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李小琳:中电国际静听风雪待破茧

2008-12-05 |

来源:《英才》12月刊

李小琳,1961年出生,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85级研究生,

1988年毕业获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刚刚从外地调研回来的李小琳说,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探讨金融海啸的影响与对策。诸如,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多大?全球经济走势怎样?什么时候走出低谷?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问题等等。也许,“如今只许关门睡,一任梅花作雪飞”。

  这确实是一个让李小琳感觉到危机的时刻,我们刚刚提及电力行业所面临的困境,这位性格率真的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就已经兀自把问题摆了出来:“现在电力企业最焦灼,全行业出现亏损。已经到了改变行业状态的时候了,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国家有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今年整个行业有什么样的方法拯救?”

  所有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煤与电

  李小琳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扭曲”。

  “我们发出来的一度电,价钱还不如烧掉的煤。”煤炭价格上涨已有时日,而我国目前的电力生产格局是,无论现有装机容量还是新增装机容量,依靠煤炭的火力发电都占有极大比重,成本压力就这样来了。2008819,国家上调全国火力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上调0.02元。不过,当时李小琳就表示,电价涨幅仍未能抵销煤炭成本的升幅。

  现在的情形貌似比当时好一些,煤炭行情可以这样描述:国内煤炭市场弱势不减,成交惨淡,部分地区煤价继续下调。然而,煤炭跌去的价格却无法出现在公司报表的利润栏里。

  原因多种多样,“以前煤掺沙子、石头,燃烧热值就下来了。” 李小琳说,“这里是有很多故事的。”现在好一些,量有保障了,价格局部也有所下降了,或者执行了,起码是价格还在高位。

  同时,随着国内电力需求的增长,我国的发电量也一路攀高,从1978年的5712万千瓦时增加到去年的7.13亿千瓦,仅在2007年,全国新投装机量就有1亿千瓦。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的,比如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有些机组还没待批准开工,机器已经转起来了。“这样就形成恶性的竞争。”

  按照国家煤炭的布局,我国曾制订“西电东输”战略,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原来坑口电站100多元、200多元一吨的煤涨到了400多元,在有些南方地区则从600多元涨到了1200多元。不过,煤炭主依旧不想把煤卖给身边人,因为运到南方,刨去运费还能多挣不少。

  在今年两会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小琳一直呼吁国家加快建立煤电行业的协调发展机制,当时发电企业的情况就已经“比较危险了”,李小琳举例为证:“一段时间我们发出来的一度电,价钱还不如烧掉的煤。”

  “两价一量”是她常说的一个词组,按行业讲是指“电价、煤价、电量”, 而这就是整条煤电生产产业链,但现在遗憾的是,这个链条并没有成为有机协调。李小琳认为一定意义上,这是一种“结构性扭曲”。这个产业链条还需要作些调整:“在资源的有序开发上、在资源调配上、在价格理顺上,不管是资源有序开发的调控规范,还是电力市场的公平竞争,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危机与机遇

  金融风暴下的中电国际如何应对?

  20041015,中电国际旗下中国电力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交易,李小琳为这个“境外融资”窗口打拼了10年。

  时值1994年初,经国家经贸委和经贸部批准,电力部独家投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电力行业在境外的融资窗口。李小琳被从国际合作司经贸处处长的位置上抽调出来,负责公司的筹建。经过两年多努力,终于成立了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和中国电力国际公司,李小琳出任公司总经理助理。

  其实李小琳对资本市场的认知要远早于此,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李小琳从调度做起,走的是一条工程师的路,但此后一段在美国MIT进修管理学,以及后来到GE克劳顿村培训的经历。对产业理念、产融结合当时就已经有较深的感触。回国之后,李小琳在电力部就任,恰逢资本市场刚刚兴起。

  “我们太需要这笔钱了。”当时电力工业是我国发展的一个瓶颈,急需外资建立电站。李小琳同几个“很前卫的海归”,跟部长说:“把我们真正的资产注资到香港成立个公司,把境内外的资源用起来。”李小琳很看好这一设想:“这是我们行业里唯一的公司,而且我们是实体的概念,国外有很多人想投资我国电力行业,完全可以把他们的资金拿过来给我们的发电行业。”

  这个被李小琳称之为“非常好”的一个公司成立、运营,并非如当时所愿,在香港上市。李小琳对此一直很惋惜:“回顾那段历程,我们错过了中国热、错过了1997年香港回归热,还赶上了亚洲金融风暴。如果1994年的时候能够上市,说不定整个中国电力行业史上都有另一篇新章了,那个时候资本市场实在太好了。”真是“十年磨一剑”!直到20041015,中国电力终于在港上市。200610月之后,港股持续上涨,恒生指数创新高,超过了18900点。就在此时,李小琳“一夜之间作出决定”,119,中国电力以“先旧后新”的方式成功发售4.7亿股股票,融资17.4亿港元,完成了上市后第一次融资行动。

面对这一次袭来的金融风暴,李小琳麾下的中电国际能从资本市场上收获什么呢?

她直言不讳,过去一个大型企业的寿命终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一个经营了百年的企业,可能在顷刻间就会发生颠覆性的毁灭。身处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但只要未雨绸缪、应对得当,是可以把损失减到最小程度的。反之,如果我们身处其中而不知深浅,没有比较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缺乏应对的预案,其危害程度,也许比“金融海啸”的冲击更为深远。

  接着,她向我们介绍了公司基于风险预控式的内控系统,其中包括17个子系统、170多个制度的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

  对金融海啸的影响和几个月逐渐下滑的电力需求,李小琳也在密切关注并研究宏观的新进展。她也坦言,希望国家一揽子政策会给电力行业带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最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现在资本市场融资难,我们是红筹公司,要在资本市场做好充足的准备。

  战略与文化

  “我觉得单一的结构风险是很大的”。

  2004年中国电力上市之后,李小琳就提出了“审视自身,找准定位;明晰战略,加快发展;人才强企,团队兴业;持续创新,推动变革;静水深流,构建文化”的管理思路和战略构想。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公司的发展设计,李小琳想以发电核心为核心,以现有的板块为基础,延伸上下游,从价值链上补充完善,向能源产业内拓展。

  “我觉得单一的结构风险是很大的”,李小琳在中电国际母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负责股权部,她想把集团公司的一些资产装进中国电力这家上市公司里,比如集团的水电部分,这其中主要是五凌电力。

  “我们对它的资产评估、其他一些投资的工作已经完成,一旦时机成熟以后,我就随时可以配新股。”这样中国电力就“从单一的火电走向水火相剂”对优化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是一件特别有益的事情。在今年5月,中国电力已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签订收购五凌电力的备忘录。

  同时,中电国际还将进行区域整合,中电国际会“相应的、陆续的把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国电力。”

  “我们还在积极推进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起码要使我们的坑口电站名副其实。她坦言,煤电企业互相渗透合并的状况,尤其是电力行业向煤炭业延伸,将是未来煤电领域并购重组的亮点。

  目前的中电国际将业务内容划分为四块:常规的火电、新能源、电力检修、国际化业务。新能源的发展,用李小琳的话说,是异军突起。2006年,通过水电、生物质能发电的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搭建了中国电力新能源这个专业平台,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及相关产业领域。问起做新能源的初衷,她更是兴致盎然:“我们的缘起、核心动因就是一个,不仅给这世界带来光明和动力,还要还子孙后代一个碧水蓝天。”目前,中电新能源的风电、水电、垃圾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业务,在广东、上海、甘肃、江苏、内蒙、黑龙江等多个省区开发建设十分顺利,并已经收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她送给我们新作《静水深流》,她说,这本书,是对自己20多年来从事电力行业学习、思考、实践的一个小结,是企业多年来培育历练的文化结晶。静水深流,其愿景是什么?她说,就是成为中国主要的电力供应商之一和蓝筹公司,成为中国电力环保绿色能源企业以及检修产业化的典范,成为中国电力企业国际化的先锋。

  如果没有这么多年的管理实践,没有深厚的企业哲学底蕴,没有风雨中的同舟共济,李小琳就不可能形成这样的理念。(严睿 贺大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