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网 2008年9月18日
2007年5月,34岁的赵嘉敏离开美国Oracle公司回到北京,正式开始译言的创业之路,此时赵嘉敏已经阔别北京7年。赵嘉敏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然后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求学,现在拥有运筹学博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06年12月10日,改版后的译言网正式上线,它的口号是“发现、翻译、阅读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赵嘉敏在译言上的称呼是“拙尘”。
进入译言的首页,看到很多MENU,比如2008北京奥运、戴尔英语奥运翻译大赛和很多兴趣小组。很多的翻译作品都是第一时间的,让人受益和体会到共享和协作的价值。比如汶川大地震中,译言5月14日就翻译国外关于地震方面的手册,并人们在网上自由下载。9月3日Google发布 Chrome ,译言当天就推出Google Chrome实用手册中文版,并提供在线浏览服务。
2007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从零到百亿:Facebook创业故事》(即《Inside Facebook》,作者是 Karel M. Baloun )让译言名声大振,相信很多人都是通过这本薄薄的册子知道译言和更深入的了解Facebook。赵嘉敏也回忆道:“这本书出版后,译言网的浏览量和注册用户都迅猛增加,但这本书没有赢利。”而2008年的汶川地震时由译言号召集体协作翻译的《地震搜救手册》又使公众了解了译言和译言的Wiki平台,译言网的浏览量和注册用户再一次攀高。
译言有很多著名的译者。张文武就是译言上的高产译者之一,他在译言上的称呼是“铁蜗牛”,是译言最早期的“人肉翻译机”之一。2007年帮助译言把《Inside Facebook》一书印刷出版。后于2008年4月加入译言团队。Lawrence则是译言上受人敬仰而又令人敬畏的翻译高手,被称为“坏翻译终结者”。
对于《从零到百亿:Facebook创业故事》这本书,赵嘉敏回忆说,“我们前后共校对了5遍,因为20多位翻译者对文字、文章风格和质量等问题理解不一样。所以最后我们必须由一个人统稿,保持行文的流畅,逻辑的连贯和文风的统一。其实,统稿的工作量也十分浩大,不比初期的翻译轻松。因为一本书的每章都不是独立的,都是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所以,以后如果计划翻译一本书,我们计划只请一位作者翻译,比如列入我们翻译计划的《失控》,我们就确定由某位作者翻译。而汶川大地震中翻译的关于抗震救灾的每本手册都是独立的,互相联系并不大,所以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手册最适合集体协作翻译。”
截止到今年8月份,译言的注册用户总人数约为4万,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能占将近一半,其中百度来的流量大于Google。
译言的名字有两层含义:即翻译并传播。翻译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把翻译的东西放在互联网上发布的目的也在于传播思想,沟通理解,更好的阐释和化解文明之间的冲突。
中国互联网的里程碑式的人物keso在自己的博客中也认为,语言仍然是信息共享的一道巨大的鸿沟。因此想要共享知识库和人类的文明,语言便成为一大障碍。《纽约客》的专栏作家詹姆士.索罗维基将Web2.0的核心思想概括为“利用网络来发掘大众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是翻译让数字鸿沟变小,让人们增加了解,让世界变平。译言正是基于Web 2.0等开放,共享和集体协作的理念下,发现和翻译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文章和书籍。因为集体协作和译者的价值观相同,所以译言翻译的产品很多,这或许是译言贡献的社会价值所在。(作者: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