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丁守谦:“剑客”童心

2009-12-11 |

天津校友会 刘晓亮(2008硕,人文学院)撰文

丁守谦学长

在网上搜索“TD三剑客”,很容易就能找到丁守谦学长的相关新闻。用精神矍铄这个词形容丁守谦学长,一点不为过。刚踏进丁学长的家门,爽朗的笑声就扑面而来,你很难想到他于1930年出生,如今已年近八旬了。伯母端上了水果,我们在靠窗的沙发上坐下,窗外是清晨和煦的阳光。

湖南少年

丁守谦的家乡在湖南攸县,1946年,丁守谦在攸县临时中学读高一,那时日本刚投降。攸县临时中学就是后来的攸县一中,谈起自己中学时的母校,丁学长很自豪,当时日本兵还占据着县城,由于很多大学都受战火的影响而停止了上课,一些爱国志士就组织了一部分逃难的知识分子到中学授课,当起了中学老师,小小的攸县一中一下子聚集了很多教授。在中国的教育史上,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受益最多的,还是像丁守谦这样有强烈读书愿望的青年学生。

那时学校的教员中,有不少有名的教授,比如刘佛年,他是湖南醴陵人,早年曾留学英法,是中国最早翻译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的人,建国后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还有张德光,后来曾任云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务长。有这些名师指点,丁守谦学的很开心。从攸县临时中学毕业后,丁守谦进入长沙广益中学读书。这也是一所很有名的中学,后来的朱镕基总理即毕业于此。

这里不能不提到李进良教授,他与丁守谦的故事可谓传奇。二人同时就读于攸县临时中学,后来又一同考入长沙广益中学。中学毕业后,他们先后考入了清华,现在,二人又同时成为在中国建设TD-SCDMA网络的倡议者与呼吁者,被业界称为“TD三剑客”。二人中学时思维都很活跃,看了很多书。他们共同组织成立了广益理化研究社,丁守谦任社长,组织大家一起看趣味物理学,趣味数学。他们还一同加入了广益旬刊社,丁守谦任总编辑,李进良任主笔。他们当时还想找地下党组织,只是没找到。

高三上半年,二人试着以同等学力考大学,结果李进良考上3所大学,丁守谦考入2所大学,但这些都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到正式高考时,李进良先于1950年考入了清华大学电机系,丁守谦也于1951年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成了李进良的“师弟”。

清华校徽,年轻人的皇冠

当年考上清华时的那份喜悦,丁守谦至今也忘不掉。当时清华寄来录取通知书,学校只有一封,是同学抢着帮他拆开看的,他很兴奋。佩戴上清华校徽,丁守谦感到很自豪,清华的校徽,当时被看作是“年轻人的皇冠”。他进了物理系,和周光召同系。1950年代的清华园,名师云集,校园气氛活跃。华罗庚刚回国,在学校里开设数论,郭沫若来清华几次讲座,丁守谦都听过。力学有四大分支,分别为:理论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这是物理学的基础。当时理论力学由周培源讲授,另一位著名教授王竹溪则讲授热力学和统计力学。

清华和别的学校不同,很重视体育锻炼。丁守谦从乡下来,入校后看很多人跑步,感到很新鲜。当时马约翰教授让男生每个人都脱掉上衣,检查身体,看你的体格怎样,身体发育如何,适合做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我们从乡下来,特别不习惯”。检查结果,丁守谦平脚,走路会比较累,马约翰让他把鞋垫起来,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事情。

学校有音乐室,可以选课,丁守谦选了音乐欣赏,他那时还是学校管弦乐队的成员,吹长笛。丁守谦在中学最拔尖,可到了清华,只是中上水平,学习好的人太多了。“不过当时拔尖的,也不见得是现在成就最大的。”丁守谦有一丝感叹。在清华读书时,伙食是一起吃的,同学们固定八个人一桌,站着吃饭。对此,他很满足,因为高中上学时,吃饭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丁守谦早年被父母过继给一个叔伯兄弟,童年可以说并不大幸福,母爱、父爱,都没有太多感受,只是读书不愁。到了清华后,包括1952年底合并到北大,在北京读书的67年间里,为了省钱,他没有一次回家。他的亲哥哥在东北工作,有时给他寄点钱。更多的时间,丁守谦就在图书馆里看书。学校对在校不回家的学生很好,组织大家去颐和园游泳。当时清华图书馆阅览室都是开架的,文学作品随便拿着看,看完再放回去。时隔多年,丁守谦成了南开教授,有一次放暑假,系里有个学生假期没有回家,在实验室做实验,也是湖南人。告诉他家里条件不好,所以不回去了,丁守谦特别同情这名学生。不过他突然想到,自己当年上大学也一次都没回过家。讲到这里时,丁守谦哈哈大笑起来。

一本小册子

为了赚取生活费,丁守谦在学校里开始写科普文章,他写出的第一篇小科普文章,是关于清华地震的,当时有一天突然地震了,小小的地震,丁守谦就此给北京一家报社投稿,介绍关于地震的科普知识,最后被录用了,他很开心。

不过,最让丁守谦难忘的还是他上大学期间就出版了一本科普读物。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西南出版社搞征文,出了好多题目,要出一套科普系列丛书,大家都投了稿,李进良也投了,结果只有我的中了,这个题目是关于永动机的,万把字。所谓永动机,就是不提供能量,就可以不停转动的机器。历史上很多人为了搞出这个一贫如洗”。但是很不凑巧,虽然入选了,西南出版社却突然撤销了,稿件被退回。丁守谦有点郁闷,以为文章不会再发表了,没想到事情后来有了转机。

原来,当时王竹溪老师上课也讲过永动机的故事,下课后,丁守谦就去找老师,并送上了自己之前写的那篇关于永动机的征文。看过之后,老师批语,“文笔生动活泼,有吸引力,值得出版。”丁守谦在高兴的同时,也很佩服老一辈科学家扎实的功底,“因为我喜欢文学。不像现在的讲义,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写作时要参考一本外文书,德语的,花体,看不懂,很难,请老师帮忙。中国的老一辈科学家都是很厉害的,有很深的功底,老师帮我直接翻译了出来。”

王竹溪老师的鼓励下,丁守谦终于写出了这本书,大约有十万字,想出版。那时丁守谦还是22岁左右的小青年,他直接去找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社的人正在做课间操,打羽毛球,门房拦住他问,“小伙子,什么事?”,他说,我想出一本书。人家一看,这个青年人穿的破破烂烂,就说我们不出这种书,丁守谦说不对,我看了你们很多科普书。这时,旁边一位打羽毛球的人过来,说,“我们是四编室,出这个书。你放这里吧,听信”。既不拒绝,也不接受。

过了不到一个月,出版社打电话来,说可以出版,不过要丁守谦修改。原来,书里有类似这样的文字,“电子像一个风骚的姑娘”,出版社认为这样写不合适。还有一些历史事件,年代记错了。经过修改,删到8万多字,他请王竹溪老师看,王竹溪老师看的非常仔细,提了不少意见。这本小册子终于在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被列入青年科学丛书。丁守谦为此感叹到,“所以坏事会变成好事,如果西南出版社出了,给个几百块钱,也就没有后来这个小册子了。这件事告诉年轻人,有时坏事会变成好事,要沉得住气。”

后来全国院系调整,丁守谦所在的物理系并入了北大。1956年作为研究生从北大毕业后,他来到天津南开大学当老师,1959年,他曾作为主要人员,拉出我国第一颗硅单晶,他在南开研究电子光学,任南开大学信息学院电子科学系教授,直到退休。这些故事单独拿出来写,都很有意思。

近几年,丁守谦学长特别关注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与老友李进良教授一道为宣传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之一)而奔走呼吁,他参加3G大辩论,并先后发表颇具影响的文章多篇,共十余万字,多次接受新浪、搜狐、网易、腾讯、飞象等网站访谈,以及天津电视台访谈,丁守谦学长积极主张我国应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作为3G的全国统一标准,支持并宣扬“一统华夏,三分天下”的主张,引起较大反响。被媒体称为TD三剑客(李进良、丁守谦、李世鹤)之一。

后记:退休后的发明生活

退休后的丁守谦继续着自己的发明生活,他发明了一种可以看3D照片的小装备,并给笔者演示了如何利用3D视王来观看照片。结合这个装备,他谈到,一个人如果想成为创新人才,具备创造力,需具有以下四点:首先,是要有强烈的兴趣。二,是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三,是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四、是有教广泛的综合知识。他强调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他正在做的事情,那很难有创造性,没有热情,创造也无从谈起。国内现在缺乏创新的氛围,大家都喜欢仿造,所以山寨产品层出不穷。长此以往,无法掌握先进的技术。

相关新闻

  • 112019.09

    张履谦:履行谦逊,心向蓝天

    眼前的张履谦,人如其名,温厚而谦和。从事航天工作七十载,他的传奇经历早已在时光的淘洗下,悉数沉淀为心底那份从容和恬淡。

  • 132014.04

    蒋大宗:有童心的老兵 创先河的教授——新京报

    4月3日,昌平区中国电子基地宿舍内摆放着蒋大宗的遗像,以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颁发给他的终身贡献奖杯和奖状。

  • 162021.06

    张履谦:履行谦逊,心向蓝天

    张履谦,人如其名,温厚而谦和。从事航天工作七十载,他的传奇经历早已在时光的淘洗下,悉数沉淀为心底那份从容和恬淡。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军委通信部,从事雷达与抗干扰工作;1957年,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加航天事业创建,从事“两弹一星”研制工作;1965年,任七机部二院23所副所长,进行防空反导技术攻关和新型雷达研发;1979年,调七机部450工程办公室,从事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微波测控系统研制……

  • 142013.10
  • 052009.06
  • 172017.11

    丁晖校友捐资在土木系设立“丁晖基金”

    11月16日,土木系99级系友丁晖携夫人史云飞一起,向清华大学土木系捐赠100万元人民币,设立“丁晖基金”,用于支持土木系的发展建设。丁晖1999年考....

  • 122021.11

    爱国奋斗南开人丁守谦:中国第一颗硅单晶的诞生

    丁守谦,1930年出生于湖南攸县,九三学社社员。南开大学电子科学系教授,美国SID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会士。195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开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58年调任天津703厂(现中电科46所)技术员。1973年调回南开大学电子科学系任讲师,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西德图屏根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与著名电子光学专家弗·棱茨(F·Lenz)教授进行合作研究。1986年晋升为教授。...

  • 182015.06

    杨浦引来清华创业“三剑客”

    他们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同学,又同时赴美留学,在美国名校获得博士学位。如今,他们都在上海杨浦区创业,被称为清华“三剑客”。近日,记者采访了“三剑客”....

  • 212016.03

    专心专业,情定清华 ——清华大学[1982级] 王光谦 访谈纪实

    初见王光谦老师时,温文尔雅的学者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师说话速度不快,脸上总挂着笑容,我们终于可以了解到这位大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与清华说....

  • 17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