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蓝春:痴迷建筑新英才教育

2009-05-20 |

蓝春,1966年生于福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理工学院EMBA。曾任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一所所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从1999年起,进入厦门英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历任执行董事、总经理、董事长。1999年起步入民办教育,先后担任厦门英才学校副董事长、校长,厦门国际学校副董事长。20074月出任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原力迈学校)董事长、校长。

“培养孩子具有决战未来的信心和能力。”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董事长、校长蓝春20074月接手北京市力迈学校时,就高调道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建筑师到校长,从校长到房地产开发商,从房地产开发商再到校长,20年间,蓝春演绎了他人生角色的“三级跳”。他认为,关注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并努力弥补这种缺陷,才能够办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他的野心不小,提出在优质学校云集的北京把一所不景气的民办学校办成“中国未来的伊顿公学”;他百谋而动,20074月,斥资五个亿,重新购买地盘、设计校园、调整师资,拉开了“寻找中国未来的伊顿公学之路”的序幕。

3月12,北京一个乍暖还寒的春日,在蓝春的龙湾会所,从上午1000到下午300,五个小时无间歇的对话,伴随落地窗钻进来的阳光从东头悄悄移向西头,记者初次触摸蓝春近乎痴迷的教育情结。

原点:不解的教育缘

这是一次记忆深刻的采访。

坐在对面的蓝春,时而两眼放光盯着记者,时而目光闪烁投向远方,断断续续的讲述与追问穿越时空的遂道,拨开封存的记忆之窗,记者从那个1982年到1989年间奔波于清华校园图书馆查找《儿童健康和居住环境》资料的学生身上,看到了这个人成就今天的原点:激情与理想、追问与担当、执著与信念,在思与行间,蓝春一路走来。

“当初是无意中选择了《儿童健康和居住环境》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说起自己对教育的早期关注,蓝春这样告诉记者。论文命题的无心插柳,使蓝春从此与关注儿童未来成长的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天性好追问的蓝春,为了钻研儿童心理学,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出入大板楼、单元楼、平房各式建筑,接触了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和家庭。“我让孩子们画自己心中的家。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孩子画自己在家里被捆在一个椅子上。这引发我开始思考我们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大学生蓝春对教育有了忧虑感。

蓝春从学校、社区问卷调查的分析论证中,逐步形成了环境塑造人的全面认识和关心培养孩子的教育观点:“教育应该是多元的。教育不仅只停留在课堂上,而且还要分布在校园、家庭、社会的各个角落。”

认识教育、关心教育的最初热情,为蓝春对教育的痴迷埋下了种子,一旦有了土壤,就会勃勃生发。研究生毕业后,他回家乡福建从事建筑设计10年。1995年,他应邀担任厦门英才集团总建筑师。他把大学时代对儿童教育的理解倾注到了厦门英才学校的设计上:多元、人文。

1999年,蓝春下海,进入厦门英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很快,学建筑的他在房地产业如鱼得水。这时,他得知他倾心设计的厦门英才学校发展不理想:一连换了五任校长,仍无起色。

作为当时厦门英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蓝春十分关注学校的发展。他提出请专家办学的理念,主动提出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办学,并请对方帮忙物色校长。在双方多次接触中,一位来自华东师大教育学院的教授无意间对蓝春说:“其实你最合适做校长。”“由于当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就临危受命,直接做了厦门英才学校的校长。”蓝春就这样踏上了教育之路,并逐渐痴迷其中。

校长助理梁勇回忆与蓝春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也用了一个词:痴迷。2008年年底,到新英才学校应聘的他到龙湾会所见蓝春,几个人从上午1000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200,地点从会所转移到蓝春的家中,整整16个小时。此次长聊,让对教育充满激情的梁勇决定扎根在新英才学校。

前两年,蓝春回祖籍福建祭祖,从母亲嘴里得知:祖父曾在解放前开过学堂。蓝春豁然为自己的痴迷教育释怀:原来,有遗传基因作祟。

 链接

蓝春的教育观

品格文化论:要让孩子回归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要在校园建设起缺失的品格文化,让品格气息弥漫于校园。

智慧主体论:教育的第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智慧。世界观是智慧的主体,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

人本主义论:教育的使命应该是保持学生的本我,发展学生的自我,最终让孩子超越自我。

教师观:教师要爱学习、爱事业、爱孩子、用生命与孩子对话,让校园充满生命的气息,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学生观:对孩子的一切权利给予尊重!把校园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

家长学校观:家长、社会与学校构成“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学校应该办家长学校,及时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建议。

在美丽的新英才校园,经常能看见蓝春与学生们在一起(余晖摄)

思与行的契合:叩开教育之门

时势把蓝春推上了厦门英才学校校长的位置。与此同时,挑战接踵而来。一所五任校长都摆不平的学校,他这个教育的“门外汉”行吗?

“建筑是用生命和建筑对话,教育就是用生命和孩子对话。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做,就一定行!”蓝春将“良心造屋”的追求转移到“爱心办学”。

蓝春进入厦门英才学校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师生中间进行广泛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并解决问题。随后,他开始组建学校的“智囊团”。他从华东师范大学请来专家指导开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家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2002年,厦门英才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将学校移交给执行校长管理后,蓝春决定北上,到首都北京拓展自己的房地产事业。六年下来,他在高手云集的北京房地产业取得了较大成功。“这六年,是对我磨砺最大的六年。这种磨砺使我对一个人的成功所需要的东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个人要想成功,知识仅仅是个基础,良好的品格和心理素质、优良的执行能力、交往能力、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才是最重要的。”蓝春感触很深,“这六年,也是我重新认识教育的六年,我对中国教育的缺失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2006年年底,经过艰难的思索,蓝春做出接手北京市力迈学校的抉择。他的理由是:“一个人的成功还不算成功,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成功,那才是更大的成功。要做到这一点,非教育莫属。”

这一次,蓝春感觉自己是真正叩开了教育之门。此时的他对教育已经不只是停留在兴趣和爱好上,而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探索、去解决。”

“我觉得中国现在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随着对教育的深层思考,曾有过中欧国际工商理工学院EMBA的学习背景、对英国伊顿公学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的蓝春,开始寻找新英才学校的定位——难道仅仅为北京、为中国增加一所民办学校吗?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能否打造出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伊顿公学”?

“惠灵顿伯爵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拿破仑之后说,他在伊顿公学的体育场跑步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蓝春从中得到启发:把学校办成中国未来的伊顿公学,培养学生具有决战未来的信心和能力!

百谋而动!20074月,他和北京天竺房地产开发公司联手投资5个亿,在首都国际机场附近的中央别墅区兴建了占地18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新校园。20086月,搬入新校区的新英才学校,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执著与使命:寻找中国未来的伊顿公学之路

“为什么50%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志向不清?为什么80后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团队意识等不良倾向?为什么孩子的高考志愿大部分是由家长和老师来完成的?为什么小学生的创造力超过了中学生?为什么中国学生信仰‘权力和金钱’?……”

20086月召开的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蓝春一口气提出十几个问题。他质疑:中国的孩子怎么了?中国的家长怎么了?中国的学校怎么了?中国的教育怎么了?

思辨中,蓝春确定了“在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将新英才学校办成有中国特色的‘伊顿公学’”的方向,并将其写进《北京市新英才学校2007年——2016年十年发展纲要》。

在蓝春眼里,伊顿公学可借鉴学习的方面不少,如伊顿公学一向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其办学目标之一。但考虑到我国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新英才学校的办学方向,他在汲取伊顿公学的理念精华,提出具有21世纪教育思维和崭新价值标准的新英才学校育人目标:学生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最高层次的平等、最大限度的发展、最高品位的幸福。

“我希望将来新英才培养的孩子,在西方是最中国化的人,在中国是最国际化的人。”他说,从新英才走出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爱心、诚信、责任、自信……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具有未来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有抱负、有胸襟、创新、务实……

“学习正在变革的伊顿公学贵族教育敞开大门广纳英才的开放办学态度。”为此,蓝春对新英才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重新梳理办学方向;构建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形成开放学习的教师文化;形成能满足不同家长群体的课程体系;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形成高效课堂;形成开放、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希望我们的教师能用生命和孩子对话!希望我们的校园充满生命的活力!”蓝春对未来充满期待。

记者走访新英才学校时,在校园里看到一幅醒目的标语:“世界需要新英才。今天,你们是新英才的一员;明天,你们将是世界新英才!”

中国新闻社记者在采访蓝春后感言:今天,出现了一批既事业有成、又有着国际视野的教育俊杰,他们理念先进,标新立异,饱蘸激情,一腔正气,正在这个领域毅然开拓,决然搏击!蓝春,就是其中一位。(雷玲)

转自 现代教育报 2009年5月1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