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周光召从事科技工作55年研讨会召开

2009-06-25 |

51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关村校区报告厅,一条醒目的横幅将诸多年轻学子吸引了过来。今天,“周光召先生从事物理工作55周年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研讨会”要在这里举行,学子们早早赶到会场,一睹一代科学大师的风采。2009年是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从事物理工作的第55个年头,也是他人生的第80个春秋。

  下午两点半,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周光召和他的夫人郑爱琴女士缓步一同走进会场,前来参加研讨会的老科学家们纷纷起身,走上前来,与周光召微笑握手,向他问候。

  周光召精神矍铄,腰杆笔直,与老朋友谈笑风生。杨振宁先生笑着说,“光召兄今天80岁了,可是他的背还很直,我的背不如他直,当然我也很健康。我希望,他能参加我的90岁生日,我也能参加他90岁的生日。”会场内,一片笑声和掌声响起。

  周光召的很多老朋友、老同事、学生们来到现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和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等老朋友纷纷发来贺信,他们共同回忆了五十多年来周光召先生在科学上做出的杰出成就,为国防事业创建的丰功伟绩,为科技界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为培育人才和推动自主创新付出的努力。

  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周光召就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工作。从60年代初开始,周光召转到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上来,参加并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

  “我在大学时,同学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周光召聪明过人,是一位天才,他的大脑比计算机还要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吴岳良院士回忆起那段往事,记忆犹新,“后来我才得知,那是指周光召巧妙地用最大功原理证明了著名的‘九次计算’,结束了原子弹设计过程中近一年的争论。”

  谈到这件事情,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欧阳钟灿院士补充道:“在我国核武器研制的起步阶段,前苏联专家曾给我国专家做过一次简单的介绍,谈到了若干物理量的数值。在一个关键数值上,经过九次计算都不可能达到苏联专家提供的数值。理论部内部争论很激烈。周光召先生来到理论部后,分析了九次计算的全部过程,巧妙地用‘最大功原理’从理论上证明不可能达到苏联专家谈到的数值,从而坚持了我们自己的复算结果。”

  这个著名的“最大功”计算成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

  “1999年,光召兄成为中国政府公布的23位对国防事业有重大作用的功臣之一”,杨振宁先生颇为感慨,“我想,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们领导的这支科研队伍,没有在国防建设上取得这样的成就,中国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

  周光召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战略核武器的设计、定型,以及此后核武器的预研和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并获得党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映生辉

  周光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映生辉,令在座的很多人深为动容。

  “周光召是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他视野开阔,影响力深远,并且能够快速地洞悉新思想。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周光召是一位完美的儒家思想践行者,而不像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的许多物理学家那样咄咄逼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对周光召先生如是评价。

  周光召以毕生的科学生涯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北大校长陈佳洱对此深有感触,“从1987年起,光召同志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当时他提出来要在中科院‘形成民主、团结、融合、活泼的学术气氛,为科学家创造一个身心舒畅的环境’,‘决不允许用行政手段干涉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和自由是繁荣科学的唯一途径’。对此我很赞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调动科学家积极性,让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各自发挥所长的好方针。”

  周光召非常注重四个字——“尊重他人”。周光召回忆了在九所时经历的一件小事,当时他要搬家,请了一个司机师傅,没想到司机师傅对知识分子很有抵触,对他并不太理睬。周光召想,也许因为我们对工人不够尊重。于是耐心地等了司机一个钟头,结果这位司机师傅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我想,每个人都需要尊重,不同工作的人都有自尊,都有为社会服务的热忱。我们的科学家也一样,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有,我必须给他们足够的尊重,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慧。”

  周光召将人文精神灌注到他的工作中去,在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

  开拓科协事业

  在担任第五、第六届中国科协主席期间,周光召为科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光召主席直接领导创立了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打造了青年学术年会、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推动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设立了‘全国科普日’,身体力行地甘当科普工作的‘开路小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和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在贺信中写道,“尤其令我们感动的是,您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着力培养”。

  在周光召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科协在与中组部、人事部继续联合评选和表彰“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的同时,在每年度的年会上向在实用工程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杰出重要成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颁发“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和“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周光召非常重视科学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普及工作。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1999年,周光召主持召开中国科协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向党中央、国务院呈报的《关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20022月,国务院办公厅复函,要求中国科协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经过以周光召为组长、中央和国务院13个部门和团体参与的领导小组的努力,完成了计划起草并报送国务院。2006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从此,我国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第一个中长期规划。

  在会上,周光召回忆起自己最初到中国科协工作的情景,周光召深为感慨:“我到科协的时候,科协很穷,也没有太高地位,完全是因为有一批以科普事业为志向的同志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奋斗,这让我为之深深地感动。”(王以芳)

转自 人民网-科技频道 2009年5月19

相关新闻

  • 162019.05

    周光召从事科学事业65周年研讨会举行 杨振宁李政道致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从事科学事业65周年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研讨会,5月15日在北京举行。当天正值周光召院士90华诞,诺....

  • 112019.07

    接力精神火炬 奋进新的长征——庆贺周光召同志从事科学事业65周年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是位传奇人物。在苏联留学时,28岁的他指出了苏联专家的错误,最先提出粒子....

  • 162021.06

    两位清华人入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年12月下旬,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获本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院士和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带头人、1950级土木系校友陈厚群院士名列其中。

  • 102015.06
  • 282019.10

    施一公: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

    10月26日,在浙江温州举办的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发表了题为《青年与科学精神》的主旨报告。

  • 142023.08

    一位“海归”科技工作者的梦想:让无碳能源早日普惠

    为了实现“把技术变成产品,让更多人可以使用”的愿望,李全(清华大学电机系1999级本、2003级硕)选择全职回国工作,任新奥集团首席产业技术创新总监、新奥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292020.12

    两位清华人入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国家现代化创新争先,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6部门在北京向全社会发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10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获本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清华大学环境科...

  • 082015.09

    北美清华校友会工作研讨会在纽约召开

    8月28日,在首届北美清华校友大会暨纽约论坛召开前夕,北美清华校友会工作研讨会同址召开。

  • 062021.01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我的责任

    最美科技工作者首先应该有家国情怀,要为国家的重大需求、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改善人民生活献身研究。”对于获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感言,“大家选我,不是因为我‘最美’,而是大家希望看到我们的国家更美。”虽已年过古稀,郝吉明依然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这是我的专业,我的责任,也是我应该有的担当。”

  • 162019.05

    周光召:国防科技事业的卓越领导人

    众所周知,我国的核武器事业是白手起家,一批有望冲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义无反顾地告别自己熟悉的专业,隐姓埋名去书写“两弹”突破的大篇章。周光召先生就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