立了伙伴关系,成功打造了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品牌,形成了集群效应。

  采访结束的时候,刘伟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是我们中心永恒的追求,作为中心的一员,只有在实践中勇于思考、不断探索、超越自我,才能交出一份合格的技术经纪人答卷,才能真正让技术插上资本的翅膀飞翔。

(转自:科技日报 200843

相关新闻

  • 222023.09

    杨士莪:“三牛精神”的践行者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士莪,就是“三牛精神”的模范践行者。他出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早早就在心中埋下了兴国强国的种子。在与祖国共奋进的生命历程中,杨士莪始终以兴国为旗帜、以奋斗为引擎、以奉献为底色,甘当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树立起水声科学领域教学科研的丰碑。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只为强国梦。从青年才俊成长为科技脊梁,杨士莪总是把自己的前...

  • 302016.03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分会

       清华校友总会深圳研究生院分会(以下简称“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于2014年10月26日成立于深圳。旨在加强国内外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之间、校友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服务广大校友,促进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和建设,发扬清华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富强、为清华的发展做出贡献。本团体的监管单位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领导单位是清华校友总会、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    清华深圳研究...

  • 292020.02

    同丹:首次揭示国际贸易隐含的污染排放转移,并指出全球1.5度温升目标岌岌可危

    她成功建立全球 2007 年人为源排放清单,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贸易活动对气溶胶气候强迫的影响,以及贸易隐含的 PM2.5 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

  • 272017.06

    清华校友总会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分会工作办法

    第一条 本团体的名称:清华校友总会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分会。第二条 英文名称:Tsinghua Alumni Association GSSZ Branch第三条 本团体是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第四条 &nb...

  • 162018.05

    陈清泉院士出任“华人运通国际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5月7日,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始人、亚洲电动车之父、中国工程院陈清泉院士受聘出任“华人运通国际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华人运通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丁磊....

  • 232017.11

    第四届清华汽车行业校友年会暨中国汽车技术转移大会成功举行

    11月17日,由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清华汽车行业校友年会暨中国汽车技术转移大会在苏州张家港市成功举行。本次大会吸引了....

  • 292016.02

    战斗在国际气候外交的舞台上

    简历:1987年从广西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1992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1994-1997年在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7年7月进入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工作,先后任副处长、副研究员、处长,2003年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环境管理硕士学位,2008年1月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3月调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现任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政策和谈判处处长。

  • 282023.08

    秦泗钊校友荣获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控制系统学会技术转化奖

    据岭南大学官网消息,岭南大学新任校长秦泗钊在8月15—19日于巴巴多斯举行的第七届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控制技术与应用国际会议上,获颁控制系统学会技术转化奖,以表彰他在数据驱动控制工程领域的杰出贡献。该奖设立于2009年,旨在表彰工业界、研究实验室和学术界之间杰出的科学合作。在领奖后,秦泗钊教授对自己的学术生涯进行了回顾,并就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这两个日新月异的领域的前沿发展作了专题演讲

  • 062009.01

    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国际标准入选2008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日前,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总负责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国际标准RFC5210”(IPv6真实源地址体系结构及测试床)入选。

  • 012009.01

    绿色跨越倡议国际研讨会召开

    12月8日下午,由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密歇根大学William Davidson研究院和康奈尔大学Johnson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绿色跨越倡议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经 济管理学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