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丁兆璋的苏州情缘

2013-04-17 |

411日下午,在大儒巷的丁宅内,旅居澳洲的丁家后人丁兆璋(左二)、丁兆庆(左三)兄弟拜访在苏的丁家前辈。 记者 徐志强 摄

 “我是老四,也是老师,”丁兆璋很风趣地介绍自己,丁家五兄弟,丁兆璋排老四。

  1981年,经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教授推荐,丁兆璋来到澳大利亚久负盛名、有“南半球牛津”之称的悉尼大学,从事电脑通讯的研究工作。如今,他是悉尼大学的高级专家兼高级工程师。

  澳大利亚苏州总会会长、澳大利亚中国大学校友会联盟创会主席、澳大利亚清华校友会会长、中国燕京华侨大学教授……丁兆璋兼职多达近10个,虽然已是耄耋之年,繁忙的工作之余,只要是对中澳关系发展有益之事,他再忙也会抽时间去做。在澳数十年如一日,他情系祖国,多次为中澳高层领导牵线搭桥,为侨胞学子作贡献,成为中澳友谊的参与和见证者。

  抗战时期,丁兆璋在木渎穹窿山下一棵大树下出生

  丁兆璋的祖辈,曾为苏州引进最早的发电技术,并建立为全市提供电力与照明设施的苏州电灯厂。母亲的娘家是知书达理的书香门第,舅舅杨公毅曾在早年东渡日本留学。母亲十月怀胎时,正值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不得已逃到木渎穹窿山下一个农庄里,在一棵大树下生下了丁兆璋。

  自从父亲被日本兵打死后,母亲全身瘫痪。但因膝下有5个子女,她顽强地战胜病魔,夜以继日地刺绣,在园里种菜、栽果、养猪、养鸡,克勤克俭,支撑家庭。母亲的垂范,在丁兆璋内心埋下自强不息的种子。此后,他在小学、中学连续跳级,并以较小的年龄考上了清华大学。

1958年,即将清华毕业的丁兆璋,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参加人民大会堂礼堂的幕布自动化工程,为国庆10周年献礼。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在人民大堂举行。受邀参会的丁兆璋,特意察看当年自己参与设计、安装、调试的自动大幕,发现一切完好如初。195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丁兆璋留校任教,他参与设计的先进数控机,获国家科技奖。与同窗王其藩等编著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等书,对当时将微型电脑技术引进中国起到了先导作用。

对于在澳遭遇困难的华人,丁兆璋总是尽可能帮助

  位于悉尼市达令港畔的谊园,建于1988年,如今已成为澳大利亚的一个著名的景点。这座仿照苏州园林建造的谊园是中国境外较大的园林,也是苏州拙政园在海外的一个“姐妹”园。为两个跨国园林“牵手”的“媒人”,正是丁兆璋和他的大哥丁兆德。

  为祖国、为家乡苏州,与澳大利亚的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牵线搭桥,已成为丁兆璋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在丁兆璋与他兄弟的牵线下,苏州中医院与澳大利亚康平医疗中心结成友好医院,木渎的一家陵园管理机构山陵文化与世界闻名的澳大利亚东郊纪念园缔结了友好关系。

  澳大利亚有不少华人、华侨,一些是赴澳深造的学者,还有些在澳创业发展。远离故土,人们渴望有一个家乡的社团互通有无,聊慰思乡之情。为此,1986年,丁兆璋发起成立了澳大利亚清华大学校友会。这是大陆赴澳学人在澳成立的第一个校友会,起初只有8个人,现在已发展到300多名会员。每逢传统佳节或学校校庆,校友会就组织校友及家属欢聚一堂,茶话联欢。除此之外,对于在澳遭遇困难的华人,丁兆璋总是尽可能提供帮助。

去年,澳大利亚苏州总会成立,在澳的苏州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娘家,丁兆璋被推选为总会会长。“现在会员发展到150多人了。除了悉尼之外,在墨尔本的苏州人也纷纷要求加入,澳大利亚苏州总会墨尔本分会即将成立,”丁兆璋说,作为苏州人,通过社会团体凝聚乡情,为苏州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陈秀雅)

转自《苏州日报》2013412

相关新闻